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緒昌 周俊歌
生物學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不高,學習效果也不理想,而通過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疑是很好的催化劑。結合生物學知識豐富多彩的特點和初中學生表現(xiàn)欲強的特性,筆者對學生活動在概念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構建、理解和應用生物學概念。下面以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傳染病”一節(jié)為例談談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體會。
1 學生活動在概念教學中的實踐
學生對“傳染病”一節(jié)中的概念還處于感性認識,教師通過設計情景劇、角色扮演、模擬游戲等活動,幫助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后通過概念圖對概念加以整理、歸類,從中洞悉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并形成一定的概念框架,為學生的知識遷移和應用打好基礎,從而達成將知識內化的學習效果。
1.1 演繹小品,激趣導入新課
小品是一種寓意深刻的文學形式,把它恰當?shù)剡\用到生物學課堂上能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課前筆者指導部分學生準備了小品《流感來了》,劇情是這樣的:小明得了流感后,不停打噴嚏流鼻涕,在與小斌交談時也沒有用手和紙捂住口鼻,結果小斌也得病了。表演結束后,教師及時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導入新課。
1.2 扮演偵探,找病因辨真?zhèn)?/p>
為了保持學生的興趣點,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筆者賦予學生超級偵探的角色,并設計了“案件調查、取證分析和成果展示”3個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案件調查階段讓學生自學找出傳染病的病因、特點和類型;取證分析階段讓小組合作總結出病原體的類型及區(qū)分傳染病和非傳染病的方法;成果展示階段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匯報。通過層層深入的活動,加深學生對傳染病概念和特點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合作交流的能力。
1.3 參與游戲,體驗傳播過程
學生對“傳染病”已經有了概念性的認識,但關于傳播過程還不太清楚,而這一過程相對比較抽象,不容易在學生已有的事實基礎上形成概念。筆者用粉筆模擬病原體,設計了“傳粉筆”的小游戲,讓學生體驗傳播過程。在課堂上,教師先說明游戲規(guī)則:師生之間傳遞粉筆,傳遞方式可以多樣,不需要按座位順序進行,游戲時間為1 min。游戲結束后,教師以問題形式引導學生分析游戲的過程和寓意:想給他人傳粉筆的前提條件是什么?粉筆在傳染病的傳播過程中代表什么?拿粉筆的人代表什么?不管是你直接遞給他,還是扔給他,都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徑,傳遞方式又代表什么?要想傳出手中的粉筆還需要什么條件?那么,接受粉筆的人代表什么?如果這個人不在,你能將粉筆傳給他嗎?……接著再配合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出傳染病傳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教師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化難為易。
1.4 改編劇本,掌握預防措施
生活中學生已經具備一些有關傳染病預防措施的事實性知識,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筆者在教學中以設問過渡:“哪組同學能將前面的情景劇改一改,不讓小斌得病呢?”學生修改了劇本:小明打噴嚏時用手或紙捂住鼻口,最終小斌沒有患病。接著教師提問:“我們生活中采取的預防措施有哪些?這些措施分別是針對傳播過程的哪個環(huán)節(jié)?”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預防傳染病的三個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1.5 記者采訪,破艾滋病疑惑
關于艾滋病,學生在初一的健康教育課中已有所知,但停留在他們頭腦中的仍然是事實性知識。筆者設計了“小記者采訪”活動,幫助學生將其概念化。課代表扮演小記者進行采訪,其他學生接受訪問。采訪的問題有: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傳播途徑有哪些?易感人群有哪些?應該如何預防?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艾滋病?你知道“艾滋病日”是哪一天嗎?紅絲帶有什么寓意?……通過學生采訪,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和愛心,加深學生對傳染病的理解,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艾滋病人,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6 合作探究,繪多彩概念圖
概念是學科知識的基礎,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忽視對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別是不能形成概念網絡,更不能深刻地理解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這成為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而概念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識結構,能夠有效呈現(xiàn)思考過程及知識的關聯(lián)。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小組合作以傳染病為核心建構概念圖并進行展示,在展示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合理之處,學生之間再加以糾正,從而讓學生構建起概念框架。下面是部分學生小組繪制的概念圖(圖1、圖2)。
2 教學體會
實踐表明,在生物學概念教學中引入學生活動,學生表現(xiàn)了極大的熱情,學習效果也比較理想。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探索,筆者就生物學概念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在概念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課前設計要側重于“學”的設計,教學中適當引導,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產生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心理,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到發(fā)揮,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促進學生的成長。
其次,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平時要具有慧眼,在生活中處處留心,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結構,憑借自己的慧心,創(chuàng)設多姿多彩的活動模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 馮曉楠.初中生物學重要概念教學的有效教學[J].中學生導報,2012(09):4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