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
作為一個3歲男孩的母親,我非常排斥填鴨式教育。Johnson快一歲的時候,母親便總對我說,對面家比他小幾天的孩子,又會背哪首唐詩了。我每次的回應(yīng)都是,唐詩也好宋詞也罷,我都不打算讓孩子過早背誦,我要把“不學(xué)無術(shù)”路線至少走到上小學(xué)。
是的,我那個時候,總覺得從小學(xué)開始,孩子就要讀那么多年那么多年的書,中間再無喘息之機(jī)。在這之前,讓他盡情玩就夠了。唐詩、宋詞,家里書柜倒是不少,但從來沒有起過讓孩子背的念頭。回想起來,從小深受背誦之苦的我,可能確實有些矯枉過正了。
有次在超市買奶粉,廠商促銷送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機(jī),上面寫著“詩歌樂園”。我覺得這和家里那些會說“well down”的玩具比起來簡直弱爆了,于是隨手放在一邊。
沒想到那個不起眼的“詩歌樂園”,竟成了兒子的新寵。大人忙自己事的時候,他便去按小按鈕,讓盒子開始唐詩朗誦。第一次看到他一臉認(rèn)真聽《相思》,我啞然失笑,一歲多的小屁孩懂什么叫相思啊。但他坐在旁邊,表情很是投入,聽多幾次之后,竟然像和音一般,除了標(biāo)題和最后一句,每句都能跟讀最后面的一個字或詞——相思,國,枝,擷,相思。
母親說快叫你兒子學(xué)背詩,我說他有興趣自己聽就是了,不要刻意逼他。于是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的和音慢慢變成了半句,再慢慢變成只聽到第一個字就背出全句。當(dāng)有一次,他吃完飯跟我們散步,看著路上的小樹枝,忽然將整一首《相思》背出來的時候,我確實驚訝了。
他稚嫩的小臉上,竟閃現(xiàn)出那種欣賞、愜意的柔光,而不是我小時候被逼著背誦時的不滿和委屈。說他體會到語言之美肯定有些夸張,什么是相思估計他也要很多年后才真正知道。但我相信,那小小的人兒,肯定在那個時候,隱約感覺到了,什么叫瑯瑯上口,什么叫意猶未盡。
我確實是個容易走極端的人,回家后馬上把書柜里的唐詩三百首翻出來,iPad上也迅速下載了數(shù)量驚人的詩朗誦APP。但每天晚上固定的詩歌朗誦時間,我費(fèi)力地一篇篇通讀,他卻興致日減,甚至有了那么一點的不耐煩。
恰逢周末帶孩子去母親家,家里的客人便召喚孩子說:“聽說你會背詩啊,給我們表演幾首吧。”孩子一開始還饒有興味,背了兩首,便有些不愿意了,扭著小腦袋撅嘴看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我都覺得枯燥無味的模式,何況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要孩子能體會到生活之美,首先自己要有能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的眼睛,要孩子能體會到語言之美,也要自己先有能讀出語言之美的唇。想通了這點,我發(fā)現(xiàn),與其要求孩子背詩,還不如自己多閱讀多朗誦,真正記住其中有語言美感的,為孩子背出美妙的詩詞,才能將其中的美傳遞和延續(xù)。
于是,我自己拾起荒廢已久的唐詩宋詞,偶爾在家朗讀,但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相似的意境。
去農(nóng)家樂看到小鴨子的時候,我來句“春江水暖鴨先知”,兒子哈哈大笑后,竟會接上一句“紅掌撥清波”。工作繁重的時候,我說媽媽今天有事回家晚了,但以后會帶你去“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彼麜肫饋碚f,媽媽你上周帶我去“春游芳草地”了呢。
再之后,齊整的唐詩已不能滿足媽媽矯情的需求,覺得帶他去花城廣場的桃花林看小鳥時來一句“溪上桃花無數(shù),花上有黃鸝”,或是催他換掉汗?jié)褚路r來上一句“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更加有意味呢。
我心尖上的這棵小樹苗,應(yīng)該不會成為詩人,可能也不會成為學(xué)霸,日后也許還會是個不喜歡語文的孩子,但做媽媽的還是盡量希望,能讓他多體會一些語言之美。就像我上次看到,有人討論起,為什么要讓孩子背他根本不懂的詩詞。其中的一條回復(fù)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長大了以后面對三千世界里的無數(shù)美景時,腦子里出現(xiàn)的不是某些惡俗的網(wǎng)絡(luò)詞匯,而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我沒那么執(zhí)拗,不需要讓孩子為我背多少詩詞,我背,他聽,這就夠了。如果能夠記下其中一些美句,讓他小小的心靈受到一點點模糊的滌蕩,就已然讓我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