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國迎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人治只能搞盛世幻象。幾千年封建專制史,有法律無法治,歷代王朝“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苯袊鴽]能走出歷史困境,法治不彰是重要原因。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wěn)定的治理。
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特別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打破人治治亂循環(huán)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具有劃時代意義。
人大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載體,與法治建設一體進退。如,“文革”期間法治建設遭到破壞,自1966年7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8年6個月未能舉行會議?!拔母铩苯Y束后一定時期內,人大是“二線”的說法做法仍然存在。張德江委員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處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第一線。人大工作在新戰(zhàn)略定位上長足發(fā)展。
《決定》,中國法治史上的里程碑,則為人大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舞臺”更“高大上”的機遇?!稕Q定》基于形勢任務分析指出: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相應地,應該說人大地位也更加突出、作用也更加重大。要進一步明確人大在依法治國、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作用。
理論更成熟的機遇。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稕Q定》深刻闡明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等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并提出“三統(tǒng)一”和“四善于”等,如,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tǒng)一起來,進一步明確黨和法的關系;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進一步明確人大等在黨的領導中的作用?!稕Q定》還提出,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為人大立法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上得到指導支持提供保證。這些都為深化黨和人大關系的認識提供了理論基礎,為人大更好堅持黨的領導、發(fā)揮作用提供了行動指南。此外,《決定》提出,推進法治理論創(chuàng)新。人大要以此為契機推動人大制度理論創(chuàng)新。
“全面推進”機遇。《決定》提出形成五大法治體系,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從而“組裝”成一部“機器”,以形成“1+1>2”整體協(xié)同運轉效應。人大要以系統(tǒng)思維研究如何在“機器”不同層次和部件里定位、運轉。
“主導作用”機遇?!稕Q定》提出,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那么問題來了,怎樣主導?首先要明確“主導”不是領導,其出發(fā)點落腳點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主體地位。其次要主導,不“被導”。在立法具體流程和技術層面,人大既要搭臺,又要唱戲;既是“主角”,還是“導演”,以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粉墨登臺成角兒”。再次,要主動,不被動。《決定》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等。人大要往“先行、引領、推動、主動適應”上用力,以實現良法善治。最后,以避事為恥,以主導為責。發(fā)揮主導作用,本身就是貫徹黨的主張、法定職責要求。
那么問題又來了,主導是否適用于監(jiān)督、決定重大事項等工作?要研究。如果立法中主導的本質,是切實依法履職,敢碰硬、敢負責、敢擔當,把公權力關進法治籠子,保護私權利;能“導演主演”,能“主動適應”,能“引領推動”,以更好實現黨的領導、主權在民、公平正義的話,似無不可。
“抓手”更明確的機遇?!稕Q定》提出強有力措施,回應熱點,兼顧長遠;切中肯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針對立法內容和體制機制提出的措施,可以說是立法“點睛式”機遇;而加強憲法實施監(jiān)督,圍繞針對法治政府、司法公信力等所提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監(jiān)督等,可稱之為“點穴式”監(jiān)督。
建設“法治人大、責任人大、廉潔人大”的機遇。《決定》提出,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必追究。有權不能“任性”,人大要依法治理自身權力,而當前應著重防止不作為。
抓住、用好機遇,也會創(chuàng)造機遇;順應歷史,才能參與創(chuàng)造歷史。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當乘長風破萬里浪! (山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