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宏
摘 ? ?要: 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教學質量,龍海市第五中學根據實際提出了“學教同步,導練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作者在高一年英語課堂中實施了這一模式,并對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力求這一模式進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關鍵詞: 高一英語 ? ?學教同步 ? ?導練結合
教學過程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覺、積極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它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共同活動。這就決定了教與學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兩者協(xié)調配合,才能保證教學質量[1]。
目前我校高一英語課堂存在的問題有:教師賣力教而較大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甚至厭學、不學。導致這一現象,除了有學生基礎差、聽不懂的原因外,課堂教學沉悶、方法單一;學生負擔過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及題海戰(zhàn)術對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沒調動,如何保證教學質量。為改變這一狀況,學校提出課堂結構改革策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其基本模式為“學教同步,導練結合”,即課堂教學演繹步驟為:一是教師提出導學問題,學生結合學習目標預習。二是教師精講、指導與學生訓練、展示穿插進行;三是學以致用,教師根據本節(jié)內容出題對學生進行檢測,課后批改。通過學生的“學”(預習、展示、動手等)和老師的教(講課、指導等),師生共同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達到能力、思維、知識技能的訓練[2]。
高一年作為課改年段之一,積極響應學校號召。我任教的是英語學科,這一年來我個人的實施情況如下。
一、實施前準備
(一)分組。
1.先了解學生,再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根據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特長、學生成績、男女搭配等,將全班43人分成七組,每小組六七人,面對面圍坐而成。
2.選定各組組長,并對組員進行編號。
3.各學習小組商定組名、口號、目標,并制定相關組規(guī)。
組是分好了,但是問題來了,說實話,大部分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本來座位安排是為方便他們討論、互相學習的,但學生竟乘此之便用于課堂閑聊,影響課堂秩序。而且大部分學生基礎差、學習缺乏主動性,一副學習與我無關的樣子,他們不是學不會,而是不想學,怎么辦?所以,課堂改革要實施,就得先解決存在的這些問題。
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動機對行為起著始動的作用,是引起行為的原動力[3]。我通過了解發(fā)現,其實大部分學生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集體榮譽感強。如果學習不能成為他們的動力,那么,就讓為小組贏得榮譽成為他們的動機,為小組而學。于是采用評分機制進行小組評比,“學教同步,導練結合”模式有相應的評價體系,我根據課堂需要進行了調整,評比內容分為:課堂、作業(yè)、預習(展示)、紀律幾塊進行綜合評比,采用加減分的形式,好的加分,不好的扣分,還有一個口頭約定,那就是受到老師表揚的小組可加分,反之扣分。
(二)具體評價情況。
1.課堂: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記分。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后主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就給分。課堂多采用搶答的形式,教師當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對于初次主動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大力表揚。有些學生較內向,會的也不敢搶答,所以采用各小組輪流派組員回答或指定各組號數的學生回答,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自己。
2.作業(yè):要求學生及時完成并上交作業(yè),如不能做到,扣相應分數。
3.預習(展示):教師提前布置好預習作業(yè),如果是上新課,預習的內容一般有:預習單詞,自己對照單詞音標試讀,不會的請教同學;預習課文,掌握課文大意、回答相關的問題即導學問題,或完成相關的練習,標記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預習語言點,包括重點詞、短語、句型、語法的用法等,這些在學生練習冊中都有詳細的歸納,并配有例句、練習,語言點預習,難度相對較大,所以可放在課堂上當堂預習,教師給予及時指導。預習的情況都通過小組展示檢查,如單詞預習,可請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或教師糾錯;預習作業(yè)如果是問答題,就在課堂上提問學生,如練習,則按順序由各小組派組員將自己的答案寫于黑板上,其他小組糾錯。
4.紀律:紀律上的評比內容較多、較細,除了課堂紀律,還包括學生行為規(guī)范、校規(guī)校紀、班規(guī)、組規(guī)的遵守情況評定。為確保評比的公平性,這些除了由教師評外,還安排值日班長聯合各組組長進行評比。
以上這些評比一周公布一次結果,半學期進行一次總結評選出活躍之星、進步之星、勤奮之星、守紀之星、團結協(xié)作之星、優(yōu)秀組長、最佳學習小組、優(yōu)秀團隊等,并適當給予這些學生獎勵。獎勵機制一公布,各小組摩拳擦掌,積極性算是調動了。
二、實施案例
“學教同步,導練結合”的課堂模式要求教授新課要體現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1.組織上課;2.預習;3.展示自學成果;4.教師精講,師生互動;5.當堂檢測;6.布置作業(yè)和下節(jié)學習內容等要求[4]。
高一年英語必修一Unit 3“Travel journal”這一單元講述了一段沿湄公河而下的自行車旅行,學生通過追隨這一段旅程,探討與“旅游”相關的各種話題。通過本單元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與旅游有關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可以使學生對旅游產生深厚的興趣。通過旅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增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國際意識,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跟教學目標,根據這些,以本單元中的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三部分為例,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一)課前預習。
1.詞匯:要求學生能夠熟讀從journal到delta這些單詞,并盡量掌握詞匯的漢語意思。
2.思考或小組討論,回答所給問題。
3.閱讀課文P18 Reading,掌握課文大意。
(二)課堂。
1.組織上課。
2.多媒體演示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及重點:
(1)掌握新學詞匯。(2)能應用新學詞匯回答相關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3)掌握Reading文章大意,并能回答相關問題或復述課文,能完成相關練習。
3.檢查預習作業(yè)、導入新課。
4.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前提下,課堂上再進一步預習,要求學生當堂思考或小組討論回答與課文相關的問題,問題的設置應當多樣化、簡單化,由易到難。如:
(1)Scanning。本篇是游記,先要掌握游記的人物、事件、旅行路線等,采用回答問題的形式。
(2)Skimming。掌握各段大意對全篇文章的理解很有幫助,但歸納大意對學生來說難度大,因此采用選擇題形式。
(3)Careful reading。以上內容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獲取相關信息,如要全面了解課文,就要分段詳讀,所以采用:①判斷正誤形式;②連線題形式。
(4)Summary。最后總結文章所學內容,也可作為當堂檢測的內容,采用短文填空形式。
以上這些題型都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再展示,最后教師講解。這些題實際上包含文章的內容,也把文中的一些難點簡單化,學生通過參與這些問題的解答,對課文內容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較好的學生能掌握全文內容。新學的詞匯、短語在這個過程中再現,讓學生記憶更深刻。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有錯的馬上會有學生起來糾正,這實際上是學生互相學習的過程,教師只是組織者罷了。當然,有些問題確實是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就要講解,適當拓展、舉一反三,如判斷正誤題、短文填空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給學生闡述自己思路的機會,并引導其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5.布置作業(yè),要求復習本節(jié)課內容,背誦單詞、熟讀課文、預習語言點并完成練習冊中練習。
一節(jié)課下來,課堂活躍,布置的任務學生基本完成,算是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存在的問題
(一)分組編號時,不想把學生限得太死,或因為區(qū)分優(yōu)生、“差生”而挫傷到他們的積極性,所以讓學生自己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號數,沒想到學生不按常理出牌,為了在競賽中取勝,他們的編號也講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如:1組中1號是最優(yōu)秀的,2號次之,以此類推,6號是最差的,如果其他組也這樣那就好辦,可情況不然,他們有的學田忌賽馬,有的來個隨機編號。為學生這種靈活性高興之余,只能把抽取同號作為同一水平檢測的做法取消,但整組競賽是沒有影響的。
(二)在課堂展示過程中,學生間的差距慢慢拉開,課前準備充分、課堂反應快的學生成了課堂主力,他們積極、活躍,而基礎差、課后又較不自覺的學生則都成了傾聽者、旁觀者,不僅課堂無表現欲,連練習的完成也都依賴較好的組員,課堂小組討論成了個人獨立思考或pairwork,達不到人人參與的效果。
(三)學生課前、課堂準備都不充分,課堂消耗較多時間預習;口語能力較低,簡單的回答問題、朗讀對他們來說都難,錯誤率高,更沒辦法做到流利,要給學生機會,又要糾正其讀音,很耗時,因此,預期任務常完成不了。
(四)學生興趣沒辦法長久保持。沒有完善的評價機制,讓學生的積極性日趨下降。課堂評價只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出評價,在學生學年評價中沒有體現,部分學生只追求分數這個結果,對于跟這個結果無關的,他們就沒興趣,完全忽視課堂參與實際是提高分數的過程這一事實;只有英語課堂存在評價形式,也沒法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競賽內容范圍局限于課本,內容較嚴肅,久了興趣也降低。
(五)臨近期末,教師因教學進度問題而減少或省去課堂活動過程,多以語言點講解、練習講評為主,展示也由全班學生齊答或教師展示代替,小組競賽形式名存實亡。
四、反思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我認為今后應該:
(一)抓好落實,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學教同步,導練結合”的課堂模式對學生的要求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參與學習;表現形式為:預習、小組學習、討論、反饋展示、當堂訓練、當堂測試[5]。這些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預習如果沒做好,后面的環(huán)節(jié)都受影響,甚至無法實施。
(二)盡可能多些朗讀訓練。
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朗讀材料,如文中的好句好段、好的作文材料、對話材料等,可利用早讀課、課堂、課后,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提高口語能力。
(三)做好課堂調節(jié)工作。
必要時候,如學生情緒低落時,可穿插跟英語學習有關的課外知識,談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新聞、歌曲、游戲等,讓學生調整情緒的同時有所學。
(四)健全課堂評價體系。
以上是我在高一英語課堂中實施“學教同步,導練結合”的課堂模式一年來的一些做法跟反思,要這一模式發(fā)揮更大的功效,還需要更多的嘗試。雖然我對這一模式的理念領會還不夠全面、做法上還存在很多不足,但我會認真總結經驗,使其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杭寶桐,主編.中學英語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6頁.
[2]龍海五中實施課改工作匯報.
[3]蔡笑岳,主編.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15.
[4]龍海五中實施課堂模式改革介紹.
[5]龍海五中實施課堂模式改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