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亮
導語:雖然這樣的生活方式無可厚非,每家每戶尚算其樂融融的場景也都看在眼中,這里甚至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塊寶地,但無疑這也是貧窮、落后的象征與地區(qū)國家欠發(fā)展的縮影。
此行東南亞,柬埔寨是第一站,首都金邊與暹粒省首府暹粒則是一行訪問與考察的兩個城市。與喧鬧的金邊相比,暹粒顯然更具吸引力,而在暹粒,相比有所耳聞的吳哥窟,洞里薩湖(Tonle Sap)的水上村落令人更為印象深刻。如果說,吳哥窟象征著柬埔寨輝煌的歷史,那么洞里薩湖水上的人家及其生活水平則說明,這里似乎被當代柬埔寨甚至是東南亞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所遺忘。
在柬埔寨,洞里薩湖一直是被敬仰的對象。它給柬埔寨人帶來了財富,也有著非常美麗的傳說。但今天,無論是誰前往這里,相信都會為這里水上村落的發(fā)展水平感到驚詫。明天,洞里薩湖仍將滋潤的柬埔寨人,但會否給這里的水上人家?guī)盹w躍式的發(fā)展呢?這非常值得去過這里的每一個人去跟進關注。
美麗:洞里薩湖的財富及其傳說
洞里薩湖,翻譯作Tonle Sap Lake,意味“巨大的淡水湖”;中國元朝周達觀則以“洋”稱之,喚作“淡洋”,而法國人來到這就簡單地稱之為“大湖”。跟所有的淡水湖一樣,作為東南亞地區(qū)第一大淡水湖的洞里薩湖也有著豐富的物產。借此,它成為養(yǎng)育著世代柬埔寨人的衣食父母。
洞里薩湖豐富的漁產與湄公河的雨季、旱季之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而它的面積與流向變化也是湄公河季節(jié)性變化的縮影。湄公河之水源自我國境內青康藏高原。每到春季,青康藏高原的雪融之水便一路南下,到了東南亞,就稱之作湄公河。待湄公河之水行至柬埔寨金邊,由于水量巨大,但水道開始變窄,水自然而然地向洞里薩湖方向流淌。“大河漲水大湖滿”,洞里薩湖的變化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水流方向,原本東南流向改作流向西北方;二是,面積的變化,巨大水量的涌入使洞里薩湖的面積大漲至1萬多平方公里。當然,洞里薩湖的變化,5月至10月的印度洋季風也相當重要,這帶來了豐富的降雨量。筆者此行的9月初,也正是雨季,湄公河的水看起來很渾濁,洞里薩湖當然也不例外。
旱季的洞里薩湖則又轉為東南亞流向,湖水南下一路到金邊再與湄公河相會,爾后由柬埔寨流向越南及進入大海。受此影響,洞里薩湖在旱季會在面積上縮小三分之二。觀察洞里薩湖的雨季、旱季,我們應該發(fā)現(xiàn),它與金邊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洞里薩湖也常被稱作為“金邊湖”。
洞里薩湖的面積變化之大,使人聯(lián)想起它猶如一個會隨著雨季、旱季呼吸的生物。事實上,洞里薩湖這樣的變化也使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養(yǎng)分。有了這些養(yǎng)分,洞里薩湖就成為一個天然魚倉。據(jù)稱,湖周圍有三百萬以上的人直接或間接地以漁業(yè)為生,發(fā)酵及鹽漬的魚是柬埔寨人的主食,而在往返洞里薩湖的路途上,筆者也似乎一路都在“品嘗”有關魚的味道。除豐富的漁產外,洞里薩湖在旱季也為周邊人民提供了肥沃的田地。當然,作為地區(qū)最大的湖泊,洞里薩湖還是一個天然的水庫,它的蓄水作用對柬埔寨來說也是一筆寶貴財富。
養(yǎng)育柬埔寨人民的洞里薩湖自然也為人民所崇拜、景仰,而被視為洞里薩湖守護神的納加(Naga)則是洞里薩湖美麗傳說的全部。無論是在金邊,抑或是暹粒,納加無不成為酒店、飯店門口的守護神,成為橋梁、宮殿等設計的重要一項元素。納加是一條有著七個頭的蛇神,駐守在洞里薩湖湖底。傳說,有一天,納加的女兒要嫁給來自印度的王子,于是他便大嘴一張,把湖水給吸干大半,轉眼間一大塊肥沃的土地就呈現(xiàn)在眼前,而這也就成為納加女兒婚嫁的嫁妝。如果將這個傳說與現(xiàn)實中洞里薩湖雨季、旱季巨大的變化相聯(lián)系,那么就自然不難找到柬埔寨人民崇拜納加的原因。世代柬埔寨人傳頌著這個美麗的神話,而洞里薩湖周邊的人民,特別是湖面上居無定所的村落無疑對洞里薩湖的恩賜最深有體會。
驚詫:洞里薩湖水上村落的欠發(fā)展
洞里薩湖給筆者的驚詫從去的路上就開始了。當天中午時分抵達暹粒酒店,在安頓好行李后,簡單吃了一份炒飯,就叫了一輛由摩托車驅動的“嘟嘟車”。車子相對安置了兩排座位,最多可以坐六人。雖然這樣的座位安排,小時候也在家鄉(xiāng)(中國江蘇)見過,但車子至少還是一體的,而并非如“嘟嘟車”一般,摩托車后多掛一個轉作載客用的露天車廂。從酒店出來行至不到十分鐘,便下來公路,走上了半石子路與泥巴路。
當然,這路并不讓人驚訝。讓人驚訝的是路兩邊的人家及生活,房子大多建在水面之上,好的就用水泥柱,差的就用木樁,而雨季的河流同樣看上去相當渾濁。房子一般都有兩層,建在陸地上的房子同樣兩層,這樣的高腳屋很符合東南亞的氣候特點。正當一行人專注于路兩邊人家的時候,水面上傳來了“噴”的一聲,一群小孩在河邊垂樹上笑著,而有幾個小孩已經在河水里對著我們一行人開心地笑。
一路過去,路況不是很好,搖搖晃晃,期間“嘟嘟車”司機備在車廂前端的一桶水都濺了出來。歷經將近半個小時的車程,一行人到達了洞里薩湖,換坐一艘由簡易柴油機裝置驅動的小木船(當然是要另外付費)。洞里薩湖的驚詫之旅由此開始。
船開出去不久,就看到對面來了一艘小船,船上滿上貨物。筆者原本以為這是向游客兜售商品的,可沒有見它停下來。正在行思的筆者不一會就找到了這些水上流動商戶存在的理由:在不太寬闊的水道兩旁,一戶戶人家在船駛出去不久后便映入眼簾。這些人家與一路過來依湖而居的人家與村落相比要更為親近洞里薩湖,他們的家說白了就是一條船屋。船屋有些做的比較好看,也相對結實,但大多數(shù)都只是連門都沒有的簡單構造。一眼看過去,房子里的陳設基本看得清清楚楚,似乎也難得見上幾件像樣的家具。船上的男子大多光著上身,而女人有的在照看著孩子,有的躺在每家每戶都有的吊床上,有的在船屋旁洗衣服,有的則已經在用湖水洗菜、準備晚飯了。在這些水上人家中,最常見的莫過于漁網(wǎng)以及緊靠著船屋、停泊在湖面的小船,而這兩樣都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工具,前者關乎著生計,后者關乎著出行。
水道兩側,除了一排排人家以外,還有大小不等的水上商店、水上餐廳、水上孤兒院、水上學校、醫(yī)院與水上教堂等以船只的方式,??吭谒纼蓚?。這就意味著,這里就是一個水上村落,人們的衣食住行用大多可以在水上進行。據(jù)了解,這里的水上居民有一部分并非柬埔寨人,而是來自越南、躲避戰(zhàn)禍的難民,他們因沒有國籍上不了岸,回不來祖國,甚至連接受教育的權利都受到影響。好在這些人順著湄公河來到了洞里薩湖,并依靠洞里薩湖的恩賜形成了一個自然的水上村落。
國家欠發(fā)展的縮影
雖然這樣的生活方式無可厚非,每家每戶尚算其樂融融的場景也都看在眼中,這里甚至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塊寶地,但無疑這也是貧窮、落后的象征與地區(qū)國家欠發(fā)展的縮影。洞里薩湖水產豐富,無疑在未來仍將養(yǎng)育著這些水上人家。但未來這些村落又會如何呢,是繼續(xù)這么窮下去嗎?
在考察過程中,筆者看到兩個不好的信息:其一,很多孩子都沒有辦法讀書,有的是沒有辦法入學,有的是經濟能力不允許;其二,還是教育,居然也很多年紀不到20歲的年輕人穿著同樣的衣服在招呼游客搭乘小船前往洞里薩湖邊上的熱帶密林,而這個年紀的年輕人應該在學校讀書。不可否認,隨著更多游客的到來,旅游業(yè)已經悄然在洞里薩湖得到發(fā)展,門票也從15美元漲到了20美元。但在這里,除了貧窮的水上人家、與蛇作玩伴的小女孩及乞討“one dollar”的孩子們,來這的游客還能夠留下些什么印象呢?至少筆者沒有對湖水及水天相接下的夕陽留下多深刻的印象。
洞里薩湖的水上村落自然會使人聯(lián)想到意大利威尼斯,但與后者作為歐洲文藝復興與人文發(fā)展的源頭相比,洞里薩湖的水上村落在靈魂上要落差很多。要改變這一切,實現(xiàn)洞里薩湖水上村落的發(fā)展,教育應該是關鍵,它是升華洞里薩湖水上文化的根本。
(本文作者供職于廣西民族大學東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