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善
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淡雅朦朧、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作為一篇經(jīng)典的寫景散文,其中有很多值得品鑒的地方,諸如寫景的方法、情景交融的意境、修辭的妙用等等??墒沁@些知識點在教學中往往被直接生硬地點出,學生缺少通過語言品味形成語感的具體過程,難以形成品味語言的技巧,更不能通過這種技巧再進一步形成鑒賞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將語言品味落到實處,要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品味語言可抓住的“知識點”“語言點”,讓學生有“路”可走,有“技”可循。筆者以為要教會學生品味語言必須探討語言的以下三個層次。
一、欣賞語言的淺層
我們先看課堂上品析最用力的這一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這段話主要是描寫月下的荷塘,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我們一下子就能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疊詞,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的修辭,寫出了荷葉的高挺層疊,荷花的美麗嬌羞,荷香的似有若無,荷波的瞬間閃動。從語言的最直觀層面,感受到作者巧妙運用疊詞和修辭來寫景狀物,我們都會把這些最直觀的知識教給學生,這是從淺層進行語言品味。
可是這只是語文知識,并不一定讓學生直觀地體味到這一段到底寫出了怎樣的美景,語言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其獨特韻味到底是什么,所以還必須進入到語言深層。
二、品味語言的深層
這段話可品味之處還在于:
1.修飾語的搭配
這段話中,幾乎每種事物前面都有修飾語:荷塘是“曲曲折折的”,葉子是“田田的”、 “亭亭的”、 “層層的”,明珠是“一粒粒的”,清香是“縷縷的”,連葉子的挨著也是“密密地”……這些修飾語顯然是疊詞,大量的疊詞再現(xiàn)了景物的情狀,讓人身臨其境。更為重要的,疊詞使文本呈現(xiàn)韻律特點,節(jié)奏明快短促,配合上其他景物的描繪及句式的長短,形成一種高低徐疾、婉轉低回的效果,讀之朗朗上口,富于音樂美。
這里的修飾語除了疊詞以外,還有大量的表示色彩的詞,如“白”花、“碧”天、“明”珠、“凝碧”。作者通過色彩的濃淡描繪仿佛向我們展現(xiàn)的是夜的背景上濃淡有致,冷暖并用,繽紛多姿的一幅畫。但這幅畫不是一般的平面化的畫,它有曲曲折折整體的立體效果,又有葉子背景與花朵聚焦的相互映襯,眾多各具特點的修飾語限定的景物使整幅畫圖呈現(xiàn)立體的建筑美特點。
2. 某些不太直觀的手法
這一段的景物本來是靜態(tài)的,但是,荷葉荷花都具有人的情態(tài)。荷葉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是舞女旋轉中裙子呈現(xiàn)的狀態(tài),是動態(tài)的;而荷花呈現(xiàn)的情態(tài)與荷葉的動態(tài)也驚人的一致,這里荷葉荷花的描繪似乎暗含一種動靜相宜的特點,體現(xiàn)和諧的畫面。更妙的是,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是通過葉子與花閃電般的顫動產(chǎn)生的,連這么微弱的似有若無的香氣,作者都捕捉到了,這不恰是在極其寧靜的環(huán)境里才能做到的么?此處作者巧妙地用以動襯靜的方式將此地寧靜宜人,優(yōu)雅可親的荷塘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來,僅僅關注通感的修辭是發(fā)現(xiàn)不了這一點的。映襯手法的暗用,使得荷塘不僅呈現(xiàn)出外在的形態(tài)美,更能體現(xiàn)出作者欣喜于寧靜的內心境界美,如果沒有深層的語言品味,很難體會到這種境界。
三、探索語言的隱層
上述兩點,我們都還能從作者的客觀描述中找尋蹤跡,但是,這篇文章絕不僅僅要給我們呈現(xiàn)他看到的美景,更為重要的是表達作者難以言傳的內心感情。語言本來就是情感傳達的媒介,問題是,很多情感的表達不是直露的,往往隱藏在字里行間,或者隱藏在作者物象及情景之中。《荷塘月色》大家公認的一點是表達淡淡的哀愁,雖然有短暫的淡淡的喜悅,但哀愁的情緒彌漫全篇。那么這種淡淡的憂愁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呢?
開篇的“不寧靜”已經(jīng)將情感定調了,這一點寫得較直露。但文中能夠表現(xiàn)這種情緒的還有很多隱藏較深的地方,我們要深入語言的隱層才能品味到。
首先看“滿月”,月的修飾語很簡單,就一個字“滿”,滿月意味著月光的明亮,如果不是滿月,作者就不會看到荷塘里高低的荷葉,各具情態(tài)的荷花,斑駁的樹影;更看不到凝碧的波痕,浮起的青霧;不會感覺荷塘像籠著輕紗。滿月造就了荷塘及周圍素雅和夢幻般的氛圍。這種氛圍引人遐思,作者在這種環(huán)境氛圍中走著走著想到江南采蓮曲,想到很多。有所想,有所思恰恰是內心不寧靜的表現(xiàn),滿月這一特殊的物象關涉全篇。
況且,作者開篇就說了:“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本來日日走過,并未有什么發(fā)現(xiàn),今天是滿月,他內心中對這種滿月朗照的情景是有所期盼的,可是月光在他感受起來卻是“淡淡的”、“蒼茫的”,這明顯是情感的淡淡憂傷投射出來的,所以他的感受是朦朧的,是說不出的一種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情緒。
不僅是月光,其他的物象如路燈光是沒精打采的渴睡人的眼;樹上的蟬聲、水里的蛙聲熱鬧著自己的熱鬧。路燈也好,蟬聲、蛙聲也罷,日日如此,可是在朱自清的筆下都帶上了一種情緒,從這些極不起眼的物象和它們獨特的修飾語、陳述語中,我們似乎窺見了一位一心想著尋找內心寧靜的人,卻怎么也寧靜不下來的淡淡的憂愁。
對于本文的語言品味,遠不止上述這些,朱自清自己說:“于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于平常身歷之境也含有驚異之感?!蔽覀兙褪且獛ьI學生品出這種驚異之處,在眾多的品味中慢慢形成語感,進而培養(yǎng)一定的語言鑒賞力。這才是真正交給學生一點本領!
(作者單位:溫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