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涂銘
2014年國慶期間上映的電影《親愛的》贏得了許多人的眼淚。這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其實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離異夫妻如何丟失孩子并找回孩子,還有一個是已經(jīng)與孩子建立起深厚感情的人販子的妻子如何想方設法取得撫養(yǎng)權。
《親愛的》剛剛上映時,有兩條消息就在微信朋友圈里輪番刷屏。一個是支持兒童上戶口時一律采集指紋和DNA才能辦理戶籍的政協(xié)提案,一個是“法律讀庫”微信平臺推送的《美國兒童綁架案中著名的“安珀警報”》?!鞍茬昃瘓蟆笔侵府敶_認發(fā)生兒童綁架時,使用緊急警報系統(tǒng),通過商業(yè)廣播、衛(wèi)星電臺、電視臺、短信發(fā)布、電子交通狀況標志、電子郵件等向全國發(fā)布通知。
兩則舊消息緣何重燃新熱度?無非是眾多家長或準家長看了電影《親愛的》之后,難免有個想法,如果我的孩子被人販子拐走了,該怎么辦?提案和“安珀警報”看上去都有助于找到被拐的孩子。
一些法律界的朋友則更熱衷討論后一個故事。人販子的老婆李紅琴能不能撫養(yǎng)找不到親生父母的小姑娘吉芳?按照李紅琴丈夫的說法,吉芳是他從工地上撿到的棄嬰,是她將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養(yǎng)到4歲。從電影中交待的情節(jié)來看,兩個人之間雖然不是具有血緣關系的母女,卻有著深厚的母女情。但法庭駁回了李紅琴要求寄養(yǎng)吉芳的要求。
從情理上來講,許多人可能更希望吉芳能夠得到李紅琴的寄養(yǎng)。因為大家看到,李紅琴不容易,死的男人的黑鍋讓她背著,朝夕相處了多年的別人的孩子一一離開了她,手無寸鐵的她不能讓生活的唯一希望都覆滅,所以她企圖用法律手段重新要回孩子。無論是“記得不要給孩子吃桃,他會過敏”的囑托,還是爬上福利院二樓的空調(diào)箱,隔著窗探望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兒,更有為了獲得女兒的撫養(yǎng)權,不惜出賣自己的肉體……故事情節(jié)的沖突折射了道德和法制之間的矛盾和無奈。
我們再來看看法律?!吨腥A人民共和國收養(yǎng)法》規(guī)定,收養(yǎng)不得違背計劃生育的法律、法規(guī)。收養(yǎng)人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一、無子女;二、有撫養(yǎng)教育被收養(yǎng)人的能力;三、年滿35周歲。
按照李紅琴的條件,她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收養(yǎng)人條件的。但問題在于,李紅琴是人販子的老婆。中國社會的倫理道德能接受人販子的老婆撫養(yǎng)被解救的孩子嗎?顯然,法院的審判不僅要依據(jù)法律,還要考慮判決對公序良俗的影響。不難想見,法庭如果真的把被解救出的孩子交回人販子的親屬撫養(yǎng),那將被公眾罵成什么樣?媒體又會作何反應?
令人欣慰的是,片中律師在目睹李紅琴的苦處和艱辛后,決定義務援助她,這給了走投無路的李紅琴一絲慰藉,也讓觀眾稍感社會和法律的柔情。但是,法官的一句“你怎么什么案子都接”的呵斥,又讓一切回到了原點。
或許從法律上來說,李紅琴確實不值得憐憫,不配有看孩子的權利。然而,看上去冷冰冰的白紙黑字的文書,只有飽含公平正義,才會起到化解矛盾、恢復秩序的作用。面對可能會引發(fā)強烈社會反響的判決,法官應更認真地去思考和權衡,讓人們也能感受到法律的溫暖,而非只有冰冷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