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武郎
在有著《勇敢的心》、《理智與情感》、《阿波羅13》、《尼克松》等優(yōu)秀影片的1996年,意大利電影《郵差》憑借其題材的浪漫淡雅、旋律的質樸動人以及配樂的獨到與時代性,受到評委們的青睞,攬獲多項殊榮,一時成為文藝電影卡夫卡式的作品。關于夢、關于藝術、關于愛……那些風花雪月都被電影詩歌的語言串聯(lián),但詩歌總是比喻,喻體的冷箭冰霜,朦朧婉約卻是[郵差]里的歲月靜好下的淡淡憂傷。
這座遠離內陸的地中海小島,不安平凡的漁夫之子成為了郵差,工作讓他結識了政治避難的偉大詩人聶魯達,與詩人的相遇在郵差平淡的生命中煥發(fā)了新的生機,更因為對詩歌的熾熱與名字來自但丁《神曲》里圣女一樣的貝雅特麗齊相愛結婚。但天堂終究遠去,摯友與導師的聶魯達離開了小島,郵差面對著資本家與政客壓迫的現(xiàn)實的殘酷,選擇參加工人運動并為此付出了生命。
電影翻拍自智利文學劇作家安東尼奧·思卡爾梅達的傳記小說《聶魯達的郵差》,將智力傳奇的共產(chǎn)運動詩人的生平交織在了西西里北部一個閉塞保守卻同時寧靜淳樸的小島上。表面的詩情畫意下蟄伏著的是戰(zhàn)后共產(chǎn)運動在歐洲的失勢與世界革命的低潮,只是在明信片剪輯出來的畫面,像詩一般朦朧含蓄敘事中又讓人迷醉,不易察覺。這正是這部電影的有意之處。
電影里革命的血雨腥風僅僅是對島民的刻畫與他們對外在世界壓力的反應。對于合格的共產(chǎn)主義者,神權是一直要打倒的對象。天主教神父面對這么一個瀟灑進步才情的聶魯達,迷信與封閉的上帝的使者批判其是吃掉小孩的魔鬼,更借郵差的詩歌從聶魯達學來的“裸體”一詞認定為墮落的證據(jù)。雖然神父是那么的善良可愛,也無法抵消他的愚昧腐朽。而貝雅特麗齊的姑姑和她酒館里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面對人摸狗樣的政客的欺騙只能逆來順受。小島上的這種死氣沉沉反而襯托了為愛情自由反抗的貝雅特麗齊,信仰純粹的共產(chǎn)黨員郵局局長,和片頭看著親戚從美國寄回的明信片,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向往的主角。
郵差與聶魯達精神層面并不對等的兩個人的友誼,暗含了精神導師與追隨者的關系,無論是顯性的詩歌還是隱性的信仰。在海邊,聶魯達告訴郵差自己家里沒有水了,郵差告訴他這個很正常,沒有自來水管道,每個月用完淡水只能等到下月淡水船的補給,郵差和多數(shù)村民早已默認了不公平的存在,而聶魯達潛移默化地喚醒了他:這個情況是絕對不正常的。而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聶魯達談及寫詩的意義, “為了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而寫,”更是為這部文藝片在不輕易間注入了主義。覺醒的郵差為當權者欺壓群眾時伸張正義親力親為,更說出了“詩歌不屬于它的作者,而屬于需要它的讀者“的充滿無產(chǎn)者關懷的語句。但詩歌還是被詩人聶魯達帶走了,無產(chǎn)者依然是無產(chǎn)者。共產(chǎn)主義的化身聶魯達沒能改變小島的現(xiàn)實,就像歷史上的意共在意大利的失敗,任憑右翼把持朝政,腐敗無能。
電影結尾參加集會的郵差準備的詩歌在警察的驅趕中散落一地,仿佛為上世紀的火紅悲壯的理想主義運動的逝去抹上了心酸無能的鄉(xiāng)愁味道。電影中,聶魯達為郵差念了自己的名作《致大海》,那片海洋應該是紅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