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俄羅斯人收到了一份“最好的新年禮物”——2014年最后幾天,俄財長宣布,盧布匯率穩(wěn)定在3周以來的高位,盧布危機已經(jīng)結(jié)束。然而,外人看得明白,在如今這種經(jīng)濟、金融高度全球化的條件下,盧布危機是否結(jié)束,不是本國宣布就可以了。國際油價仍在“跌跌不休”;烏克蘭危機也已跨年,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jīng)濟制裁毫無松動。僅此兩項,就很難說危機已過。
于是乎,“普京的2015年會好過嗎”,成了國際舞臺上的開年大戲。率先扛起唱衰大旗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一篇題為《普京的吸引力法則》的文章中,他批評普京“缺乏軟實力”,“有硬無軟”,前途堪憂。
約瑟夫·奈是“軟實力”概念的鼻祖,他的文章自然得到不少叫好。那么問題來了,人家俄羅斯認不認這套“軟實力”的說法呢?
當然不認?;蛘哒f,俄羅斯的文化特性就是“以硬為軟”。只要強悍的“俄羅斯母親”能為兒女們弄來面包、鹽和牛奶,她就是可敬可愛的,至于這些面包、鹽和牛奶是否從其他母親那里搶來,那些母親及其子女是否哭泣,則從來不管。同理,只要彪悍的普京能在一周砸出157億美元的國際儲備穩(wěn)定盧布,俄羅斯人才不管別人怎么看。
正因為崇拜力量、崇尚強勢人物、主張大俄羅斯主義,并且可以為此不擇手段,所以沙俄時代、蘇聯(lián)時代一些有明顯人格缺陷的人,都會被俄羅斯人奉為“民族英雄”。就這一點看,普京在俄國內(nèi)不是“缺乏軟實力”,而是相當有“軟實力”——政治強人、“民族英雄”和時尚偶像的混合體。
如果普京想在2015年從容唱好“以硬為軟”的戲,得有幾個前提,一是要真“硬”,二是要真的帶來益處,三是不能“硬”過頭導(dǎo)致多數(shù)人有受傷感。現(xiàn)在,俄國際儲備跌破4000億美元。如果盧布危機在2015年卷土重來,這4000億美元根本不夠消耗。一旦腰包里的錢不夠“硬”,會有什么后果?
今年恰好是俄羅斯在日俄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100周年?;叵氘斈?,尼古拉二世這位動輒一身戎裝顯示“陽剛之氣”的沙皇,和他看上去既能“揚我國威”又能攫取遠東利益的戰(zhàn)爭行為,曾引發(fā)俄羅斯人的“愛慕狂潮”,他的“軟實力”一度達到頂峰。但隨著戰(zhàn)爭失敗和公眾負擔加劇,沙皇的“軟實力”也就煙消云散,俄羅斯人用1905年革命懲罰了他。除非普京把“強大國家”和福利紅包都足了,才可以繼續(xù)做他的“硬偶像”。
至于在國際上,“軟實力”從來就不是俄羅斯的強項。雖然歷史上也有過“以俄為師”,但為時不久就變得同床異夢,要靠“非常手段”才能勉強維持伙伴關(guān)系。道理是明擺著的,俄羅斯能提供的“友誼的回報”有限,并且代價高昂——譬如普京提供給烏克蘭的天然氣,常常被烏前總統(tǒng)亞努科維奇抱怨“價格高”。普京在國內(nèi)屢試不爽的“以硬為軟”,放到國際舞臺和地緣政治中,雖說能給別人制造難啃的硬骨頭,但多少也是“殺敵一千,自損五百”。
其實,“普京的俄羅斯”在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上本就有硬傷:過多依賴資源出口;一心想和前獨聯(lián)體國家結(jié)成“更緊密伙伴”,但彼此經(jīng)濟模式重合,難以互補;對世界上的其它經(jīng)濟體而言,俄羅斯模式又缺乏效仿的吸引力。在處理盧布危機的過程中,普京也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些問題。2015年,對普京來說,最大的難關(guān)還是經(jīng)濟上的。要想渡過難關(guān),恐怕也得聽一聽約瑟夫·奈的見解:“一國可以通過三種主要方式——脅迫、買通或施展吸引力——來迫使他國就范?!奔热幻{迫和買通都已改變不了經(jīng)濟上被制裁的環(huán)境,普京不妨考慮一下“吸引力”。
《伊索寓言》有個故事,風和太陽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外套脫掉。風越拼命刮,行人越裹緊衣服;而太陽的溫暖卻讓行人在不知不覺中換上夏裝。在地緣政治上,“硬碰硬”是風的模式,“軟硬兼施”則是太陽的方法,哪一種更有效,其實是明擺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