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沛
2003年9月,李肇星部長在與我赴哈薩克斯坦任大使的談話中指出,古代的絲綢之路就經(jīng)過中亞地區(qū),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新形勢下,怎樣復興絲綢之路,擴大同中亞的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這也是外交上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圖書館里建“絲路新驛站”
2004年初,我去拜會哈薩克斯坦國立圖書館館長阿烏埃佐夫。我們12年前就已相識,他曾任駐華大使,是哈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漢學家之一,在文化界頗有影響。哈國立圖書館坐落在阿拉木圖市中心,每天前來借閱圖書的讀者流量約2000多人。阿烏埃佐夫在門口迎候,一位哈薩克姑娘向我獻花。參觀圖書館的藏書和閱覽室后,我表示,本人想在加強兩國文化交流方面做些事情,希望老朋友指點幫助。同時,圖書館方面如有什么需要,我也愿意效勞。
阿烏埃佐夫說,作為首任駐華大使,他懷有中國情結。雖然有時也發(fā)表某些批評意見,但真心愿意看到兩國友好合作。他感到有點缺憾的是,偌大的一個國立圖書館,有關中國的圖書卻寥寥無幾。如果大使能提供幫助,他會非常感謝。我馬上表態(tài),說沒問題,下個禮拜就可將圖書送來,而且還包括最新的中國報紙和雜志。阿烏埃佐夫聽后很高興,說可以搞一個專柜,擺放中國書籍。我說,一個柜子肯定放不下,能不能開一個“中國文化角”?他表示贊同,并吩咐陪同會見的一位女副館長落實此事。告別時,我們約定下周再見面,具體商討有關方案。
一個星期以后,我們帶著幾箱使館保存的圖書和報刊來到圖書館。館長領著我們到了一樓左側的一個約30平方米的辦公室,說這就是“未來的中國文化角”,并展示了設計草圖。我對館長的工作效率表示敬意,但嫌房間小了點,提出最好換一個大些的地方。上次來時,我就注意到雪佛龍跨國石油公司網(wǎng)絡中心的位置很顯眼,地處大廳中央,90來平方米。我問館長,能不能將其相鄰的一間房子辟為“文化角”,來個中美“和平競賽”?館長覺得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但需同負責行政的副館長商量后再做決定。過了兩天,館長打電話說,他們同意大使的設想。我說,今天下午就帶中國的工程師去現(xiàn)場規(guī)劃設計。當時,國內派來的工程隊正在使館進行裝修。
經(jīng)雙方當場研究決定,由哈方負責在兩周內將房間騰空,中方進行改造裝修,一個月完工?!拔幕恰钡拇篌w構想是:房間中央是長城掛毯,左側為書架,右側為展柜,右上方朝外懸掛等離子大屏幕電視,中間擺放三張電腦桌。館長建議,在進門的地方擺上沙發(fā)茶幾,來賓可以一邊品嘗中國綠茶,一邊觀賞中國電視。我說,這是個好主意,綠茶可由我們使館保障供應。館長興致很高,他說:“論規(guī)模,這已不止是一個‘文化角’,而應稱為‘文化中心’。”我接過來說:“那我們就一致命名其為‘中國文化中心’吧!”大家都表示贊同。
李長春親自為文化中心揭牌
2004年春天,經(jīng)過緊張的準備,中國文化中心已初具規(guī)模。考慮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即將來訪,雙方商定屆時再正式揭牌。5月中旬,我回國參加高訪接待工作,專門向李肇星部長匯報了有關文化中心的工作并請他題字。
6月下旬,李長春同志率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訪問哈薩克斯坦,出席了中國文化中心揭牌儀式。儀式就在文化中心門前的大過廳里舉行。哈政府、議會領導人和文化學術界及新聞界代表約200人出席。李長春同志親自為中國文化中心揭牌,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剪彩。哈文化部長卡謝伊諾夫致賀詞,回顧了哈中友好合作的歷史,強調中國文化中心的成立對哈是一件大事,是為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相互理解邁出的重要一步。
我在講話中指出,兩國傳統(tǒng)友誼源遠流長,古代的絲綢之路就經(jīng)過阿拉木圖。今天我們共建這個文化中心,?就是要使文化交流成為連接中哈兩國人民友誼的新絲路。李長春同志參觀文化中心后,接受了哈方記者的采訪。他表示,中哈雙方共建中國文化中心,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文化中心也是一個“驛站”,是建設現(xiàn)代絲綢之路的一項重要舉措。哈媒體對中國文化中心揭牌盛況進行了廣泛報道,認為中心的開辦使哈人民有了了解中國的“窗口”,尤其對青年人了解自己的鄰居有特殊意義。
7月中旬,我再次約見阿烏埃佐夫,商談進一步完善并擴大中國文化中心規(guī)模等問題。他說,文化中心在哈國內尤其是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引起了巨大反響?,F(xiàn)每天來查閱資料、觀看中國電影及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并提出各種要求,包括希望開辦中文培訓班和有關中國的知識講座等。負責中心日常管理的圖書館工作人員說,除阿拉木圖外,其他地區(qū)的讀者也越來越多。如卡拉甘達州的中學老師專門帶了十幾名學生,乘火車來中心參觀并集體觀看中國電視劇,還有不少學校都來電話詢問有關詳細情況。我說,使館也接到許多電話,要求開辦中文學習班。經(jīng)過協(xié)商,雙方一致同意先著手充實現(xiàn)有的圖書,邀請雙方學者舉辦漢語、中國文化系列講座,并盡快開辟電子閱覽室。
國內各有關部門都積極支持配合使館的工作,出版總署很快發(fā)來了一萬冊新書,國務院新聞辦和廣電總局提供了一批電腦和DVD機及光盤,文化部還撥??钆鋫淞艘慌_32毫米電影放映機。
2005年7月,胡錦濤主席應邀第二次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在會見中,納扎爾巴耶夫總統(tǒng)談到加強雙方人文合作時表示,在阿拉木圖設立的中國文化中心很好,哈方希望在北京也能開設哈薩克斯坦文化中心。胡主席當場表示支持。雙方還達成在阿斯塔納建立孔子學院的協(xié)議。就在這次重要訪問中,兩國領導人正式宣布建立“中哈戰(zhàn)略伙伴關系”。
難忘哈國羊肉宴
我在哈薩克斯坦工作了兩年零一個月,哈國及其人民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突厥語中,“哈薩克”是指“自由之民”,“斯坦”是“國家”或“地方”的意思。哈薩克人本是游牧部落,長年逐水草而居,食肉飲酪,隨風放歌,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哈薩克人熱情好客,性格粗獷,對馬情有獨鐘,視其為最忠誠的朋友。與此同時,馬肉也是當?shù)厝巳粘I詈凸?jié)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剛到哈薩克斯坦時,哈方朋友對我說,他們喜歡吃肉,食肉量為世界第二。我問:“誰是第一?”他們答:“那是狼?!?/p>
我原先不喜歡吃羊肉,但入鄉(xiāng)隨俗,也逐漸習慣了。當?shù)厝嗣看握写F賓時,幾乎都少不了他們的一道特色民族菜——哈薩克式手抓肉。香噴噴的羊肉,再佐之以用木勺盛在特制木碗內的“索爾帕”羊肉清湯,那才叫原滋原味。大塊未完全切開的羊肉煮熟后端上桌,主人親自把肉切成小塊遞給每位客人享用:盆骨和小腿肉給德高望重的長者,胸脯肉給女婿或兒媳,頸椎骨分給姑娘們,而給最尊貴的客人要先獻上用特殊方法制作的羊頭。
原哈國總理捷列先科還專門用羊肉宴為我接風。初次面對盤中的羊頭,我束手無策。他親手教我用小刀將額頭上的一層薄皮片下留給自己,說這是最好吃的一塊。后來才知道,按哈族正規(guī)習俗,客人應先割一塊面頰肉回敬主人家年齡最大的長者,再割一塊羊耳朵給年齡最小的孩子,然后自己隨便割一塊,再將羊頭還給主人。這時主客圍坐在一起,一邊大口食用盤中的羊肉,一邊盡情暢飲主人家釀的馬奶酒。
馬背上的民族早已今非昔比。哈薩克斯坦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號稱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礦物元素在這兒均可找到。哈國獨立后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人均GDP達1.4萬美元,多項經(jīng)濟指標在獨聯(lián)體國家名列前茅。根據(jù)本國國情,哈薩克斯坦領導人提出“先經(jīng)濟、后政治”的改革發(fā)展模式,積極探索“哈薩克斯坦道路”。俄羅斯學者認為,哈薩克斯坦的發(fā)展模式是原蘇聯(lián)地區(qū)最成功的模式之一,稱其為中亞乃至整個亞洲的一個“穩(wěn)定之島”。
不想說再見
2005年10月,當任滿即將離開哈薩克斯坦時,我在使館舉行了告別招待會。哈薩克斯坦外長托卡耶夫等各界官員和朋友應邀出席。托卡耶夫先用中文致詞,然后再說一遍俄文。他肯定我在哈薩克斯坦的工作,并對我離任表示惋惜。我先講了兩句哈薩克文,接著用俄文發(fā)表了告別講話:
“兩年前,命運讓我來到了哈薩克斯坦。當然,這并非偶然。要知道,13年前我曾來過這里,參加過與剛剛獨立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建交談判。這些年來,你們國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貴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民族關系和睦相處。這證明,‘實現(xiàn)了團結,就會出現(xiàn)繁榮’(納扎爾巴耶夫總統(tǒng)語)?!?/p>
“正如所知,最近兩年在我們兩國關系中有過許多重要事件。今天,我只想強調以下幾點:一是中哈之間的政治互信達到了很高的戰(zhàn)略伙伴水平;二是兩國經(jīng)濟貿易關系發(fā)展迅速;三是中哈兩國歷史上第一條原油管道順利竣工,這是連接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新絲綢之路;四是阿拉木圖開設了中國文化中心,哈薩克斯坦朋友通過這一窗口可以了解東方鄰居的古老歷史和現(xiàn)代生活?!?/p>
“在結束外交使命之際,我誠摯地感謝所有理解和支持我工作的哈薩克斯坦朋友。在這不平常的時刻,我想起了哈薩克偉大思想家阿拜的一句名言:‘每個人都應將別人看成是自己的朋友’。這不僅是神圣的生活信條,而且也應是外交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p>
“離開美麗的土地,我不想說‘再見’,因為我實在不愿與朋友們分手。遺憾的是,我來不及做完自己本可完成的更多工作。但對于外交官來說,輪換是一條必須遵循的定律。在離開莫斯科、基輔、華沙之后,很高興能在我國更近的鄰邦哈薩克斯坦為我的外交生涯畫上句號?,F(xiàn)在,我可以平靜地對你們說:‘科什,鮑雷內茲達爾!’(哈語:再見)朋友們,我在北京等待你們?!整溙?!’(哈語:謝謝)”
講完后,我的眼眶濕潤了。大廳里響起掌聲,哈薩克斯坦朋友們紛紛上前與我熱烈擁抱,并說“我們一定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