徐威方
我校致力于建構和打造“自學+分享”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一線的實踐和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要想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不僅要關注分享的組織形式,更要關注分享的真實效益,做到形神兼修。
一、分享預習成果,重情況反饋與信息交互
學生預習工作的檢查落實,是一節(jié)高效課堂的前提和基礎。我?!白詫W+分享”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始設置預習分享環(huán)節(jié),重點引領學生交流字音、字形、字義及課文概要的掌握情況,交流在預習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難和困惑。此環(huán)節(jié)的把握,不僅能實現(xiàn)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更能幫助教師了解學情,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如蘇教版教材二(上)《狼和小羊》,為切合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我們將課始的第一環(huán)節(jié)設置為“闖關模式”,關卡共三關,分為“字詞關”“規(guī)律關”和“內(nèi)容關”,三關能全部通過的同學,可以獲得能單獨向老師借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的權利?!白衷~關”分兩組,第一組:弄、臟、驚、經(jīng)、爭;第二組:找碴兒、壞家伙、背地里。闖關要求:A.讀準字音;B.指出最容易寫錯的字,并介紹自己的記憶方法。此關卡的設計意圖,旨在檢測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字音及字形的掌握情況,并能交流分享字形記憶的心得和經(jīng)驗。“規(guī)律關”:做個有心人,你能發(fā)現(xiàn)上面兩組詞語各有什么規(guī)律嗎?
(第一組詞語均為后鼻音,第二組詞語的最后一個字均發(fā)輕聲)此關卡的設計意圖,旨在通過歸類的形式,引起學生的關注,幫助學生加以辨析和記憶?!皟?nèi)容關”設計了一個填空訓練:狼為了吃小羊,就故意( ),而且找了( )次,小羊一次次和狼( ),結果( )。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不僅能幫助教師及時把握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熟悉程度,而且能訓練學生的詞語運用能力及語言概括能力。
自學成果分享過程中,我們還注重學生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的交流,實現(xiàn)信息交互、資源共享。相關資料包括作者生平、代表作品、寫作背景、題材特點等。課外知識的補充,不僅豐厚了文本內(nèi)涵,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外延,更提高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分享探究結果,重思維過程與解決方法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主動學習語文,在掌握知識內(nèi)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語文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活動。我校建構的“自學+分享”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核心,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探究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驗“過程與方法”,讓學生融入探究的過程當中。
如教學蘇教版教材第11冊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陸游的《示兒》兩首詩時,老師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注解,初步弄清詩意,再讓學生進行比較,感悟這兩首詩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調。由此而生成出探究性問題:同樣是愛國詩人,同樣是愛國題材的詩,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學生分組合作學習,通過預習成果的共享信息,通過資料的查閱佐證,通過對詩作背景的了解,終于揭開謎團:作者“喜悲”的情感原來是與祖國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再如教學《月光啟蒙》和《桂花雨》這兩篇文章時,我們設置了開放性探究問題:文章究竟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是酸楚,是幸福,抑或兩者兼有?
小組合作學習和大班交流分享,最容易出現(xiàn)極少數(shù)學生“唱戲”,大部分學生“看戲”的情況發(fā)生,從而使得合作和分享流于形式,不能面向全體。為改變此種狀況,我們從兩方面人手。其一,從學生入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時,人人有任務,側重點不同,相互配合,全體動手動腦。進行大班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呈現(xiàn)。其二,從教師入手。我們以課堂觀察的方式考量評價課堂,從而轉變教師觀念,讓教師將眼光從關注自身、關注教案、關注個別到關注“面”上來。
分享探究結果,不過是學生探究性學習成果的呈現(xiàn)與交流,肯定有正確與錯誤、全面與偏頗之分,但結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分享的過程中,師生間、生生間能分享探究過程中的方法和經(jīng)驗、錯誤和教訓,從而不斷提高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分享學習收獲,重個性體驗與文本價值
教學活動是基于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相統(tǒng)一的教育。在“自學+分享”課堂模式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學習收獲的分享交流,往往過多地僅關注于文本內(nèi)容,卻忽視了語文學科最該關注的焦點——文本價值。文本的價值,其一,體現(xiàn)為人文性,即從文本中的人物身上或事件之中受到的熏染或啟示。其二,體現(xiàn)為工具性,即文本的題材特點,作者的謀篇布局,以及語言的組織和表達方式,使學生學有所獲。其三,體現(xiàn)為個性。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認識,去理解,去鑒賞,角度不同,自然也就會有觀點不一的狀況發(fā)生,但只要有理有據(jù),即使出現(xiàn)不一的觀點,我們也無可厚非,因為對個性化的理解和體驗我們需要尊重。也許,這就是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吧!
如《林沖棒打洪教頭》中的林沖,留給我們的是謙遜有禮、有勇有謀、武藝高強的英雄形象,面對傲慢無禮的洪教頭,一個“讓”字盡顯英雄本色。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去解讀人物,卻發(fā)現(xiàn),英雄其實也挺可怕?。?/p>
《水滸傳》中,面對被逼無奈犯下錯的好兄弟陸謙,林沖毫不手軟,殺!風雪夜走投無路,是王倫在他最危難之時收留了他,可對于恩人,就因為看不慣,積怨深,他手起刀落,親手結果了王倫的性命。面對武功遠在自己之下,顯得魯莽卻沒有任何心機的洪教頭,林沖卻使用了近乎侮辱的方式打敗了他,不僅教訓了洪教頭,還給小旋風柴進留了面子,為自己今后的發(fā)展贏得了機遇,真是心機頗深哪。由此例可見,對于教材,教師、學生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另一片精彩的天空。在課堂的分享交流中,我們應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體驗,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才是最有價值的。
課堂分享,需要形神兼修,通過師生間、生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實現(xiàn)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也許,這才是教學相長的真諦。
作者簡介:江蘇省丹陽市正則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