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華 顧海英
我校是一所有百年歷史的鄉(xiāng)村學校,學校地處長江之畔,驚心動魄的渡江戰(zhàn)役東線起點就在長山。為此,學校緊緊依托區(qū)域優(yōu)勢,充分挖掘地域豐富的育人資源,把“長江文化”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為打造學校特色品牌,圍繞這一主題,學校精心構建校園環(huán)境,建設長江微縮景觀、長江文化壁、長江文化走廊,并以此為依托,開展了省級課題“基于長江文化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和國家級少先隊課題“‘四好少年’成長路徑和載體的研究”的工作。依托“長江文化研究院”和“長江文化綜合實踐課程”,積極開展“弘揚長江文化,創(chuàng)建渡江中隊,爭做長江少年”專題教育活動,著力把學校建成以“弘揚長江文化,提升人文素養(yǎng)”為品牌的特色學校。
一、確立學校文化建設目標是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的先導工程
我校地處長江之畔,長江水滋潤著長山的土地和人民,長山人與長江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緣。處于這樣地理位置的一所學校,如何利用好它的地理資源優(yōu)勢,挖掘利用好長江及地方的歷史、地理、文學等文化資源,為我們的教育所用,長小人作了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我們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學校文化建設的宗旨:文化立校,文化立人。具體來說,就是把“弘揚長江文化,提升人文素養(yǎng)”作為學校品牌建設目標,將“基于長江地域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研究”定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容,通過凝練長江所特有的精神、氣質以及長江所傳承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熏陶學生,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夯實基礎。
“涵容、堅毅、智慧、創(chuàng)新”就是我校的長江文化精神。在師生共同的探討中,我們對這“八字”長江文化精神作了如下的詮釋:
涵容:學會做人,要胸襟博大,寬以待人。堅毅:學會做事,要有理想,堅持不放棄。智慧:學會學習,要有靈氣,善于學習。創(chuàng)新:學會合作,要有夢想,合作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之舉。
在潛移默化中,長江文化精神化為了學校全體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引領著師生的行為方式,不斷塑造師生特有的品格和氣質。
二、建設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是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的最高境界
要使學校共同價值觀真正走進師生的心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物化學校文化。我們通過開展征集校歌、設計?;?、征集長小學子形象主題詞等一系列活動,讓長小文化精神逐漸融入師生的心里。
《長江少年之歌》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校歌?!笆[綠的長山,奔騰的長江,崇圣學堂風雨激揚,喚醒了丙午年驚濤駭浪,同心同樂共享共贏,我們是快樂長江少年,涵容堅毅智慧創(chuàng)新,我們茁壯成長鑄造輝煌”。這首歌雄壯豪邁,彰顯了學校文化的底蘊,寄托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目標,包含著師生們共同遵循的基本態(tài)度、基本準則和人生信念,為未來奠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美好的未來。我們設計了?;?,下圖就是我校的?;眨?/p>
為一輪紅日,小學生就像初升的太陽冉冉升起,充滿光明和希望。為一葉綠舟,寓意為學生應有開闊的視野,在風浪中迎接挑戰(zhàn),駛向知識的彼岸。一如長江的“堅毅”。為長江流水,學生既有水的寬闊胸懷,又有水的靈動氣魄。一如長江的“涵容、智慧”。紅日、綠舟、長江整體組合,就是一個展開雙臂、邁向未來的少年兒童,也是一個變形的“長”字,與變體的“山”字一起組合成——長山。整個?;粘蕡A形,色彩熱烈奔放,催人奮斗、催人奮進,象征著全校師生團結一致,共創(chuàng)長山中心小學美好的明天。
三、培育高素質有專長的師資隊伍是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的關鍵工程
教師是一個學校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個學校精神和力量的依靠。學校先進辦學理念的實施、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必須依靠一支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制訂“長小教師團隊建設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和“教師個人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進一步完善教師培養(yǎng)機制,完善“班主任工作坊”和“青年教師發(fā)展中心”兩大平臺,加強學科團隊建設,完善教師自主發(fā)展、自我評價制度,提升教師學科素養(yǎng)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
1.師德建設。倡導教師做一名有德性的教師,要求教師擁有“五心”:愛心、責任心、奉獻心、耐心和靜心,積極開展以“愛心、責任、奉獻”為核心的師德教育主題活動,開展師德標兵的評比活動,進一步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使命感。
2.師能提高。自我成長工程:教師要通過自我規(guī)劃、學習實踐、反思提升三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自身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素養(yǎng)和能力;學習培訓工程:學校要通過構筑平臺、提供機會、優(yōu)化機制,加強教師的學習培訓,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團隊建設工程:學校要積極加強學習型備課組、學習型教研組、學習型年級組等教研共同體的建設,制訂好相關的工作條例,形成良好的團隊文化和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
3.分類提質。發(fā)展青年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青年教師發(fā)展中心”“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把優(yōu)秀的年輕教師吸收進來,與名師零距離接觸,走出去,請進來,在豐富、扎實的活動中歷練成長。提升中年教師,要爭創(chuàng)條件,積極申報無錫市、江陰市骨干教師,在現(xiàn)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壯大名特優(yōu)教師隊伍,重視學校名師培養(yǎng),發(fā)揮名師作用,提升教師教學軟實力。
4.讀書工程。開展教師讀書活動,在教師完成“四個一”基本任務(每天讀一份報紙,每周閱讀一份雜志,每月讀一本“閑書”,每學期讀一本教學專著)的基礎上,每年向教師提供閱讀資料,創(chuàng)設交流平臺,讓教師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每學期對教師讀書情況進行評比,從而引導教師做一名能讀書、會讀書、愛讀書的學習型教師。
5.評價創(chuàng)新。完善創(chuàng)新績效考核制,績效考核更加傾向態(tài)度、能力和實績,發(fā)揮績效工資制度的導向性、評價性、激勵性等作用。注重團隊評比,進一步完善先進備課組、學科組的評比細則,組織開展好相關的評比活動。完善創(chuàng)新崗位聘用制,打破教職工聘用終身制,實行班主任競聘制度。加強教師崗位交流力度,形成良好的交流學習機制。
目前,學校有星級教師12人,教科研骨干26人。江陰市級以上骨干教師22人,無錫市班主任工作能手、新秀各2人,江陰市班主任工作能手、新秀各2人。市級教師個人專項課題13個,校級教師個人專項重點課題27個,40周歲以下的教師人人都有個人研究課題。有20多位教師先后被評為無錫市、江陰市師德高尚好園丁和優(yōu)秀班主任。學校先后被評為無錫市文明單位、無錫市優(yōu)秀家長學校,“江陰市爭做幸福好園丁”先進單位、江陰市“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活動”先進集體。
四、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是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的保障工程
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必須要加強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質量。我們以長江的涵容與靈動精神作為指導,在管理方面力求使學校的各種管理元素人文化,體現(xiàn)“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工作理念,我們抓住三個關鍵詞:
1.商量。學校是大家的,因而有關制度的制訂、決策的形成,都可以依靠大家“商量”出來?!堕L山中心小學發(fā)展規(guī)劃》《學校章程》《績效工資改革方案》《星級教師評定辦法》等都是在調查教職工意向的基礎上“商量”產(chǎn)生的,然后遞交教代會審議通過。
2.溝通。傾聽教職工、學生和家長的聲音,是學校改進工作、強化措施、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每年年末,學校都會舉行別開生面的新年茶話會或聯(lián)歡會,開設網(wǎng)站論壇,定期召開班級、校級家委會會議等。
3.合作。學校通過優(yōu)秀教研組、優(yōu)秀備課組、先進學科組、文明辦公室等載體,大力倡導合作共生的理念,致力于培養(yǎng)教師團隊,培養(yǎng)教師的合作精神。我們盡量采用“集體做事”的方式,更加看重集體的榮譽。
學校建立了嚴格科學的教育、教學、后勤管理制度,確保學校工作始終堅持一切為了師生的發(fā)展,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實施了教職工二級聘任制、全員合同制、崗位責任制、學年度考核制、教職工流動制、教職工獎金分配制度和其他獎勵制度。學校管理工作總體上做到了科學、民主、高效。
五、大力開展特色活動是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的基礎工程
1.開展長江文化小課題研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江蘇省少年兒童研究會的關心下,學校成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紅領巾長江文化研究院”。組建了“長江文化講解團”“日出江花記者站”。依托這一平臺,選擇校本教材上的內容為主題進行小課題研究。研究院小院士們申報微型課題,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發(fā)展。在活動中培養(yǎng)了組織協(xié)調、綜合實踐能力,在研究中提高了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創(chuàng)新興趣小組活動形式,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了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學校廣泛開展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從時間安排、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等方面加以落實和保證。每周五下午的第三節(jié)課,是校級、班級興趣活動時間,孩子們都能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合適的活動項目,在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中孩子們收獲希望,收獲自信,快樂成長。我們定期開展“特色節(jié)”活動。如,“長江美食節(jié)”“長江文化節(jié)”等。文化節(jié)里有:曬曬我的長江文化小課題研究方案、比比我的小發(fā)現(xiàn)、演演我的小成果,每屆長江文化節(jié)中微型班會的展示最精彩,因為那是各班孩子們研究成果的大展示、大比拼。
特色學校文化創(chuàng)建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建設的發(fā)展的過程,它需要校長的智慧行動,更需要教師的共同智慧。
(作者單位:江蘇江陰市長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