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楊
北方草原的觀蛙之旅
在所有陸生脊椎動物之中,兩棲動物應(yīng)算是最依賴水的類群。這些蛙鯢類動物生之于水,長之于水,亦繁衍于水中。蛙類不需要喝水,因為他們的皮膚是半透膜結(jié)構(gòu),可以直接吸收水分,所以水質(zhì)的好壞就與兩棲動物多樣物種的豐富程度息息相關(guān)。受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管理局邀請,我已經(jīng)連續(xù)3年在夏季到內(nèi)蒙古草原中心地帶去體驗一項別樣的動物觀賞活動——北方草原的觀蛙之旅。
觀蛙與觀鳥活動類似又有差別,相似之處在于都需要對觀賞動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然恐怕難以找到動物的蹤跡;不同之處是在不打擾動物行為的前提下,觀蛙比觀鳥有更近距離的體驗感。第一次在峨眉山參加觀蛙活動,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參與其中,一位朋友告訴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即可,直到5年后我在內(nèi)蒙古的草原濕地清冽的溪水中看到腳下大群的花背蟾蜍蝌蚪游動時,才領(lǐng)會到其中的真諦。
繁殖期里蛙的繁忙身影
草原的春天在5月上旬開始,這時候大部分的北方蛙類——黑斑蛙、東北雨蛙和北方狹口蛙都逐漸地從冬眠中蘇醒過來,這其中也包括花背蟾蜍。在立夏前后,第一場春雨如期而至,淅淅瀝瀝的小雨播撒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濕潤著一片枯黃的世界。雨后不到一周時間,去冬的枯草就迅速被今年的嫩芽所代替,草原開始處處顯現(xiàn)出綠油油的生機?;ū丑蛤芤话銜x擇在濕地岸邊的泥洞或石縫深處冬眠,外界濕度與氣壓的變化使它們逐漸恢復(fù)了活力。
雖然處于同樣的生境,每種蛙類繁殖的時間和方式都不盡相同,可以使食物等資源被最大化利用,這也是千萬年來物種競爭與進(jìn)化的結(jié)果?;ū丑蛤苁遣菰献钤缃慌洚a(chǎn)卵的動物,每年第一場雨剛剛過去,它們就已經(jīng)完成交配。并非它們愿意趕早,完全是因為花背蟾蜍的蝌蚪期太長,登陸幼蛙的體型又太小,越早的繁殖幼蛙就有越多的時間與其他蛙類展開競爭。并不是每種蛙類都完全依靠鳴叫來尋找配偶,事實上站在花背蟾蜍的交配場——一塊一畝地大小的淺水濕地旁,雖然你可能聽不到任何聲音,但花背蟾蜍依然為求偶奮力地暴雨前的雷聲,拉開了北方狹口蛙繁殖的序幕。能夠得以目睹北方狹口蛙繁殖過程的人實在是幸運,因為那場景太過震撼,在幾小時暴雨過后的夜晚,這些胖蛙們從泥洞里鉆出來,來到丘陵水坑邊,第一只到來的雄蛙就開始了驚人的鳴叫。北方狹口蛙有一個與自己肚子體積差不大的鳴囔,這樣有兩倍鳴囔體積的共鳴腔發(fā)出求偶鳴叫,越來越多的雄蛙會朝著鳴叫的方向趕去,加入這大合唱,并盡力保持同一個節(jié)奏。這叫聲洪拼搏。雌性的數(shù)量終歸是少得可憐,所以總會看到三四只年輕艷麗的雄性花背蟾蜍追逐著一只土黃色的雌性花背蟾蜍,為我駕車的年輕蒙族小伙兒說,“這跟年輕男子追姑娘一個樣哩!?!泵總€繁殖場都有上百只花背蟾蜍參與繁殖,誠然如此,交配行為也會在幾天時間內(nèi)就結(jié)束,這些花背蟾蜍稍加進(jìn)食后,馬上會再爬回之前冬眠的泥洞,在夏天完全到來前,再睡一個回籠覺。
與花背蟾蜍繁殖策略截然不同的是北方狹口蛙,這種蛙類在北方分布 甚廣,但即是再有經(jīng)驗的觀測者,也需要靠著運氣去尋找它們。為何這么說?這種蛙類深居簡出,是挖洞的高手,我曾目睹一只比一元硬幣大不了多少的北方狹口蛙在10分鐘內(nèi)即挖了一個超過半米深的洞穴。平日里這種蛙居于地下,代謝緩慢,只有需要時才外出捕食。每年6月份的第一場夏季亮如牛,讓人感覺整個草原都回蕩著這聲響。鳴叫伴隨著交配在雨停到天亮短短幾小時間內(nèi)就會完成,成蛙們各自散去,而生命的奇跡才剛剛開始。北方狹口蛙的卵是世界上發(fā)育最快的蛙卵之一,48小時內(nèi)卵會發(fā)育成蝌蚪,交配完成的第7天,蝌蚪已經(jīng)完成登陸變?yōu)橛淄堋H绻鞣N蛙都同時產(chǎn)卵,那么在北方狹口蛙蝌蚪登陸時,東北雨蛙的蝌蚪剛剛會游動,而花背蟾蜍的卵才發(fā)育為胚胎,甚至連蝌蚪都不是。
食物鏈上的弱肉強食
有生存就有毀滅,這對于動物從來不是一個問題,而是物種進(jìn)化的最基本動力。花背蟾蜍是生物鏈金字塔的弱者,不論是成體還是蝌蚪。兩棲的動物悲哀在于它們會受到陸地和水中兩方面的威脅,對于花背蟾蜍而言,繁殖季節(jié)的鷺鳥是最大的捕食者群體。白鷺、蒼鷺、琵鷺甚至秋沙鴨都喜歡這種水嘟嘟的食物,而在水下,雖然淺水濕地中沒有多少捕食性魚類,但這也使得中華鱉更能肆無忌憚地捕食蛙類。對于初生的蝌蚪而言,水中的生活更是危機四伏,負(fù)子蝽、水蠆以及各種齒蛉的幼蟲,都像橫行水中的怪物一般捕食,而蝌蚪應(yīng)付的唯一辦法,就是以群為單位游動,數(shù)以萬計的蝌蚪形成一個大群體,可以更好地保護(hù)自己。
每年的觀蛙之旅會在6月結(jié)束,這正是花背蟾蜍蝌蚪的中期,兩棲動物最像魚類的時刻。6月的內(nèi)蒙古陽光明媚卻并不炎熱,發(fā)源于深林中的泉水匯聚成小河,再并流成為草原濕地。脫下鞋子挽起褲腳,站在清冽的水中,不一小會兒就會有大群的花背蟾蜍蝌蚪移動到腳邊,黑壓壓一群盡全力生存的小生靈,尋找著水底石縫中的各種養(yǎng)料。任它們在腳間游來游去,我猛然想起在峨眉山間臺灣朋友和我說起的“用你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完成觀蛙之旅”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