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 ?要: 作為加拿大優(yōu)秀文學家,辛克萊·羅斯的作品具有引人深思的魅力,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說。他筆下的加拿大人民在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氣候等背景之下克服自然與人、人與人的沖突,頑強生存、升華思考的故事,凸顯加拿大文學的獨特特征。
關(guān)鍵詞: 辛克萊·羅斯 ? ?短篇小說 ? ?主題特征
一、引言
近年來,加拿大作家不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及世界知名文學獎項,吸引全球讀者競相詠讀。隨著對眾多加拿大經(jīng)典作品的賞析與深入探討,讀者逐漸形成對加拿大文學特征的深刻體悟。被譽為“天才作家”的辛克萊·羅斯,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說,更是值得進一步欣賞和分析。
二、辛克萊·羅斯短篇小說文學主題主體特征總結(jié)
對現(xiàn)實生活和深層思考的提煉濃縮并升華,方能成就文學作品。藝術(shù)作品都是文學家從意識形態(tài)層面對生活及人類生存意義的反映、思考和探尋的結(jié)果。加拿大文學中時刻體現(xiàn)著對人類與自然界、人與人關(guān)系的深刻思索,對人類生存與處事態(tài)度問題的考量和探究更直指人心。
人類無以脫離客觀實際而存活。作為世界國土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加拿大幅員遼闊的同時又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多樣。但是,自然災(zāi)害威脅繁多,慘劇、天災(zāi)莫測層出。殖民統(tǒng)治痛苦歲月及艱難開墾荒地的難以追憶的時日,無一不讓世代加拿大人倍感生存之艱辛。他們從現(xiàn)實生活中體悟到:唯有不屈不撓地堅忍努力、抗爭才有可能“生存”于世間。辛克萊·羅斯的短篇小說文學主題主體特征感悟出同樣的體味:“人類與自然的沖突、人類中人與人的沖突無處不在,但這些沖突都可以使思考升華,理性存活決心加倍?!?/p>
三、代表作品《中午時分的燈》文學特征的凸顯
辛克萊·羅斯一生創(chuàng)作有三篇長篇巨作和一本短篇小說集,它們都極具影響力,讓讀者讀后為之震撼、感慨、思考。尤其是辛克萊·羅斯短篇小說集中的作品涉及讓人“抑郁”的沉重,時刻警醒讀者:人類分秒面臨著生存還是滅亡的抉擇,有天災(zāi)也有人性的虐害,面對自然,人類是渺小而無力的。我們可入境地了解到加拿大地域惡劣天氣一樣:“到了第二天,冬天更是執(zhí)意考驗考驗人類。接近清晨三點多鐘,一股巨大的寒流襲擊了整個魁北克省,就像千千萬萬只嚙齒類小生物遇到什么就啃噬什么一樣……”生抑或死亡是時刻需要面臨的近在咫尺的問題[1]。辛克萊·羅斯在短篇小說《油漆未干的門》中直接描寫了他本人無比熟識的草原,在冬季暴風雪狂行的草原深夜,為回家陪伴妻子的丈夫被無情地凍死在路途之上。在人類與自然的沖突中,自然任性地頑勝。
在短篇《中午時分的燈》中,辛克萊·羅斯更為讀者刻畫了最具加拿大特性典型:上世紀三十年代,加拿大西部草原遭遇沙塵暴,一直連續(xù)七年的干旱導致農(nóng)民艱辛付出卻收獲全無。主人公家肆虐的塵沙掀起屋內(nèi)到處飛塵,年幼孩子驚哭,心境冰凄的父母只有在正午時分點起燈來。良田變沙漠,經(jīng)歷饑餓分離,面對天災(zāi)人難,生存的艱難與面臨的選擇讓主人公苦不堪言。面對人類與自然無處不在的直面沖突,保羅堅信只要他一直努力下去,堅持耕種,一家人的生活終究就會好起來。他選擇與自然抗衡。而妻子愛倫卻決然不贊同丈夫,她希望離開這片令人絕望的沙漠。生存的抉擇、友情親情愛情的幾近失去。中午本不該點燈的無奈,狂沙遮日時的燈光[2]……陰暗中的希望光亮讓讀者感受到加拿大人雖磕絆卻堅持尋求“生存”的勇敢倔強和相伴溫暖成長的人間真情。但燈光最終并沒有體恤人類的心愿,在保羅與自然的沖突中,他一次次的失敗、絕望。在與妻子的意見分歧中,當他最終覺醒時,妻子已經(jīng)帶兒離家出走在風暴中,更為悲慘的是幼小的孩童因窒息而亡。沖突的意義是讓讀者因震撼而思考。作者成功地讓人境沖突迭起卻醒悟有限,這是可貴之處而非不足。讓讀者警醒思考,才是情節(jié)沖突的最高普世升華。
四、結(jié)語
《中午時分的燈》中敘述的恰是加拿大人民世世代代在酷境下掙扎生存,遭受挫折,努力尋找存活出路的沖突與升華的故事。特有的歷史、地理、氣候、宗教、人口構(gòu)成因素造成人類與自然的沖突,人與人,尤其是兩性間的沖突,強烈的生存意識升華了沖突,讓人與自然相互和諧,讓人類情感相互融通。辛克萊·羅斯能將人類內(nèi)心世界的悲喜、希望、掙扎、思考、堅持、抗爭與恐懼映射出來,他是偉大的[3]。
參考文獻:
[1]邱儀.當代魁北克的人間生活畫卷——談加拿大作家伊夫.博歇曼的代表作《街貓》[J].遼寧:中國圖書評論,2013(6):83.
[2]胡月.辛克萊.羅斯短篇小說《中午時分的燈》中的加拿大特性[J].哈爾濱:黑龍江史志,2014(14):59.
[3]陳影.作為“上帝”的小說家的迷惘——比較《法國中尉的女人》和《基姆》[J].長春: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