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周
我已是91歲的年紀了。這一生影響我的座右銘曾經有兩個,是隨著年齡而變化的。
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立志高遠,心無旁騖,計劃引領,分秒必爭”這個座右銘一直陪伴著我,鼓勵著我,一直到我71歲。
這個座右銘鼓勵我做一個高尚的人,不把困難和挫折放在心上,不為瑣事分心,埋頭做好自己的事。尤其是我體會到心無旁騖很重要,它可以使我精神內斂,節(jié)約精力而提高悟性。
我對每一個生活階段都訂立學習計劃,有任務,有進度。例如學期計劃、假期計劃、周計劃,甚至精確到每一天的每一個小時。一般來說,我把一天分作三段,上午、下午、晚上。工作緊張時,計劃到小時。一旦列入計劃內的學習和工作,我都要完成,不許空白。計劃可包括多項工作,但其中必須包含讀書。
為了便于自我檢查計劃進度,我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我的日記從不間斷,如有計劃不當,也可以增減,但是必須有計劃。多年來,我感到有計劃和沒有計劃的生活質量、工作效率大不一樣。
多年來,我深耕于中國農業(yè)系統(tǒng)的研究。近30年來我一直在為“草地農業(yè)”的發(fā)展做種種努力,我為國內“重耕地輕草地,偏重以糧為綱,忽視發(fā)展草業(yè)”的現狀感到憂慮。我的聲音,有贊成的,鼓勵我堅持;有反對的,激勵我繼續(xù)前行。目前似乎已曙光初現。
第二個座右銘就是“涵養(yǎng)動中靜,虛懷有若無”。1995年,我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二哥繼愈看我忙得團團轉,就送我一副對聯“涵養(yǎng)動中靜,虛懷有若無”。我把它作為我的座右銘,這十個字是我晚年的定海神針。
人生高低行止、紛亂復雜,要自覺地做“涵養(yǎng)”功夫。不管多亂,不要使它吹皺心中的一池春水,保持心境的澄澈、平靜,才能正常、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量。“虛懷有若無”,則可促使自己胸襟恢宏,接納萬物,有助于心境的和平、寧靜,愉快地接納新事物。
我在《人生的“序”》這篇短文中寫下這句話:“八十而長存虔敬之心,善養(yǎng)赤子之趣,不斷求索如海灘拾貝,得失不計,融入社會而怡然自得;九十而外納清新,內排冗余,含英咀華,簡練人生。”老年人把生活弄得簡單一些,把思慮弄得單純一些,邊玩邊做,邊做邊玩,游戲與工作互為載體,這樣生活得有趣而充實,對社會也多少有所貢獻。
抱著這樣的心情,80歲那年,我著手主編《中國農業(yè)系統(tǒng)發(fā)展史》和《中國農業(yè)倫理學史料匯編》。兩本書都組織了多位相關領域專家,大家為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探索我國農業(yè)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