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趙玉
孔子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即君子不因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意見。而這一則至理名言的背后卻有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孔子弟子三千,學有所成者不過七十二人。其中宰予能言善辯,位列孔門“言語科”之首,孔子亦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删褪沁@樣的人,卻因課上睡覺,被孔子罵為朽木不可雕。后來,宰予擔任齊國大夫,參與田常作亂,身死族滅。孔子痛心地嘆道:“若只憑言論與口才取人的話,就會錯誤地聽信像宰予那樣品行不端的人?!辈⑸羁炭偨Y(jié)道:“開始時,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是聽他的話還是要觀察他的行為。我是因為宰予才改成這樣的。”
言語是武器,是面具:吳儂軟語如蜜餞,足以使英雄好漢丟失心智;冷言冷語如冰炭,足以使激情之人灰心失望;良言益語如珍寶,足以使迷途之人懸崖勒馬。而能說會道者往往先聲奪人,至于言語里是否包藏禍心,須擦亮眼睛看待。明代陳眉公對人際交往中的虛言假意深惡痛絕,便感慨:“當場與你談笑風生,都像本真面目之外的好人;一旦背地里有什么風波,誰又是能替你仗義執(zhí)言的慷慨之士呢?”唐玄宗時期的宰相李林甫嫉賢妒能,表面上與人為善,甜言蜜語哄騙對方,而背地里卻陷害別人。其口蜜腹劍,讓人防不勝防,不知有多少人遭其暗算。人們往往“聽其言而信其行”,智者則是“聽其言而觀其行”。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才能舉重若輕,處風波如履平地。
而“不以人廢言”相比“不以言舉人”則更進一層,也更難做到。一個人品行再怎么不端,在某些地方也會有可取之處。南宋末年,奸相韓倔胄垮臺。依附于他的著名詞人史達祖受其牽連被受黥刑,貧病交加而死。盡管史達祖人格上有缺陷,人們對他也多有非議,甚至因此而輕視他的作品,但與之齊名的姜夔并沒有因此而否認他的詞作成就。姜夔給史達祖的詞集《梅溪詞》作序道:“這樣的詞奇秀清逸,有李賀的氣韻,能熔情與景于一爐。”
生活中,人們習慣“以人廢言”,甚至徹底否定一個人,偏激得無法透出一絲光亮。孔子卻認為,不論一個人地位有多卑微、品格有多低下,只要他的意見是正確可行的,也要聽取,更不能因為品格上的瑕疵就否定此人的其他成就。姜夔深明此理,不戴有色眼鏡,從多方面多角度客觀看人,令優(yōu)秀作品得以流傳。這份豁達,讓人折服。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句幾千年前的名言在當今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唯有這樣,方能鍛煉出“心如明鏡,洞照萬物”的慧眼,客觀識人,提升內(nèi)在修為。
(薛鋼摘自《演講與口才》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