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松花江的珍貴賜予,讓吉林市霧凇聲名大噪。人們趨之若鶩,卻往往忽略了身后這片土地、這座城市更多的厚重韻味與生動景觀。
吉林市不僅有霧凇的氤氳仙境,也有著沉穩(wěn)堅實的歷史身份。它曾是皇室祭祀的風水寶地,以及有數百年歷史的戰(zhàn)略重地,作為滿族的發(fā)祥地,歷經歲月沉浮,如今還能捕捉到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之光。
“吉林烏拉”是滿語,意為“沿江的城池”,1685年,康熙下令“通稱吉林”。吉林于康熙十年(1671年)建城;但自明代開始,吉林烏拉已經有造船史與船廠,建城之前15年,這里就被順治帝欽定,建立造船廠與吉林水師營。
順治挑中吉林,因為這里扼三省之要沖,是兩京之屏障,周邊都是松木繁盛的群山,松花江上游中段在城內穿引而過,水深且渺,可謂是木船打造與試航的理想之地。
后來,吉林船廠成為東北規(guī)模最大、兵役人員最多的造船基地,光八旗兵士就有數千名,除了制造艦船供給吉林水師,船廠同時還負責為黑龍江水師提供船檢,并承擔黑龍江、齊齊哈爾、墨爾根三處水師的戰(zhàn)船維修。
如今,這些歷史資料中所營造的磅礴大氣的工業(yè)氣質已經遠去,隨著工業(yè)區(qū)的外移、高新區(qū)的遠郊規(guī)劃,加上著重打造的以霧凇為代表的旅游名片,今日的吉林市呈現(xiàn)出一派溫柔、休閑的面貌,有舒緩鋪展的沿江路、時尚熱鬧的商業(yè)街、隨處可見的大小學校。
周二上午,作為吉林市的中心區(qū),船營區(qū)已經車水馬龍,而位于其中的吉林明清船廠歷史陳列館卻甚是清凈。館方很用心地設置了視頻、沙盤、微縮版復原船、浮雕等多種展覽形式,但藏品略顯稀少。長期浸泡在水中的木頭船只,本來就難于保存,而且據記載,清廷對艦船的維修有嚴格規(guī)定,“戰(zhàn)船五年大修,十年拆造;運糧船六年大修,十三年拆造”,所以與“造船”有關的實物、技術,能留存并被發(fā)掘出來確實非常困難。
雖說造船的歷史蹤跡已經難覓,但吉林市曾經因造船而興盛的特殊歷史地位卻不容忽視,它是吉林市被御選為遙祭之地的重要條件,也為吉林市被尊為滿族發(fā)祥之地提供了更多的可考原因與史據證明。
乾隆十五年(1750年),諭令駐守船廠的寧古塔將軍衙門及所屬部門的關防一律改鑄成“船廠”字樣,船廠作為地名首次鑄印在官署印信上。在省檔案館珍藏的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清冊上,依然可辨“鎮(zhèn)守船廠等處地方將軍”字樣的關防大印。
一般古城多為方形或矩形,而吉林城依呈反“S”形的松花江而建,順應水勢,同時,始建人安珠瑚根據風水八卦陣勢,使城市“南依松花江,東西北三面豎松木為墻”。入駐吉林城的多為滿洲八旗,以及部分從南部城市調遣過來的造船匠人。
吉林城原是一片塞外邊地,正式建城后,因為入駐的多為旗人,于是有了將軍府、造船廠、水師營等特色建筑,誕生了很多類似白棋對子胡同、廂(鑲)藍旗胡同等特色地名,滿族勢力得到發(fā)展與穩(wěn)固,水司營也逐步壯大,后來,康熙帝東巡閱水司,雍正帝在小白山建望祭殿和飼養(yǎng)祭祀牲品的鹿囿等,1754年,乾隆帝親臨遙祭長白山,開創(chuàng)了吉林市歷史上的一段盛時。
小白山是吉林市“四大名山”之一,因為位置相對偏遠,較少游人。歷史上,這里卻是清帝祭祀的重地。
長白山是清王朝先祖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地方,被視為圣山,歷代皇帝都須祭拜。因路途遙遠、交通困難,后期清朝帝王便在小白山進行遙祭,以免奔波之苦,同時也方便閱兵。
小白山狀如白虎,且位于城市以西,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之說,白虎示西,故舊名白虎山,而滿語稱“溫德亨”,意為“板山”。板,是祭祀板。因滿族祭祀的長白山神無像,只供祭祀板一塊,上書“長白山之神”。 因為風景幽美,“白山鹿囿”還成為舊時“吉林八景”之一。
小白山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望祭殿及鹿囿的遺址。
滿族博物館
位于吉林市清末富商王百川居宅舊址,館內系統(tǒng)、詳盡地展示了烏拉滿族的源流改革、生活習俗等,有滿文家譜珍品與傳統(tǒng)醫(yī)藥、文藝資料等,展現(xiàn)了吉林市專屬的地域特征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烏拉街
康熙年間建造的專門為皇室提供米糧、牲口的烏拉古城,如今變成遠近聞名的烏拉街。街坊們依然保留著絕大部分滿族傳統(tǒng)生活習慣,留存有“魁府”、“后府”等清代滿族代表建筑。在烏拉街還能品嘗傳統(tǒng)的滿族火鍋,狍子肉、鹿肉等山珍與蝦蟹等河鮮同煮,展示了滿族古老的“漁獵”風情。
除了獨特的自然風光,吉林市還是滿族的發(fā)祥地,有著厚重的歷史、人文底蘊。如今在當地生活中還能探尋到一些蛛絲馬跡,感受這個古老漁獵民族的激情與神秘。
滿族博物館,位于吉林市中心的王百川大院舊址,我們來到“石氏薩滿文化“ 展廳時,石光華正在給吉林師范大學民族系的學生講課,學生們席地而坐,聽石光華介紹家族薩滿文化。當天氣溫已降至零度,他們是一大早專門乘大巴過來的。
在我印象中,薩滿是古老而神秘的,理想的代言人似乎應該是隱跡于深山老林、不問世事的沉默老者。而石光華只有27歲,已是該家族薩滿傳承人 。
石光華說:“我是打牲烏拉石氏薩滿的傳承人,不能代表薩滿文化……家族傳承,不等于就是祖輩傳承,祖?zhèn)鞑⒉灰馕吨覡敔攤鹘o我爸爸,我爸爸傳給我……其實很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傳承薩滿文化。”石光華是族選的薩滿,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學習,通過對歷史、族史、規(guī)矩、神祠、神歌、舞技等祭祀內容的熟練掌握,才能擔當薩滿的位置。這個年輕人是嚴肅和謹慎的,他認為自己肩負著傳承弘揚薩滿文化的使命。 薩滿文化和民間的“跳大神兒”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傳承的路上艱辛不言而喻,他所仰仗的,是實打實的知識與文化素養(yǎng),在一項旁支紛雜又鮮有史考可循的領域里,以其精神與行動丈量規(guī)矩與準則。
所謂任重而道遠。
長白山腳下的吉林市打漁樓村,是著名的“鷹屯”,每年1月會舉辦“霧凇鷹獵文化節(jié)”。
鷹屯從順治十四年就開始為皇家馴養(yǎng)、進貢獵鷹,以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鷹把式”而出名。如今時代變更,村中只能間或看到一些馴鷹架,被稱為“中國北方捕鷹馴鷹狩獵文化傳承人”的趙明哲,祖輩捕鷹、馴鷹,以架鷹狩獵為生,如今也只能在鷹獵節(jié)時才能看到他與獵鷹的身影。
走杠、跑繩、吞軸等熬鷹的傳統(tǒng)技藝,趙明哲家的小兒子已經不愿意學,大兒子即便有心,也只是在有限的業(yè)余時間學習。鷹屯原來有20多個鷹把式,現(xiàn)在堅持傳統(tǒng)鷹獵習俗的已經寥寥無幾。
境況類似的還有滿族傳統(tǒng)旗袍。
提起旗袍,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蘇州的繡工、上海的風情,而對于傳統(tǒng)滿族旗袍不甚了了。以江浙一帶為代表的中式旗袍,更多展示的是藝術感與時尚感,這類服裝只負責展示美,卻不適合日常。而傳統(tǒng)滿族旗袍的最大特點,是作為原始戎裝的一種,男女都能穿,外帶襟褂或披肩,騎馬、狩獵等劇烈運動也能輕松應付。
年過六旬的劉淑芬,是吉林省唯一的旗袍藝術省級非遺傳承人,她最初是和作為清宮皇室旗袍匠人的爺爺學藝,如今從藝已超過40年。以刮漿子的方式為旗袍固定邊褶,在衣襟袖邊鑲嵌彩牙兒,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手藝與家傳的百年刮漿刀一樣,依然存活在劉淑芬手上與她的作品里。
旗袍原本作為狩獵戎裝的時代早已過去,如今滿族旗袍的樣式與江南地區(qū)趨同。江南旗袍蜚聲國際,而傳承滿族旗袍手藝的劉淑芬現(xiàn)在僅有兩名大弟子。
如何讓那些遠去的日常生活更有傳承活力?傳統(tǒng)文化能否在符合世情的同時,將精髓與特色保存下來?答案就在一代又一代的堅守者身上。當那些曾經的日常生活變得遙遠,需要堅持的也許只是回歸本意與初心,有所敬畏,保持尊重。
霧凇鷹獵文化節(jié)
游客能近距離接近鷹獵的最好機會。每年1月,打漁樓村都會熱鬧非凡,身穿狩獵服的鷹把式架鷹出場,能看到撒鷹捕獵等表演。
霧凇客運站有往返“鷹屯”的公交車,自駕車可走長吉高速,從九站出口下高速。
2015年9月,吉林市舉辦第2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同時,其城市宣傳片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幅廣告屏上滾動播出,向世界展示一座北方生態(tài)宜居城市『吉祥天佑,林碧水秀』的獨特風情與氣質。在一個『國際化』的時代,這座城市沒有失去『自己』,而是以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與時代、與世界交融。
吉林是個沿江而建的城市,沿江步道幾乎貫穿整個市中心,蜿蜒綿長。對當地人來說,“橋”是最醒目最親切的地標,標劃每段沿江路程的起點與終點。沿江地帶每隔兩百米就有一個深入江中的半圓形觀景臺,江面不定時的音樂噴泉,江對岸打在高樓大廈墻體上的霓虹燈,這些“外灘式”的配置出現(xiàn)在這個東北城市一點都不突兀。
雖然深居東北三省中部,吉林市人卻并非一入冬就躲進室內,他們反而更熱衷在戶外活動,對寒冷視若無睹。10月底,下午五點天就黑了,溫度早已跌破零度,但傍晚江邊的廣場舞依然跳得如火如荼,年輕姑娘們披著毛皮大衣,下面卻是絲襪、短裙。市中心一帶的燒烤鋪倒是收了戶外的桌子,但推門進去,非常熱鬧,幾乎每家都要等號才能吃得上。
如今,有朋自遠方來,要吃當地美食,本市人已不再推薦餃子和酸菜,而是極力介紹哪家的燒烤最好吃——解放路一帶的各種下水,越山路的錫紙土豆,“朝(鮮)區(qū)”的明太魚……當地人一晚上可以吃兩頓燒烤,第一頓在傍晚7點,第二頓在深夜,不過,很多時候他們在第一頓就已經把啤酒喝得熱鬧到位——這點倒是非?!皷|北”。
光華路、南京街與解放大街交匯的地帶,是吉林市夜間最熱鬧的地方,夜總會、酒吧、大小餐館匯聚,外頭冷風瑟瑟,里面人聲鼎沸。
一個小而清雅的餐吧,昏黃的燈光在一片霓虹閃爍中反而打眼,推門進去,僅有的兩位客人抬起頭,金發(fā)碧眼,我下意識地用英語打招呼,他們反倒愣住了。
這兩位國際友人名叫Lorenzo與Patrick,他們說,自從8月底來到這里,我是他們在工作范圍外遇見的第一個會說英文的中國人。這種說法雖然主觀,但也不算太奇怪,這個城市的“國際范兒”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在吉林市最“潮”的商場里,某英國品牌的導購卻說不出這個品牌的多少底細,比如有幾個副牌,但在同一層的韓國品牌咖啡廳,工作人員能和顧客講熟練的韓語。當地不少年輕人不太熟悉美國的嘻哈音樂,但對選擇韓國廚具非常有心得。因為地域與文化的相近,吉林市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韓國超市與商場,里面的貨物大多是當地的朝鮮族年輕人從韓國直接引入的,因為身份的便利,他們一年可以多次往返韓國。年輕人喜愛的韓國的拳頭產品——零食、廚炊、日化,基本都能在這些商店找到,價格幾乎和韓國一樣。
吉林自古就是一個漢、滿、朝、回、蒙各族和平共存的城市,并不缺乏對文化的選擇與吸收,或許時間和節(jié)奏有所不同。2015年9月,吉林市舉辦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幾乎同時,其城市形象的視頻也出現(xiàn)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廣告屏幕上,讓這座城市瞬間有了另外一種“國際范兒”。只是這種國際化還沒有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當地即便是歐美快餐店的普及率也并不高,在本市人公認的最繁華的夜生活地帶也鮮少看到歐美元素。
Lorenzo和Patrick分別來自意大利和奧地利。一家大型滑雪場進駐吉林市,他們隨之而來,負責機器的裝配與調試。這個滑雪場是兩年前由某著名地產與吉林松花湖共同打造的,有國際級的滑雪場地與設施,以及休閑、住宿等規(guī)范化配套,改變了吉林市的滑雪版圖與面貌。如今這個雪場在華北地區(qū)名聲顯赫,北京的很多滑雪發(fā)燒友從10月就開始預訂房間,若是能訂到12月、1月的房間,則是一件很值得和朋友吹噓的事。
Lorenzo是第二次到吉林市,卻已經開始考慮在這里買房。他喜歡這個城市的面貌,“非常宜居”。他在滑雪場認識了不少北京朋友,最近他看上一套沿江的房子,每平方米不到2萬元,和北京朋友一提,對方建議:馬上買!
最“吉林”的小食
煎粉,就是把木薯粉塊兒在大鍋上少油旺火煎至表面焦香,出鍋盛到放好調料的碗里,再淋上濃香的麻醬。吉林市人吃煎粉的標配是茶葉蛋,晚上有時會加倆烤串。當地人一天三頓吃煎粉都吃不煩,饞的時候當小吃,餓的時候當正餐,深秋初冬時,街頭依然能輕易找到賣煎粉的小推車。
對于一座從工業(yè)轉身的旅游城市來說,吉林市的文藝氣質并不濃重。畢竟,有著天生麗質的霧凇,又有滿族發(fā)祥地的歷史地位,“文藝”這個流行語并非這個城市的必要標簽。即便如此,散播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新藝文看點還是讓人眼前一亮,也透露出這個城市的另一種活力與可能性。
沿江的天主教堂位于吉林市最中心的位置,門前車水馬龍。出于尊重,當地政府特地在教堂掛上了“請勿在此拍婚紗照”的牌子。
“吉林西站”如今還在承擔少量貨物發(fā)運的任務,這是一座很有故事的老火車站,設計師林徽因的傳奇,建筑本身的哥特式魅力,源自1928年的民國風情,吸引著一些資深“文藝控”。
東局子機器局舊址,位于鬧中取靜的學區(qū)地帶,是一處猶如遺珠般奇妙的文藝所在。作為官辦的東北第一家近代工業(yè)遺存,這里的廠房保留非常完好,帶著濃重的德國包豪斯風格,剛勁的工業(yè)氣質與園區(qū)內的綠樹濃蔭配合得天衣無縫,有著天生的文藝氣質。4年前,這里曾被用作一些藝術家協(xié)會的駐地和展覽地,但現(xiàn)在活動很少,廠房紛紛空置。
其實,吉林市不乏如北京798或上海1933般的文藝種子,只是潛力元素多半處于閑置狀態(tài),對年輕人和創(chuàng)意群體的吸引力不大,讓人不免有些惋惜。
一間具有未來氣質的博物館
隕石博物館從屬于吉林市博物館,館場布置中可見各種巧思。對于隕石文化的介紹雖然不如一些世界級科學館、自然館那般專業(yè)與詳盡,但作為一家展品只有“石頭”的博物館,成功打造出了具有太空感的視覺效果,運用球形體驗倉、全系觀感圖、實體隕石觀摩等手段,讓“石頭”也變得有趣起來,整個場館的未來氣質與體驗感足以與一些國家級博物館媲美。
蜿蜒的松花江并沒有將環(huán)抱吉林市的群山的風采掩蓋,吉林市的山川隨著四季折射出讓人傾倒的原色——飽滿,鮮明,又無法復制,這是自然與歷史的饋贈,同時也是吉林本色的最佳展示。
霧凇是吉林市冬季的王牌景觀,但吉林市并非只有冬季才適合旅行。吉林市周圍有四座名山,除了小白山,還有北山、龍?zhí)渡?、朱雀山,不同季?jié)有不同的風光。
所以說,如果說松花江的霧凇是冬季專屬,那么作為“四季行”的組成部分,四座名山則在其他季節(jié)展示著獨特的魅力,成為吉林市“四季行”舉足輕重的部分。
春天專屬于北邊的北山。北山對儒釋道三教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而最有名的還是北山廟會,在農歷四月初八、十八、廿八舉行,正是踏春之時,充滿東北風情的各種馬戲、秧歌隨處可見,號稱“盛況冠絕東北”。
龍?zhí)渡礁m合入夏消暑。山上有高句麗古城、“水牢”、“旱牢”等遺址,森林公園占地龐大,可俯瞰吉林市區(qū)全景。龍?zhí)渡诫x市區(qū)非常近,是當地以及周邊地區(qū)人們避暑的勝地。
秋天則可到朱雀山納秋景。尋夢峰、神豬石、神鷹石等奇石,在滿山色彩斑斕的樹影中顯得尤為獨特。剛投入使用的30公里林間道,是吉林省最長的林間游步道,汽車專用道也正在修建,將來可在秋高氣爽時輕松地自駕環(huán)山游。
霧凇的名氣太過響亮,使得人們忽略了:在吉林市,松花江冬日還有很多奇妙有趣的江景可看。
冬季,松花江霧氣濃重,霧凇綿延的同時,江上還有“神龍”破霧而出,這就是吉林市冬季龍舟賽。霧影重重,充滿神奇意味,讓看慣了夏季龍舟的人們耳目一新。
吉林市的松花江是不上凍的,雖然不能鑿冰冬釣,但是在松花湖上可以撒網冬捕。這個季節(jié)的魚,無論品種還是個頭都非同一般,但冬季撒網需要更豐富的經驗與技巧,只有行家才會選擇此時出手,他們也成為松花江沿岸一道被游人追捧的奇景。
吉林市四季都適合旅游,但最美的還是冬天,與其說吉林是屬于冬天的,不如說冬天本來就偏愛吉林。東北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朔風凜冽、寒氣逼人,但吉林的冬天卻格外溫柔,江水不凍,山川如畫,一派從容。
一入冬,吉林人問好的方式都變了,“今天霧凇好不好?”代替了“早上好”。 一天的生活也圍繞著霧凇展開:早上上班的時候看霧凇,中午散步的時候看飛飛揚揚的落霧,晚上沿江散步,還能看見像仙境一樣云霧繚繞的松花湖江景。
冬日,吉林市旅游局的官方微博每天都有霧凇預報,包括霧凇是否生成、分布在哪些地區(qū)、最佳觀賞地和觀賞時間等。
豐滿大壩下游兩公里處
長約兩百米的松花江彎段,霧氣質量與風力條件都是最好的,比較容易形成霧凇。背面是精致的松花湖,還有機會觀賞到漁民冬捕。
十里長堤
一條直路,岸柳整齊有序,非常適合自駕車觀賞。
霧凇島韓屯
位于吉林市北部郊區(qū),空氣清新干凈,樹木都為野生,姿態(tài)各異,成片狀分布,與市區(qū)內的岸柳風情迥異。韓屯民宿的數量、質量都大為可觀,適合過夜,然后清晨觀凇。
江濱公園
江濱公園附近有各類酒店,早起在公園就能拍攝日出與霧凇。
吉豐公路
十里長堤因為太有名,人滿為患,未必能好好觀賞。吉豐公路上的孟家—五家哨一帶,相對比較私密,尤其適合自駕車驅車前往,也有公交車到達。
北大壺滑雪場
在北大壺這樣與城市比鄰的滑雪場,可以同時享受滑雪的樂趣與霧凇的美景,尤其是在高山索道上,除了山林霧凇,還能遠探到城里霧凇的妙景。
豐滿水電站長期為吉林市及輔助東三省供電,水庫常年保持運行狀態(tài),松花湖流經吉林的一段水流,即便入冬也不上凍。到了嚴冬,氣溫比水溫低,松花江以及支流霧氣蒸騰,吉林市境內的近水的植物都被水蒸氣環(huán)繞,凌晨時分結霜掛樹。
形成霧凇需要各種條件,首先風向不能紊亂,其次氣溫要在深夜時分有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保持相對穩(wěn)定,此外霧凇成形后風不能太大。吉林市四面環(huán)山,氣溫穩(wěn)定,風力不大,造就了形成天然霧凇的最佳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