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輝
老于在左手心寫下一個數(shù)字,看了坐在一旁的何祚庥一眼。
何祚庥一驚,“你怎么知道?”
那年的老于32歲,何祚庥31歲,兩位都是年輕有為的青年學者,坐在一起,聽一位法國物理學家的學術(shù)報告。其間,報告人講到一個實驗,待講完實驗的過程,準備講實驗結(jié)果時,這一幕發(fā)生了。
何祚庥有點不太相信,老于告訴他的數(shù)字,和報告人的實驗結(jié)果,完全吻合。
“你事先看過這個實驗?”何祚庥問。
答案是否定的,于是,從那以后,何祚庥對老于的印象有了:這人的腦子真好使。
那么,老于是誰?
老于的名氣自然是比不過何祚庥。盡管他們同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論起社會影響,老于不是著名的科學家,甚至連知名也稱不上。在長達28年的時間里,他的名字是絕密。
如今,當89歲高齡的老于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象征科技終身榮譽的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證書時,不少人第一次聽說他這個人,還有他的名字:于敏。
在國家科學技術(shù)獎勵公報里,于敏被這么介紹:核物理學家,現(xiàn)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曾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fā)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老于,是同事和晚輩們私下里的叫法,由于他平易近人,有時,也被稱作于老爺子。今天,老于出名了。有不了解他的人調(diào)侃道,老于的出名,和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一樣,似乎瞬間讓所有人都知道了他。
不過,最為人們所稱道的,還是他隱姓埋名的故事。
1961年,35歲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但在和時任近代物理所所長錢三強的一次談話后,開始轉(zhuǎn)入氫彈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制。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老于最喜歡的,是研究“理(原子核理論)”。
時隔多年,老于已華發(fā)稀疏,當他再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他對“理”的喜歡依然溢于言表,“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并且那時候我還想著,是不是等到氫彈研制成功后,我再回到‘理’。不過后來事情的發(fā)展就不由我了,所以就在研究武器里面,一直工作不下。”
直到1988年,老于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當時的解密程度有限,許多史實還沒有公開。
老于的舍棄,換來的是中國首顆氫彈試驗的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速度世界第一。
老于被推到了“首功”的位置,科學家不少權(quán)威人物還尊他為“中國氫彈之父”。老于卻很是討厭這個稱呼,“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全部的工作”。
退休后,老于的生活基本進入了另一種狀態(tài):每天早上7點鐘起床,打打太極拳,然后吃飯。
老于愛好也不少,愛歷史、愛詩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從小就會背不少古詩詞。
隔三岔五的,老于還會去看一次京劇。就是在核武器研究的緊張歲月里,老于也曾和何祚庥一起去看戲,而且練就了一手等退票的好功夫。
在學生藍可眼中,他還是幾十年前那個讓何祚庥驚嘆“腦袋瓜靈”的老于,“腦子永遠只有二十多歲”。
藍可說,老于講課或做報告時,很少看講稿。有時需要算一個結(jié)果,手持計算器竟還不如老于口算來得快。
而這種思維敏捷的特質(zhì)早在老于求學時就表現(xiàn)出來了。在一次北大的代數(shù)考試中,張禾瑞先生的題目很難,數(shù)學系學習最好的學生只得了60分,唯獨一個學物理的選修生考了100分。這個人就是老于。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于的記憶力稍遜從前,當學生安慰他時,他還幽默地自嘲“硬件老化了,軟件也過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