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才
明末清初的哲學家和物理學家方以智,主張做人要“道器不離”。道,是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器,是人做事的方法、能力與本領(lǐng)。人生在世,既要有好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也要有處世的才能、干事的本領(lǐng),二者缺一不可。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彼种鲝?,要教育學生“手腦并用”:“手腦聯(lián)盟,結(jié)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這與“道器不離”的主張不謀而合。魯迅臨終囑咐家人:“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shù)家?!?魯迅是針對自己的孩子說的,其實也是覺得做人要“道器不離”。
縱覽歷史,凡賢人能士,無一不是“道器不離”者。
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不畏殘酷迫害和種種阻撓,一心要回到祖國效力,在周恩來總理的關(guān)心下,他最終回到了祖國。錢學森有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據(jù)其子錢永剛回憶,在為國家搞科研項目時,錢學森那時“承擔著非常大的壓力,那時候和現(xiàn)在是天壤之別,國家就那么點錢,又要做成那么大的事,只允許試一次,一次就得成功。這樣他就累了,方方面面都得考慮得很周到。為什么后人這么敬重‘兩彈一星’ 的功臣?就是當時的環(huán)境和條件遠遠不能和現(xiàn)在比,完全是憑著他們的智慧、勇氣和奉獻拼出來的,不是試出來的。”毫無疑義,錢學森是個有好思想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人,是“道器不離”的楷模。
畫家黃永玉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道器不離” 之人。他在八十多歲時,乘公交車還給孕婦和比他身體差些的老人讓座。窺一斑而知全豹,無疑,他是一位有美德的人。黃永玉不僅把自己培養(yǎng)成了一個有美德者,還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有多種才能的人。他16歲時,友人介紹他到軍隊當了一名司書,他在抄寫公文時,在上面“亂畫”一通,盡管很好看,但還是被軍方借口不嚴肅而辭退了;友人把他推薦到稅務(wù)機關(guān)工作,他在工作之余,在辦公室大搞木刻,桌子上堆滿了木刻作品。兩個月后他就被稅務(wù)部門辭掉。后來,他當過小學教員,在劇團搞過舞美,也做過電影編劇,還在報社當過編輯。他的工作崗位多次變動,但他從未放棄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正因為如此,所以黃永玉的工作能力極強。他在香港《大公報》工作時,一天,副刊編輯告急,說“缺一整版稿子,排字房正等著發(fā)稿呢”。黃永玉二話不說,馬上把自己關(guān)在房子里,連寫帶畫,兩個小時后,一塊高質(zhì)量的副刊版面就完成了。報社同仁為此歡天喜地。也正因為黃永玉的不懈努力,所以他不僅是畫家,還是雕塑家、詩人和作家。他能做到這樣,除了得到沈從文、聶紺弩等人的幫助外,也與他自己的異常勤奮分不開。
做一個“道器不離”的人,就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美德、有才干之人,就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十分有用、分外有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