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林
摘 ? ?要: 本文利用大學學習者英語口語語料庫,選取全國大學英語考試口語考試部分27名考生的口語語料庫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出現的中式英語進行標注和分類。作者根據統(tǒng)計結果,從詞法和句法兩個層面分析我國大學生英語口語中出現的中式英語現象,探討漢語母語作為中式英語出現的主要原因及對英語口語的影響,最后對中國大學生的英語日常學習及口語水平的提高提出相關建議,為廣大高校師生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 中式英語 ? ?中國大學生 ? ?口語語料庫
1.引言
中國大學生在他們的年紀已經獲得用漢語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形成用漢語思考和表達的習慣。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在掌握了母語之后才開始學習英語的,所以在學英語的過程中,總是從中國人的思維角度思考,不顧西方的語言習慣,這就造成中式英語的大量存在。由于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中式英語在人際交流中有時會引起誤解和困惑。因此,它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在中國,高校在校學生占英語學習者的很大一部分,他們畢業(yè)之后就由英語學習者轉變?yōu)橛⒄Z使用者,所以他們在學校學得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用得如何。
從現狀看,我國大學畢業(yè)生的平均英語水平不能滿足各行各業(yè)越來越高的需求,尤其是在口語表達和人際交流方面。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高校英語教學過于強調語法和詞匯的講解,而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英語文化的教授則有所忽略。其結果就是許多中國大學生在學了十多年英語之后,只是善于記憶單詞和語法規(guī)則;他們能在筆試中得高分,但是一張嘴就是中式英語。
《牛津英語詞典》對中式英語作了如下定義:中式英語是一種漢語和英語的混合體;尤其是漢語使用者使用的或中英雙語語境中的一種英語變體,典型地夾雜一些漢語的詞匯和結構,或是漢語語境中特有的英語術語。
總的說來,中式英語是指一種不符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由某些受漢語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影響而將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運用到英語中的中國人說出或寫出。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和數據收集
“大學學習者口語語料庫”由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惠中教授主持完成。該語料庫容量達70萬字,來源是全國大學英語考試口語考試部分的真實音視頻材料。它按照考試來源地、專業(yè)、考試成績和對話題目,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組織完成(衛(wèi)乃興,2004:140-141)。
全國大學英語考試口語考試部分旨在評估大學生用口語交流的能力,1999年首次試行,當時只允許大學英語四級85分以上、六級80分以上的在校大學生參加考試。2002年實施了改革,把分數要求降低了5分,只要求四級和六級分別達到80和75分。每場考試設兩名考官和三四名考生,考試時間一般為20分鐘。考試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官和考生對話,以問答形式進行,時間約5分鐘;第二部分約10分鐘,包括每位考生1.5分鐘的發(fā)言和4.5分鐘的小組討論;第三部分,考官會對每位考生提一個問題,進一步確定考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時間約5分鐘。評定考生語言能力的標準包括語言的準確性、復雜程度、長度、連貫性、靈活性及語言是否得體,每位考生將被評為A、B、C或D四個等級(全國大學英語考試口語考試大綱,2004)。所有考生在考試前都經過專門訓練,也觀看考試過程的錄像。
本研究從語料庫中隨機選取了9場考試,總時長約180分鐘,涉及5名男性考生和22名女性考生,所選材料包含13個話題,材料容量約1.8萬字。筆者通讀了材料,并在閱讀過程中于中式英語出現處添加尾注(例如:[ww]表示用詞錯誤)。為保證標注的一致性,筆者根據學生中式英語表達所屬類型設計了不同尾注,對每一場考試逐一進行了標注。將9場考試分別編號為考試1~9,并利用Wordsmith語料庫索引工具(版本3.0)得到不同類型中式英語出現次數的統(tǒng)計數據。在計算出每種類型的頻率和百分比之后,筆者繪制了一幅圖表,以簡單明了地顯示每種類型所占的比例。
2.2研究結果
由于中式英語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因此許多表達都可以看做中式英語的例子。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所選語料,本次研究把不同的中式英語表達分類為18種。
如統(tǒng)計數據所顯示,“用詞錯誤”出現的頻率遠遠高于其他類型,“一致”和“詞形錯誤”的出現頻率同樣較高且十分接近,“固定表達誤用”和“冗余重復”分別居于第四和第五位。
3.中國大學生口語中的中式英語分析
3.1詞匯
3.1.1用詞錯誤
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環(huán)境和思維結構的宏觀相似性,英漢詞匯間的對應和對等并不少見。然而,在漢英轉化時,大量的“假朋友”還是會出現。通過研究,筆者發(fā)現“用詞錯誤”在考生的口語表達中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中式英語類型。這個結果是可以預見的,因為我國英語學習者最大的障礙就是對某些英語單詞的確切含義搞不清楚。他們尤其很難抓住這些單詞的文化內涵和引申含義,因為他們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都完全不同于英語母語國家。
用詞錯誤可以分為兩類:詞形結構相同但指稱意義不同,以及詞形結構和指稱意義都相同但蘊含意義不同。許多中國大學生說英語的時候時常不能辨別并區(qū)分這些假朋友,從而不能準確傳達他們本來要表達的意思。以下是一些實例:
(1)“You’ve promised to do it for me.I hope that you won’t eat your words.”(考試3)
在這個場景中,該考生希望另一方能履行諾言。但是如果某人“eat his words”,實際的意思是他承認自己失言,而不是食言。該考生應該這樣表達自己的意思:You won’t break your promise.或You won’t go back on your words.
(2)“I should learn to say ‘no’sometimes instead of being always a goody-goody.”(考試7)
許多學生都搞不清“goody-goody”的具體含義,事實上,這個詞是指表現得假正經的人。在此語境中,該考生要表達他要學會拒絕的決心,所以他其實是下決心不做一個“yes-man”。
(3)“And ... as for the examination if they as long as they get the sixty mar ... er ... sixties,they will be very satisfactory.”(考試1)
僅看斜體部分,“satisfactory”這個詞明顯誤用,因為該詞義為“足夠好以達到特定目的”,經常同“explanation”“answer”“solution”“conclusion”等名詞搭配。而“satisfied”的意思是“因為完成了某事或者如愿以償而感到高興”,是切合語境的正確詞語。這類錯誤其實反映了一個許多中國大學生共有的弱點,即難以區(qū)分并正確使用某些詞的派生形容詞。
(4)“When students have examinations,they will have pressure,and pressure can er improve them to study hard.Er ... so I think this is a good respect of er ... examination.”(考試3)
這里,“improve”和“respect”明顯用詞錯誤。“improve”作及物動詞用時意為“使某事物更好”,作不及物動詞時意為“變得更好”,沒有“improve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這樣的用法。該考生想說的意思是考試帶給學生的壓力能激勵他們更刻苦地學習,所以她應說“pressure can push them to study hard”。此外,她肯定是將“respect”誤用為“aspect”,這兩個詞只是詞形相近,在語義上沒有任何關系。該考生正在發(fā)表她對考試優(yōu)缺點的看法,肯定是想說壓力是“a good aspect of examinations”。
除此之外,一些英語中帶有貶義的詞也經常被中國大學生誤用,這些詞包括peasant,propaganda,cheap,等等。如果學生能更加注意這些詞中蘊含的貶義,或許就能避免一些錯誤,如用“peasant”而非“farmer”表示“農民”;用“propaganda”而非“popularization”表示“宣傳、普及”;用“cheap”而非“economical”或“inexpensive”表示“價格低廉”。
3.1.2詞形錯誤
英語不同于漢語的一點是,詞根相同但詞性不同的單詞詞形是不相同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派生詞在一個人的詞匯量里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許多中國大學生在講英語的時候只注意語義對等,缺乏使用正確詞形的意識。以下是一些典型錯誤:
(1)“I think many people who didn’t attend university have successed.”(考試1)
該考生似乎搞混從“success”派生出的幾個詞形,在選擇其中某個詞來描述成功的人時,應弄清楚要用名詞還是動詞,并堅持其中一種用法。因此,她應該說“have succeeded”或“have a success”。更多此類錯誤列舉如下:
(2)“Er do you think er go abroad is a ... a good way to ... to er further study?”(考試3)
(3)“So everyone will er ask hi-ask his for help and he will be mm a very helpful person,I think.”(考試5)
(4)“But I do learn er gain much knowledge bu interact with other people.”(考試1)
通過日常觀察,筆者發(fā)現很多學生經常在形容詞和副詞使用上犯錯誤,盡管所選語料中此類錯誤不多。雖然大部分形容詞和副詞外表看上去區(qū)別不大,但是它們是兩類不同的修飾詞,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3.1.3生硬搭配
許多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的時候,最后只記住對應的漢語翻譯,忽略單詞的附加意義和地道用法,從而經常把英語單詞與所處語境割裂開來,編造出一些英語母語使用者基本不怎么用的生硬甚至錯誤的表達。一些例子能說明這一點。
(1)“The price of the dishes in our canteen is very expensive.”(考試2)
這是相當典型的錯誤搭配。使用“expensive”這個詞時,該考生只記住了它漢語的字面意思,而沒有掌握它的適用搭配。在英語里,要么說“something is expensive”,要么說“the price of something is high”。
(2)“Although it is not so comfortable living on the new campus,the academic atmosphere here is quite wonderful for study.”(考試6)
該學生當時正向一位美國外教說這句話,筆者恰巧在場。那位外教理解了學生的話,但是指出英美人不會說“wonderful for study”。他建議用“helpful”或“conducive”來表達這個意思。所以改后的版本應為:... is quite helpful/conducive to study.
3.2句法
漢語的句式十分自由多樣,而英語則對句子結構有較嚴格的要求。許多中國大學生缺乏遵守句法規(guī)則的意識,講英語時沒有養(yǎng)成嚴密組織句子的習慣,所以經常受母語的影響而違反句法規(guī)則。
3.2.1句式雜糅
不同句式雜糅是典型的中式英語標志,其頻繁出現的原因是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充分內化老師教授的句法規(guī)則,他們沒有理解每個成分的功能就生搬硬套一些常用的句式。以下舉例說明:
(1)“I think because I’m a ... senior student,so I can feel the pressure.”(考試1)
這是典型的句式雜糅。在漢語里,說“因為……所以……”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在英語里,“because”和“so”不能這么用,因為二者都是并列連詞。要么說“I’m a senior student,so I can feel the pressure”,要么說“I can feel the pressure because I’m a senior student”。
(2)“Just as what I said,it depends on ...”(考試4)
這是句式雜糅的另一典型錯誤。“as”是關系代詞,引導定語從句,而“what I said”是名詞性從句,應接在介詞之后。因此,該考生應說“as I said”或“l(fā)ike what I said”。
3.2.2語序錯誤
在句法層面,英語和漢語語序是不同的。許多學生說英語的時候會先在腦中組織漢語句子,再字對字地譯成英語,這自然容易導致英語語序錯誤。
(1)“... and eh I think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made people les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考試7)
這句話是典型的漢語字對字翻譯,英語中副詞的比較級應放在修飾的動詞之后,所以正確的表達是“communicate less with each other”。
(2)“I don’t think students should all day study and do nothing else.What’s your opinion?”(考試1)
這個錯誤基本同上面一樣。斜體部分是漢語的語序,英語里副詞短語“all day”應放在動詞“study”后面。
4.結語
筆者回顧了中式英語的定義及其在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隨后展示了一項基于大學學習者英語口語語料庫的研究。筆者將中國大學生口語中的中式英語于不同層面分類,并分析了漢語的思維方式是如何體現在英語表達上的。
盡管本文對考生口語中的中式英語研究較為全面,但是筆者出于時間、材料和能力的限制,無法涵蓋中式英語的所有類型。另外,目標考生只是少數,也不一定能代表中國大學生的全體。因此,本文只是一個試探性的初級研究,筆者也希望通過其他研究者的努力,該領域能開展更多的科學實證研究。
學習一門語言無捷徑可走。為了逐步提高英語水平,中國大學生應加強積累意識,在各種各樣的媒體上發(fā)現地道的英語表達時,最好記下來并定期回顧,點滴積累得越多,語言能力才能越強。
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英語的第一手材料是可以方便獲取的,學生應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創(chuàng)造有助于獲取英語知識的環(huán)境。他們應盡量多讀多聽,抓住每次練習機會。語言輸入的數量決定了語言輸出的質量,只要大學生不怕犯錯誤,他們就會不斷取得進步,英語口語中的中式英語就會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1]陳立平,濮建忠.基于語料庫的大學生英語口語自我修正研究[J].外語教學,2007,28(2):57-61.
[2]陳立平,李經偉,趙蔚彬.大學生英語口語自我修正性別差異研究[J].現代外語,2005,28(3):279-287.
[3]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4]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5]衛(wèi)乃興.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語料庫初始研究[J].現代外語,2004(2):140-149.
[6]Bolton,Kingsley.Chinese Englishes: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