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強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和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閱讀的評價?!闭嬲行У拈喿x,必須依靠閱讀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動,是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的活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獨立發(fā)揮,讀出個性,做“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教師首先要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所以在教學之前,教師先要把文本讀透,讀出自己的“問題”來。
我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時,有意提醒學生留意“紛紛暮雪下轅門”中的“暮”字,學生由此產(chǎn)生疑問:從邊塞到長安旅途艱難遙遠,下著雪路這么難走,武判官為何選擇在黃昏時分出發(fā)呢?走不了多長時間天就黑了,豈不更危險!這其實是我在備課時提出的一個問題,學生由這個問題打開了豐富的想象之門,有了這樣一段精彩的對話:
生一:因為時間緊迫,情況緊急。武判官不敢違背皇帝的命令,要盡早回到長安。所以不顧天氣惡劣,路途艱難,連夜趕路。
生二:我不同意他的意見。如果時間緊迫,又怎么會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他們飲酒送別,就不怕耽誤時間嗎?
生三:我認為武判官連夜趕路是因為想趕快回家,歸心似箭。因為古代的交通很不方便,沒有皇帝的命令,他又不能擅離職守,隨便回家。他可能很多年沒有回家了。但又不好意思推卻朋友給自己餞別。所以才在餞別宴后連夜趕路……
如果沒有教師的個性化解讀以及精心的預設,或許學生就會錯過這個極具價值的問題。教師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為課堂帶來與眾不同的精彩。
于漪老師曾說過:“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成長,課堂上教師越俎代庖,只能鍛煉自己的口才與思維,而使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缺少主動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怎可能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所以,老師要大膽地放手,合理地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哪怕學生最初的表現(xiàn)是淺陋和幼稚的,在持續(xù)不斷的實踐中,他們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
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有一篇課文——《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講的是一個叫帕霍姆的農(nóng)民,開始沒有土地。后來買了兩次土地,生活變得富裕。但他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花了一千盧布買了一天的土地。就是從太陽升起到太陽落山,用自己的腳步丈量的土地,但是在太陽落山時要回到出發(fā)的原點,回不到原點,這一千盧布就被沒收。最后帕霍姆買到了土地,卻累死了。這個故事在教參教輔中的主旨是批判貪得無厭的人。但是我的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并在文本中尋找證據(jù),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帕霍姆是個勤勞、不滿足于現(xiàn)狀、有開拓精神,但又虛榮、舍命不舍財?shù)娜?。他的一些想法、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關鍵在于要適可而止,適量而行。學生的理解合理而又全面,給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他們就會還給課堂一個精彩!
個性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個性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個性化閱讀”激活語文課堂的春江之水,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