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艷蕊 張子廣 張素欣 楊歧焱 于春頌
1)河北省地震局,石家莊市槐中路262號 050021
2)河北省地震局秦皇島中心臺,河北 秦皇島 066100
地下水可靈敏地記錄到地殼微小的體應變,反映地震孕育信息,但水位的變化也包含其它干擾因素。干擾排除、前兆異常識別及異常特征的分析,是進行震情判定工作的基礎。井水位異常的主要特征有多年趨勢上升、下降以及水位破年變或固體潮畸變等(國家地震局科技監(jiān)測司,1995),其中井水位破年變異常是中強震前中短期異常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分析水位破年變異常對震情判定具有重要意義。
井水位破年變異常是指水位年變形態(tài)遭到破壞(國家地震局科技監(jiān)測司,1995;周翠英等,2010),總結《中國震例》中水位破年變主要類型有年變幅改變、年變規(guī)律消失、改變多年基值、年動態(tài)改變(反向變化、上升或下降時間提前或推遲)、上升或下降速率改變等,其中反向變化、速率改變的破年變異常對應地震的信度較高。井水位破年變異常多出現(xiàn)在地震前十幾天~1年左右,屬中短期異常,一般在地震發(fā)生后異常逐步結束;破年變異常對應的地震震中距多在 300km范圍左右(張肇誠等,1988、1990a、1990b、1999、2000、2002;陳棋福等,2002a、2002b、2003)。
分析昌黎井水位年動態(tài)變化,發(fā)現(xiàn)2000年以來井水位破年變異常頻次增多。近年來由于經濟的發(fā)展,環(huán)境干擾對觀測井的影響增多,井水位破年變是環(huán)境干擾引起還是構造活動引起的地震前兆異常,需要進一步分析。本文利用動態(tài)年周期方法識別2000~2013年昌黎井水位破年變異常,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主要從降雨、井孔觀測條件改變、附近井孔抽水、孕震機理等方面分析引起昌黎井水位破年變異常的原因。
昌黎井地處燕山山前平原,飲馬河沖積扇上,距離昌黎-寧河斷裂約1.5km(圖1),位于斷裂的西北盤(上升盤),為地熱異常區(qū)溫泉鉆孔,成井深度301.04m,主要出水段為172~180m(圖2),地下水類型為裂隙、孔隙混合承壓水(曹新來等,2001)。昌黎井處于低山丘陵水文地質區(qū),北部山區(qū)到井區(qū)的地形坡度較大,是該井裂隙水的補給區(qū)(車用太等,2004a)。昌黎井水位具有明顯的年變特征:每年3月底至4月初水位下降,5月份前后一段時間下降速率較大,雨季來臨水位開始回升,一般在降雨充分的7~8月水位回升較快,隨后緩慢上升,直至翌年3月份達年最高水位,雨季水位回升幅度受降雨量大小影響(車用太等,2004b);這種變化的動態(tài)說明含水層受春灌影響水頭降低,雨季水位又迅速回升則說明補給區(qū)不是很遠。2004年7月洗井后水位仍具有年變特征。
圖1 昌黎井周邊地質構造簡圖
本文利用動態(tài)年周期方法識別昌黎井水位破年變異常,依據(jù)《中國震例》中總結的破年變異常特征進行分析。
h(t)為井水位年動態(tài)變化為某一相對時段井水位平均值,作為標準年動態(tài),用該時段的標準年動態(tài)和實際觀測曲線對比,當兩者變化相差較大時,作為異常。標準年動態(tài)曲線根據(jù)地震前2~3年井水位變化較平穩(wěn)時期的觀測值計算得到。
式中,m為相對時段內所含的年數(shù),nj為第j年的觀測次數(shù),hjt是第j年度t時刻的水位觀測值(劉喜蘭等,2003)。
圖2 昌黎井井孔柱狀圖
1983~1999年昌黎井水位多年水位均值在0.9m左右波動,選取水位年動態(tài)清晰、變化較為穩(wěn)定的1997~1998年的水位平均值作為標準年動態(tài),利用標準年動態(tài)和實際觀測值對比,發(fā)現(xiàn)2001、2002年水位在0.5m以下波動,未達到往年的水位高值,水位年變幅改變。2004年洗井之后水頭升高,2007年以后水位基本穩(wěn)定,在1.2m左右波動變化,但年動態(tài)未改變,與標準年動態(tài)(為符合實際水位動態(tài)變化,有些年份標準年動態(tài)為上述時段計算的水位值+0.4m)相比,2007、2008年水位趨勢上升,上升速率改變;2009年雨季水位未回升;2010年2月中旬~5月反向上升;2012年4月反向上升;2013年10月底反向下降(圖3)。
分析昌黎井水位破年變成因,主要從降雨、井孔觀測條件改變、附近井孔抽水以及孕震機理等方面進行。
昌黎井含水層上部有較厚的粘土隔水層,不直接接受降雨補給,該井北部為燕山山脈南麓,地勢陡峭,出露大面積的花崗巖和片麻巖,主要通過地下徑流對井水位補給。多年觀測資料表明,正常情況下,昌黎井水位在雨季(或稍有推遲)有上升變化,因此,分析水位的破年變,可從降雨滲入量的變化入手。
圖3 昌黎井水位觀測曲線與標準年動態(tài)水位曲線的對比
1983~2000年昌黎地區(qū)年降雨量為332~848mm(表1),平均年降雨量589mm,雨季大幅降雨多集中在7~8月,也有年份提前到5~6月,或推遲到9~10月。1999~2002年連續(xù)4年年降雨量小于多年平均年降雨量,2001、2002年雨季最大月降雨量小于200mm(圖4),對含水層補給較少,通過地下徑流對井水位補給也會偏少,徑流補給對井水位有滯后效應(一般情況下,雨季之后水位翌年3月才能達到最高值),對比1989、1992、1993年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降雨量時,出現(xiàn)雨季之后水位回升較少、年變幅改變的破年變異常。因此,可以認為2001~2002年昌黎井水位年變幅改變異常與1999年以來的降雨量顯著偏少有關。
由此可知,第二條控制性結構面以上坡體的位移較大,以下區(qū)域基本沒有位移產生,第二條控制性結構面對邊坡開挖后的變形起到了控制作用;第一條結構面以上坡體的位移最大,這說明第一條結構面以外巖體的變形最大。此外,在外界誘發(fā)因素條件下,第1條結構面以外巖體將首先沿該結構面發(fā)生失穩(wěn)滑動,此外,當外界因素繼續(xù)增加,第2條結構面以外巖體為潛在滑體,第2條結構面為潛在滑帶,位于此結構面外側巖體最容易沿此結構面發(fā)生滑動破壞。
2007、2008年昌黎井水位趨勢上升,且上升速率較快。2000~2005年雨季降雨量均值343.5mm,2006~2008年雨季降雨量分別為468.5、454.6和384.3mm。對比發(fā)現(xiàn),2006~2008年雨季降雨量較往年雨季降雨量均值偏大,計算2006~2008年雨季降雨量與水位高值相關系數(shù)為0.74406,說明降雨對水位的影響較大。降雨對井水位的影響有即時效應和滯后效應,下面用褶積濾波方法分析降雨量對昌黎井水位的影響。
表1 1999~2002年昌黎地區(qū)年降雨量表
圖4 昌黎井水位曲線與月降雨量曲線的對比
把井孔水位、含水層看成一個系統(tǒng),具有系統(tǒng)函數(shù)R(t),降雨量CR(t)為輸入信號,降雨對井水位的影響值HR(t)為輸出信號,三者之間的褶積關系為:HR(t)=R(t)*CR(t),井水位的趨勢變化h(t),則昌黎井水位
降雨對井水位影響的即時效應,利用一次項擬合,降雨對井水位的滯后效應,利用多項式擬合,則降雨對井水位影響的數(shù)學模型為
假定井水位的趨勢變化h(t)為線性變化,利用線性項B0+B1t擬合,考慮降雨對井水位的即時及滯后效應(張學民等,1996),則
昌黎地區(qū)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7~8月,井水位在7月底8月初左右開始回升(即時效應),水位在翌年2月底3月初左右達到最高值(滯后效應),因此認為,降雨影響即時效應為1個月,滯后效應為5個月,降雨對井水位的影響為6個月(宋曉磊等,2006),則t1-t0=1,t2-t1=5。根據(jù)式(4)可知降雨對昌黎井水位的影響有 8 個待定系數(shù),即B0、B1、A0、A1、A2、A3、A4、A5。將昌黎井水位觀測值及降雨量作為時間的函數(shù)代入(4)式,通過多元回歸得到8個系數(shù),最后得出降雨對井水位影響的定量值。
經褶積濾波消除降雨對昌黎井水位的影響之后,井水位變化較平穩(wěn)(圖5),因此,認為2007~2008年井水位年變異常是由于2006~2008年的降雨量變化引起的。
圖5 昌黎井原始水位與降雨量校正對比曲線
2002年昌黎井的水位處于觀測以來的最低值,存在斷流危險,于2002年10月對井口裝置進行改造,在出水口加裝了三通,三通的內徑是原排水管內徑的三分之一,泄流量減少,井水位勢必會上升。2003年6月出水口流出黑色、有臭味的粘稠狀物質,7月15日~8月l日斷流,雨季過后又緩慢回升至自流,2004年初,出水口底部由于多年腐蝕,出現(xiàn)嚴重漏水,于2004年7月3~24日采用空壓機負壓洗井(岳秀俠等,2005),洗掉殘留在井壁及井底的沉淀物,使井壁周邊的含水層導水能力變大,井-含水層系統(tǒng)水量交換增加,因此,水位上升(圖6)。由此可見,昌黎井水位2002年10月~2004年的水位年動態(tài)消失的破年變異常是由于井孔條件改變引起的(張素欣等,2003)。
圖6 1983~2007年昌黎井水位日均值曲線
圖7 昌黎井水位、年降雨量對比曲線
應用地下水均衡理論(薛禹群等,1979),對一個含水層(組)來說,任一時間段內,含水層儲水量的變化為地下水補給量與排泄量之差,以水位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含水層水位的變化ΔH以觀測井孔水位的變化反映出來(曹新來等,2001)
式中,ΔH為含水層水位變化幅度,Q補為地下水補給量,Q排為抽水量,μ為儲水系數(shù),A為含水層面積。
從昌黎井水位年動態(tài)變化來看,春灌會引起水位降低,雨季降雨使水位回升,說明降雨是該井區(qū)水的主要補給方式,春灌是主要的排泄方式。2009年昌黎地區(qū)年降雨量為580.4mm,接近多年均值降雨量,即2009年降雨對水的補給量Q補較往年變化不大,雨季之后不是灌溉季節(jié),在沒有劇烈地質條件變化時期,含水層面積A和含水層儲水系數(shù)μ基本不變,抽水Q排增加,勢必引起昌黎井水位的下降。
2013年10月底昌黎井水位下降,且下降速率較快(圖7),11月底水位整點值曲線呈鋸齒狀周期性波動變化(圖8中黑色圈標出),這種變化多出現(xiàn)在白天,周六、周日的觀測曲線較為平滑。昌黎井位于昌黎縣酒廠內,經調查核實,距離觀測井大約30m處有一口抽水井,酒廠周一到周五工作時間抽水,周末休息停止抽水,與昌黎井水位鋸齒狀變化時間一致,由于種種原因,抽水量無法獲得,認為臨井抽水引起了昌黎井水位下降。圖7顯示昌黎井水位下降時段仍具有明顯的固體潮效應,說明水位下降,未掩蓋其固體潮的變化,潮差變化約9cm,表明該井仍能靈敏地記錄到含水層微小的變化。所以昌黎井水位2013年10月底的下降異常雖因抽水影響,但也不能排除包含地震前兆信息的可能。
圖8 2013年12月1~10日昌黎井整點值水位變化曲線
2010年2月下旬,昌黎井水位在趨勢下降的背景下,轉折上升(圖7),附近溫泉熱水井開發(fā)仍在持續(xù),而且雨季未到來且是春灌開采時段,水位出現(xiàn)上升的異常變化,認為可能與2010年3月6日灤縣4.2級地震、4月9日豐南4.1級地震有關,5月初水位恢復正常動態(tài)。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0級地震發(fā)生時,昌黎井水位有同震響應,階升幅度約0.063m,地震之后水位緩慢下降,恢復正常動態(tài)。
2012年3月底至4月底,昌黎井水位在正常下降的背景下,發(fā)生上升的破年變異常(圖9),該時段未出現(xiàn)大幅降雨,異常結束后約1個月,發(fā)生2012年5月28日唐山4.8級地震,因此,認為這種異常變化可能與此次地震有關。
圖9 地震前后昌黎井水位的觀測曲線
上述幾次地震前,昌黎井水位破年變異常特征見表2。
(1)利用動態(tài)年周期方法分析2000~2013年昌黎井水位破年變異常,結果顯示,2001、2002、2007、2008年的破年變異常是因為降雨影響,2002年10月~2004年破年變異常是因井孔條件改變引起的,2009年異常為臨近井孔抽水引起,2010、2012年的破年變異常為地震前兆異常,2013年破年變異常有臨井抽水影響,但也不排除包含地震前兆異常信息的可能。
表2 地震前昌黎井水位破年變異常特征表
(2)昌黎井水位自觀測以來資料連續(xù)性較好,有一定的映震能力,2010、2012年昌黎井水位在正常年動態(tài)變化的基礎上出現(xiàn)短期反向破年變的異常變化,對應了唐山地區(qū)的幾次中等地震。但由于近幾年附近井孔抽水的影響,昌黎井水位日變形態(tài)出現(xiàn)周期性波動,而且對年變動態(tài)有一定的影響,在以后的資料分析中應考慮這些環(huán)境干擾因素對井水位的影響。
(3)降雨量的變化會引起昌黎井水位的年變幅、上升速率改變等破年變特征,因此,對于類似于昌黎井這種具有良好降雨補給條件的井孔,出現(xiàn)年變規(guī)律改變或者出現(xiàn)短期破年變動態(tài)時,首先要分析降雨對其觀測數(shù)據(jù)的影響,然后再考慮其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