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
2010年,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y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教授帶領(lǐng)的研究團隊提出,誘導(dǎo)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形成是由間質(zhì)-上皮細胞轉(zhuǎn)換(MET)來啟動的假說。該假說的證實論文發(fā)表在《Cell Stem Cell》雜志上,并被《科技日報》評為我國“2010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后該研究團隊在這一理論的指導(dǎo)下,將從人體尿液中提取的iPS細胞植入實驗小鼠體內(nèi),成功誘導(dǎo)生長出一顆牙齒。利用這第一顆iPS細胞生長出的牙齒,研究其規(guī)律,或許可以指導(dǎo)科學家用iPS細胞誘導(dǎo)生長出其他的人類組織與器官。
究竟是什么讓這支研究團隊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研究成果呢?裴端卿坦言是“有趣”。因為有趣,他選擇了將生命科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因為有趣,他打造了一個有著共同理想和目標的科研團隊;因為有趣,他和他的團隊把看似廢物的尿液變成了傳說中的“不老泉”……
科學研究就是對常識的不斷沖擊、突破和超越,站得高一點,就會看得更遠一些。而科研工作就像是馬拉松比賽,終點就是要到達的目標;科研工作還像是接力賽,每一棒的表現(xiàn)雖然只是科研過程中取得的小小成績,卻對贏得接力賽至關(guān)重要。馬拉松也好,接力賽也罷,都是精彩的競技,就好比科研中一流的課題,吸引精英們蜂擁而至,“興之所至,趣之所向”。
一流的課題就像海上的燈塔,是航行的目標;一流的課題就像山巔的美景,引無數(shù)人競折腰。但是,一流的課題往往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心態(tài)和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守精神。我們自認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其實,我們對生命的了解僅僅是一知半解。生命科學就像一棵大樹,其中的一片葉子、一根樹枝就足夠人類研究數(shù)十年。裴端卿教授因為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從此傍上了這棵大樹,并選擇了將生命科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霍金因為對天體物理的興趣,一生遨游于宇宙和時間的海洋里;約翰·納什因為對博弈的興趣,哪怕處在精神分裂的痛苦中還做著現(xiàn)實與虛幻的博弈選擇。
縱觀歷史和現(xiàn)在,一流的課題不勝枚舉,如曼哈頓計劃、星球大戰(zhàn)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大腦計劃等,這些一流課題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并將繼續(xù)為人類發(fā)展、社會進步做出不朽的貢獻。
科研工作要有突破和成就,光有一流的課題還不夠,還必須要有實施課題的人,否則就會像畫布上的美味大餅,雖秀色卻不可餐。
“一群優(yōu)秀的人組成的團隊是擁有最強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團隊。而支撐團隊每個成員的巨大力量,便是可貴的團隊精神,一種深入靈魂,指引心靈,激人奮進的精神”,裴端卿教授說,“科學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就能夠完成的事業(yè),我們必須凝聚團隊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繼承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也要汲取和借鑒世界先進經(jīng)驗,以開放的態(tài)度打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團隊’?!?/p>
的確,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當今的科研工作已經(jīng)遠離閉門造車的個人奮斗,需要開放、包容、團結(jié)合作團隊的集體公關(guān)。在國際上,從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到SARS冠狀病毒的研究,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到國際空間站的研究,從全球氣候變化到人與生物圈計劃等;在國內(nèi),從“兩彈一星”到航空航天,從“龍芯”到“天河”,從蛋白質(zhì)、量子、納米到大腦計劃再到干細胞研究,哪一項重大科學研究的背后沒有一個個優(yōu)秀的團隊在精誠合作、廢寢忘食呢?他們就像“革命的螺絲釘”,在自己專長的領(lǐng)域里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科學和研究,課題與團隊,有了彼此,才能助推科研的馬拉松勝利到達終點,才能銜接科研接力賽的每一棒,最終奔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