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有一個時期,網絡上瘋傳著一張照片。照片中,一位清純的女孩身著學士服,長發(fā)飄飛,嘴角流露著迷人的微笑,靚麗而不失高雅的形象讓人過目不忘。照片中的美女名叫方璐,是中國科技大學85后副教授。
不到30歲,方璐就成為雙料博士后、副教授、博導。在他人眼里,她無疑是智慧與美貌的化身。這樣的時候,更多的人只看到她耀眼的一面,而沒有看到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在這些光環(huán)背后,她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艱辛。
方璐是一個善于在路上贏得人生的人。她眼里心里的“路”,或是有形的道路,或是無形的心路,總之是屬于她的人生旅途。于她而言,在路上的人生,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無論是在學業(yè)的路上,生活的路上,還是在事業(yè)的路上……她都將自己置于不懈怠、不等待、不放棄、不止歇的人生狀態(tài)。用她的話說,她喜歡看旅途上的風景,也樂于在追求事業(yè)的過程中不懈地努力。在她看來,在路上的時光,才是最好的時光,只有在路上,身心才有機緣被充電,生命才可能不斷獲取所需的養(yǎng)分。
高中畢業(yè)考大學時,她對專業(yè)的選擇并沒有清晰的概念,選擇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純粹是一種偶然。因為不適應這樣一個專業(yè),她大一期間的平均成績點數在班級排名靠后。這對一直以來學業(yè)優(yōu)異的她來說,無疑是個打擊。她沮喪過、落寞過、彷徨過,經常在心底自責自問,甚至有一個時期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好在,她是一個理性的人,沒有貿然作出決定,而是與諸多老師溝通,請他們幫自己分析問題,尋找原因。在他們的釋疑和鼓勵下,她終于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堅持了下來。
這以后,她沉浸在電子領域的學習和研究中,辛苦并快樂著。對于一個女性而言,在這樣一個專業(yè)堅持下來,堪稱鳳毛麟角。她的堅持,很快讓她站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二、大三,她已完全適應了大學生活節(jié)奏,成績很快就上去了,她也因此找回了自信??拼髮W習的4年,她是那么心無旁騖,那么單純與專注。她在堅持中發(fā)掘著自己潛在的能量,在日復一日的學習積累中,明晰了自己進取的方向。
科大畢業(yè)后,她被保送到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這里,她又一次在求學路上遭遇了顛覆性挑戰(zhàn)。博士階段的研究,不僅要求一個人有知識的廣度,更需要一個人具有探究問題深度的能力。在這一點上,方璐再一次感覺迷茫,失落,甚至陷入無助的境地中。因為有那么一些時日,她總感到力不從心,能想到的卻做不到。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她開始有了畏難情緒。在強大的壓力面前,她常常徹夜難眠,以致產生出退學的念頭。
在感性與理性交鋒的關口,方璐又一次默默地告訴自己:如果遇到困難就想著放棄,也許這輩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她給自己放了一段時間的假,出去旅游,暫時不去想這些棘手的問題。旅行回來,她恢復了往昔的從容和冷靜,理所當然放棄了退學的念頭。她一如既往專注地投入到研究中,很快收獲了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又一次找回了自信。
這個時期,她悟出了一些令她受益一生的東西,這也是后來她成為博導后,在教導她的學生時常常說到的:“做研究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當積累到一定時候卻依然沒有成果,很可能是最難熬的階段。熬過這個坎兒,前方的路會越來越清楚。”
博士畢業(yè)后,方璐在香港和新加坡做了一年博士后。這些時日,她的同學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有相當一部分人去了大型工業(yè)企業(yè),拿著不菲的年薪。她本來也有這樣的機會,但出于對科研的摯愛,加上不能釋懷的校園情結,她最終還是決定回到母校中國科大,傳道授業(yè)解惑。
作為一名教師,她把教好學生看得很重,對學生非常用心,毫不懈怠。她奉行“寬進嚴出”的理念,不看重報考她實驗室的學生的“出身”,就算平均成績點數不高,她也樂意接收。她要求自己的學生:要有做科研的態(tài)度。畢業(yè)推薦時,只有達到她設定目標的本科生,她才會寫推薦信;對于研究生,她設定了高于學校畢業(yè)標準的要求,那就是在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期刊或會議上發(fā)表成果,才可以順利畢業(yè)。
一方面是嚴要求,另一方面是她為學生學業(yè)精進、學有所成做了各種嘗試,付出了諸多努力。她經常與學生一對一面談,對他們的研究狀況予以點撥。她注重塑造學生良好的科研習慣,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很多細節(jié)上,諸如寫論文的邏輯思維、與其他科研學者交流等,她會不厭其煩地糾正學生的問題。除了學業(yè)上的問題,她也很愿意傾聽學生的其他想法,無論是未來的選擇,還是生活、情感上的困惑,她都會不遺余力地置身其中。
她姣好的面容,帶著知性智慧的微笑;她飄逸的長發(fā),昭示著在路上簡單而豐富的人生。怪不得在眾多學生的心目中,她是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的“女神”。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贊譽,這位工作上的滅絕師太、生活中的女漢子淡定而從容地說:“我不在意這些外在的標簽,我在意的并恪守的,是在我最好的生命時光里,融入我生命中的那股子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精神。”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