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安
摘 ? ?要: 語文與時代生活聯(lián)系密切,文章提出課前演講的嘗試與思考,把語文學習與活動課巧妙地融合起來,寓學于樂,知識與能力并進,思維與才智齊發(fā)。
關鍵詞: 演講 ? ?實踐 ? ?鍛煉 ? ?理解
語文教科書和教學時常受到“時代專家”的點評與提議。這是一件促進語文學科發(fā)展的大好事。語文教改產生許多新的研究課題,活動課便是一個重要課題。活動課的理論依據(jù)無需爭議,但就其實踐而言,應該說是初步的,有待日臻完善,活動課形式又靈活多變,不一而終。筆者在幾年的教學中,偏愛于選擇“課前演講”這一形式作為嘗試,希望通過實踐進一步找出一些規(guī)律性及操作步驟,使之更有效地發(fā)揮其專長而服務于語文學習。我在實踐過程中有這樣幾點體會。
一、課前演講的意義
概括而言,是促進語文素質的提高。從具體講,可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擴大學生視野、知識面;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信心;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鍛煉學生的膽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可以養(yǎng)成學生互相尊重、協(xié)作的品質;創(chuàng)造一個表現(xiàn)的舞臺,讓學生主動參與,間接提高自學能力。
二、課前演講的內容
演講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就初中三年,不同年段應有適當區(qū)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易到難,由淺入深,逐步提高,這將有利于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在初一年,主要可以讓學生作有關敘述訓練;初二年,可以讓學生作片段的說明:描寫訓練;初三年,可以讓學生作片段的議論訓練,評論學校、家庭、社會問題,提高其思辨能力。演講內容可有以下方面:
1.講故事、笑話或幽默。
初中低年級學生對故事最感興趣,特別喜歡聽別人講或看雜志、報紙上有關這些內容的文字。因此這樣的內容較通俗易懂,而且能引發(fā)人的快樂情緒。我們的做法是把學生的聽、看轉化為說的形式,學生為了把故事說好,就必須熟悉故事、笑話梗概,所以在聽或看過程中注意抓重要信息,關鍵信息,記憶下來,而后用自己的語言加復述或復述的基礎上加入新信息,從而促進思維的發(fā)展。由于講故事較容易,因此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上臺的自信心。
2.講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中有許多包含歷史知識,對這一些故事,學生不僅能講,而且要講得準確無誤,對歷史時間、人物、地點、情節(jié)等定性的內容,不可編撰、修改,這就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記憶力,積累許多成語詞匯,還能讓他們懂得如何尊重歷史事實。
3.作自我介紹。
新生彼此不認識,不了解,交往的心理需要使得他們通過一定渠道實現(xiàn)這一愿望,其中面向全班自我介紹是最直接、面最廣(班級范圍)、最全面(興趣、性格、愛好、優(yōu)缺點等)、有效地把自己推銷給別人。學生為了給別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總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做準備,從講什么,怎么講,到用什么語調,什么姿態(tài),至克服膽怯的心理,作一次大方的發(fā)言。
4.讀詩歌或優(yōu)美散文。
有些小同學喜歡詩歌,有些優(yōu)美散文(包括課內)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記憶猶新,可以讓學生利用這個機會,把這些自己熟悉的詩、文較完美地朗讀出來,甚至達到聲情并茂的程度,既訓練朗讀能力,又給予別人美的欣賞和熏陶。
5.介紹科普知識或生活小常識。
科技高速發(fā)展,知識日新月異,21世紀是知識爆炸時代,在初中生狹窄的知識圈里,引入一些科普通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從圖書館的專題書或科普雜志上,攝掠一些適宜理解的科普知識,并傳播給其他學生,還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激發(fā)求知欲。另一部分是生活小常識,有的還是身邊事,學生把親身經歷或從書上獲得的知識,拿來交流,彼此受益,又有實際應用。
6.介紹名人名事、偉人偉績。
常受古代圣賢的事跡感化,可使自己不斷進步。名人、偉人,可涵蓋古今中外男女老幼,凡有成就者,皆為極好的題材,介紹他們的事跡,可激勵全班同學,聞其事如與之同行,敬其道如與之共語,其言行猶深深感化幾代人甚或幾千年的歷史。
7.報道新聞。
這里指的新聞不僅有電視、報刊上的國家大事、社會熱點,還有發(fā)生在學校的新人新事,發(fā)生在身邊的生活鮮聞,利用演講說給大家聽,一可增進學生對時事的了解,對身邊社會的了解,二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力。
8.介紹說明事物或描繪某一對象。
結合課文有關表達方式的要求,讓學生作片段的文字說明介紹某一物或闡明某一淺明的道理;描繪自然現(xiàn)象、四季景物、人物動作等,如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關于百草園景物描寫,捕鳥過程描寫,皆可讓學生仿寫,并通過口頭表達交流。
9.評論學校、家庭、社會某一問題。
初中高年級學生對客觀事物具有初步的判斷、分辨、欣賞、評價能力、思辨性較強、較愛發(fā)表和強調個人觀點,利用這一特點,圍繞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某一現(xiàn)象,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見解,不求觀點的統(tǒng)一,意在激發(fā)學生提出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發(fā)展其創(chuàng)新思維。
10.即興演講。
這是演講的較高階段,可采取限命題和不限命題兩種不同形式,學生必須具備的不僅有臺上講的一般技巧,還要有個人知識容量,道德情操、社會閱歷、興趣愛好、思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個人綜合素質越高,在即興演講中發(fā)揮得越得心應手。對這一點初中生的適用性還不是很強,只能降低難度要求,有選擇地作一些形式上的嘗試。
三、課前演講的實踐
我在幾年實踐中感到,開展這一活動應注意幾個問題。
1.因材制宜,因年段制宜。
對同一班級的學生,往往會遇到學生能力懸殊的情況,因而在統(tǒng)一要求的基礎上,還要有靈活性,允許個別不同,否則有時就會遇到卡脖子的尷尬現(xiàn)象,破壞氛圍。還可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學生的興趣程度,學生是否活躍等考慮全面,尋找一切積極有利的因素為開展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因年段制宜則主要是初中三個年級段在內容上應有所側重,不要過高地要求學生,讓學生能做愿意做,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2.注重反饋,及時肯定。
對學生的演講,教師應有反饋、點評,不一定天天有,但對有特色、有新穎性、有進步性的就該給予較高評價,對不足者也不遮掩,中肯評判,采取適當指導,如語音、語調、語態(tài)、臺上形象等。此外,還要階段性小結,學期有總結。讓學生明確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而不是玩一玩,鬧一鬧。
3.持之以恒,從量到質。
課前三、五分鐘的演講,貴在堅持不懈,不可忽熱忽冷,或時停時續(xù),或開始興致勃勃,之后冷冷清清,這樣必然收獲甚微。先有每日一講,三年時間的積累,便將有喜人的成績,定會有從量到質的飛躍,每位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