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茜 李拓
鳥巢向北、立水橋向西,是北京北五環(huán)外的昌平區(qū)東小口村,這里是京郊最大的廢品集散地。遍布著私人經(jīng)營、作坊式的廢品回收點,承擔(dān)著北京市大部分的垃圾分類處理工作。
在這塊560畝的土地上最多時曾盤踞了900多個廢品回收站,超過3萬人曾在此謀生。人們住在臨時搭建的簡易平房里,屋外就是堆積如山的廢品。這里有學(xué)校、有飯店、有診所、有旅館、有娛樂場所,還有鮮明的階層,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熟人社會。不少人在這里追逐城市的夢想,許多孩子在這里出生長大。村里人管這里叫“貨場”,外面人管這個孤立的村莊叫“廢品村”、“垃圾村”。
這里的拾荒大軍多來自河南,因此這里又被外界稱為“河南村”。人們因為河南老家人多地少,迫于生計,來到城市打工討生活。
再往細里深究,“河南村”的村民多來自河南信陽的兩個縣:光山縣和固始縣。1958-1961年大饑荒的時候,信陽是全國重災(zāi)區(qū),光山一半家庭絕戶,活生生成了一座廢城。半個世紀后,信陽部分農(nóng)村依舊無法解決溫飽問題,光山縣的冀畈鄉(xiāng)、仙居鄉(xiāng)幾千老少盡數(shù)移居到這個東小口村,從事廢品回收行業(yè)。
現(xiàn)在的村子里,到處都是望不到頭的平房,河南來的村民屋里都是撿來的家具,十幾平方米的空間,住著一家好幾口人,屋外廢品堆積如山,是那就是工作的貨場。廢鋼、廢木頭、廢紙、廢衣物,還有野狗野貓和蹣跚學(xué)步的小孩,就構(gòu)成了“河南村”的光景。
一些人家的孩子們抱著飯碗到處跑,對鄰居家的東西比自己家還熟悉。而大人們有活兒的時候一起干活,沒活兒的時候聚在一起家長里短地聊天。村民們夫妻關(guān)系也大都非常融洽,許多人20歲的時候就結(jié)婚生子,然后同甘共苦,篤信夫妻同命的道理。
有人說,這里外表臟亂破敗,卻是個溫暖的家園,是精神上的桃花源。
原籍河南固始的女孩小京今年12歲了,因為貧困,她的玩具很多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但也玩得不亦樂乎。同村的9歲女孩小丁香一本正經(jīng)地告訴剛從河南來到北京的小伙伴:“別看東小口雖然全是垃圾和大便,但你玩一天就會愛上這里?!?/p>
大人在成人世界拼命掙錢討生活,孩子卻像沒有被修剪過的枝柳,自由又肆意地生長。城里人丟棄的舊跑步機、席夢思床墊,給孩子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快樂。
這個主要由外地人組成的村莊,保留著鄉(xiāng)土中國最初的宗法規(guī)則:勞動致富、勤儉為家。從2002年至今,10多年來,許多從河南來得鄉(xiāng)親在此白手起家,攜手解決了溫飽問題,其中的佼佼者更是買車買房,創(chuàng)造了財富神話。跟最底層撿破爛的拾荒者不同,他們在這里包下空地,收集廢塑料、廢鋼鐵、廢紙、廢木頭,分類加工后送往唐山、保定、邯鄲、杭州等地銷售。
然而,“河南村”的好景也不長了,2011年,因為昌平城區(qū)整頓,東小口村貼出了拆遷告示。之后,一場耗時多年的拆遷拉鋸戰(zhàn)展開,長期的停水停電并未迫使駐守在此處的數(shù)萬人主動搬走。
去年6月,村東頭的一大片棚戶區(qū)被大批工程車輛夷為平地,預(yù)示著拆遷工作動了真格,不久這里將徹底完成拆遷。而已完成拆遷的空地上,數(shù)棟高層建筑將拔地而起。幾次三番被勒令搬遷的“垃圾村”村民們,即將失去他們在北京的立足之地。他們的“北京夢”,會以怎樣的方式往下延續(xù),這是一個攸關(guān)生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