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淑芬
只要是老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我們布置作業(yè)時,學生總是顯得不耐煩。學生不愛作業(yè),但作業(yè)很重要,作業(yè)是課堂的延伸和發(fā)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理解、掌握本課知識。同時在批閱過程中,教師能及時得到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并在后面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調整,作業(yè)在教師和學生中間,在教與學中間搭建起有效的溝通橋梁。所以作業(yè)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活動之一。
目前,造成學生討厭作業(yè),以至于討厭學這門功課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我們在作業(yè)布置上形式過于單調,以讀書、抄寫、做題目為主,反復操練實在是枯燥乏味,再加上升學壓力有時作業(yè)量相應偏大,初中學科較多,學生疲于應付,往往是寫作業(yè)到深更半夜,于是對于作業(yè)、對于思想品德這門功課,甚至對于學習確實就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相互間存在差異,我們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研究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會尊重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以人為本。讓學生愛上思品課作業(yè),我有幾招。
一、老作業(yè),新外套
萬丈高樓平地起,《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目標中提出:思想品德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扎實基礎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道德認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以知導行,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道德行為,做負責任的公民。所以基礎知識對思想品德課來說十分重要,然而基礎知識的掌握光靠讀寫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產(chǎn)生學習欲望,也就談不上良好的作業(yè)效果了。
基于上述思考,我在作業(yè)設計上更多了一份“巧婦”之心,我將讀寫與學生的興趣點緊密結合起來,給老作業(yè)穿上新外套。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九年級第十課第一框《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時,由于知識含量較大,又與學生生活相疏離,因此學生很難掌握基礎知識,于是作業(yè)布置時要求學生在復習課文基礎知識后給同桌設計一份闖關游戲,并在每關過后能獲得相應的頭銜或小禮品的獎勵。由于要設計游戲,因此學生必須很好地讀和理解揣摩書上的基礎知識,并且要能很好地掌握才能為其他學生做評委,在設計時由易而難、由粗到細,學生把知識點來來回回翻了個底朝天。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還是讀寫,由于學生對互動性游戲充滿興趣,這個作業(yè)變得趣味無窮。有學生在作業(yè)后曾說:老師,我在做這個作業(yè)的時候想象著同桌答不出來的神情,好笑死了。
老題新做的方式還可以有很多,如記憶力大比拼、作業(yè)之神花落誰家、抄出新花樣,等等。只要我們多一份心思,布置作業(yè)時多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很多新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yè)。
二、一起做,更有效
初中生渴望友情,更趨向與同齡人交往,喜歡群體交往,利用學生這一特點,我們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合作性作業(yè),由小組同學共同完成參與評比。具體做法:由學生自由組合分組后由教師對分組進行微調,每組準備一本16K的合作作業(yè)本,小組為自己的小隊起隊名,設計隊徽,并進行作業(yè)封面設計。合作作業(yè)本上可貼、可寫、可畫,每一次都進行評比加分,每半學期進行一次大評比。學生在作業(yè)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交流,體會友情的美好之余,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更添對思想品德這門功課的熱愛。
例如,在教學《做成熟的消費者》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小組合作設計一份手掌版的消費指南,然后貼在合作作業(yè)本上,要求分工明確,最后由負責展示宣傳的同學通過實物投影向全班同學宣傳展示。并由全班同學投票選舉出最佳設計方案,每組兩個票權。歷時一個星期,學生做得很辛苦,但是因為有團隊力量,也能樂在其中,激烈的討論中火花四濺,分工明確,各揚其長。最后的展示更是精彩紛呈,有一組展示時生怕圖片效果還不夠,配合靜態(tài)圖片還專門設計了一組短小精悍的小品表演,令人捧腹,讓人不禁為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大為感嘆。
三、我出題,你來挑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提示我們,學生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好,如何揚其長避其短,我覺得要尊重學生個性,作業(yè)布置應適度開放,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在教學中可采用“作業(yè)超市”的方式,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作業(y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yè)。
例如:在教學《換個眼光看老師》一課時,課后作業(yè)我是這樣布置的:“1+1”模式,前者是必做題,后者我設計了這些“商品”供學生選擇:1.寫一封信給你想溝通的老師。2.采訪一位你最想了解的老師,寫好采訪記錄。3.職業(yè)體驗,嘗試備節(jié)你喜歡的課(可以向該門功課的老師請教)。4.感謝師恩,為你喜歡的老師準備一張親手準備的精致的賀卡。有的學生動手能力極強,做的賀卡精致美觀大方,至今辦公桌里仍然珍藏。有的學生與老師不怯,非常善于溝通,一本正經(jīng)地當起小記者。有的學生不善言語卻感情細膩,或有想法與老師溝通,或有委屈向老師傾訴,平時不好意思,這一回正好借此良機。學生各有自己的選擇,但無一不有所收獲。
四、多實踐,多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闭n堂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較大,但課后作業(yè)為學生提供巨大舞臺,教師可以通過作業(yè)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親身體驗獲得感受、體驗情感、提高認知并且可以轉換為道德行為,從而形成學生豐富的精神生活。
體驗類作業(yè)便于學生實踐,如《生命只有一次》可布置尋找相同的兩片樹葉,《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可布置用相機去超市拍消費陷阱,《不以規(guī)矩,難成方圓》在路口數(shù)十分鐘內的闖紅燈人數(shù)并采訪,《多一點情趣,多一點高雅》可以要求學生對本班同學的興趣愛好進行調查,等等。實踐體驗類作業(yè)對好動又充滿好奇心的初中生而言是他們尤其樂于嘗試的作業(yè)方式。在作業(yè)中他們體會到探究樂趣,又在探究中不斷觀察、思考、體驗、成長。
當作業(yè)變得豐富多彩、趣味橫生時讓學生愛上作業(yè)不再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