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和我
從一兩歲到五六歲甚至更大的孩子,很少有人不喜歡玩“過家家”的游戲。但是我們對孩子們的這一喜好,有很多誤解。
孩子玩“過家家”游戲,不是在瞎玩,也主要不是在吸收新的東西,而是將已經(jīng)吸收到的東西進行釋放,即把自己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各種印象深刻的信息進行再加工,通過游戲表達出來。
我們成人很大程度上誤把它當成了一個吸收的過程,所以就會犯一個錯誤:在孩子拿起一個東西準備玩時,就迫不及待地教他這是什么。一些機構(gòu)設(shè)立“兒童職業(yè)體驗館”這么豪華的“過家家”場所,打的是同一個如意算盤:讓他們體驗不同的職業(yè),讓他們學習、吸收新的東西。
為什么說在“過家家”游戲中,孩子不是吸收呢?讓我們來看一些案例和現(xiàn)象。
大部分孩子“過家家”,是從“做飯”“賣東西”“看病吃藥”開始的。他們喜歡洗菜、切菜、倒茶、做蛋糕等;或者假裝給你看病,讓你躺著、喂你吃藥;或者用“磚頭”搭建商店(很多時候他們搭建的都是禮物店,或者停車場),然后開賣……不斷重復,樂此不疲。
游戲室內(nèi)“過家家”器具里,有一個道具雖然也就放在邊上,但是從未被使用過,那就是一個迪斯尼的電熨斗——大概是因為多數(shù)孩子沒怎么見過熨衣服,沒留下什么印象;加之,電熨斗的造型也不漂亮(真要是美麗的東西,很快就會被孩子發(fā)現(xiàn)的,即使它沒什么用)。
有個1歲多的女孩,“過家家”時最喜歡玩的就是“開鍋”“燙”,簡單地說就是一邊把鍋蓋打開,一邊說“燙”。就這兩個動作,她能玩很久,其樂無窮的樣子。我們一直好奇原因,直到有次跟她媽媽聊天才知道,她在家里多數(shù)時候是由姥姥帶的,姥姥做好飯菜的時候,女孩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去開鍋,但是每次都會被姥姥嚇住說“燙”。最后留給她印象的就只剩下“開鍋”“燙”“開鍋”“燙”……經(jīng)過內(nèi)在加工,就成了她的游戲。
還有個孩子在“過家家”的時候,經(jīng)常會牽扯到墨西哥。他爸爸解釋說,是因為孩子的祖父母曾在墨西哥生活過,家里有很多墨西哥的工藝品擺件,以及給他講過他祖父母在墨西哥的一些經(jīng)歷。
所有被拿來“過家家”的這些東西,對孩子來說,都是每天接觸得最多、最熟悉的。所以說,他們玩“過家家”,不是為了學習和吸收,而是釋放。
不同的孩子玩“過家家”,復雜程度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低齡的孩子通常玩得比較簡單,但是一些大點的孩子能將“過家家”玩得非常復雜,具體表現(xiàn)是:故事比較長,規(guī)則比較復雜,用到的道具較多。而且他們每次玩的都不同,簡直就是天生的編劇+導演+演員。
所以,孩子“過家家”的過程實際上是對已獲得的知識、信息再創(chuàng)造和應用,有的真的已經(jīng)是在進行較高級的創(chuàng)造,從元素重新組合后展示出來的效果看,早已不是對原有信息場景的簡單copy了。
如果是幾個旗鼓相當?shù)暮⒆右黄鹜?,則一個人玩又不同:他們會根據(jù)另一方的建議,不停地修改游戲規(guī)則。當然這個過程的發(fā)生很自然,并不需要像成年人一樣停下來商量,他們采納或否定一個建議也很快,邊玩邊商量,效率奇高。
從一個孩子玩“過家家”的方式,能看出這個孩子大概的一些生活背景、喜好和特長、思維能力(如果他的思維能力還沒起來,是建構(gòu)不出太復雜的游戲規(guī)則的)。
扔掉你想通過“過家家”來給孩子灌輸知識的想法吧!你需要做的只是:準備一個安全的空間、一段不被打斷的時間和各種他能搬得動的道具,越多越好。萬物皆備,只等他上場。
如果沒有其他伙伴,大人就留下來做觀眾、配角甚至道具吧。放心,他會給你分派任務(wù)的,不會讓你閑著。如果他已經(jīng)有同伴一起玩了,則盡量讓他們自己玩,因為大人知道的比孩子多,總是忍不住想到孩子前頭去,不知不覺主導游戲規(guī)則,這樣孩子就比較被動,沒有機會自己想。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具體要看孩子的情況及當時的處境,要根據(jù)你自己的感覺??傊?,有一點你需要銘記:這是他的場子,要讓他來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