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王君艷++安潤霞
[摘要]目的 探討兩種不同脫機方式在ICU老年機械通氣患者拔管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于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該院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老年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呼吸機序貫脫機治療方式,實驗組采用SIMV模式。結果 實驗組25例患者經上述脫機方式拔除后,其中拔管成功的有22例,一次成功率為88.00%,二次拔管的有3例,占12%;對照組30例患者經上述脫機方式拔除后,拔管成功的有18例,一次成功率為72.00%,二次拔管的有2例,占8.0%,5例拔管不成功。實驗組患者經SIMV模式拔管后,在pH、PCO2兩項指標上均低于對照組,PO2值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APACHEⅡ評分無明顯差異。結論 在對患者進行撤機拔管時,應采取SIMV模式,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拔管成功率。
[關鍵詞]SIMV;無創(chuàng)呼吸;拔管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4(b)-0066-02近幾年來,臨床上常采用有創(chuàng)和SIMV方式對呼吸衰竭患者進行脫機,即氣管插管患者經過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后,待各項指標達到脫機的標準后,再拔除氣管對患者進行無創(chuàng)呼吸治療[1]。但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下降,呼吸衰竭較為嚴重,而且在呼吸衰竭后,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采用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呼吸機序貫脫機治療,對老年患者不太適用。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呼吸機序貫脫機治療方式會突然改變患者的呼吸模式,這對于來年患者老說,具有很大的風險,一旦拔管后,老年患者就會出現(xiàn)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等癥狀,從而導致脫機失敗[2]。該研究對該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間呼吸衰竭的老年氣管插管患者進行有創(chuàng)通氣治療,待治療好轉后再采用PSV+SIMV模式給患者進行通氣,待患者完全適應拔管狀態(tài)后再行無創(chuàng)通氣。此種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拔管的成功率。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65歲以上機械通氣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各30例,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平均年齡(79.2±6.51)歲,其中COPD呼衰10例、吸入性肺炎15例、胸部手術后5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齡(78.2±6.56)歲,其中COPD呼衰9例、吸入性肺炎11例、肺炎呼衰1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xiàn)等一般資料對比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呼吸衰竭恢復期,生命體征穩(wěn)定,能夠滿足脫機條件。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各25例。
脫機條件[3]如下:①基礎病已逆轉,并無其他感染;②氧合指數(shù)必須要>220 mmHg,吸入氧氣濃度<50%,呼氣末氣道正壓必須<5 cmH20;③患者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無低血壓癥狀,不需要用藥物升壓;④自主呼吸,呼吸頻率12~22次/分。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患者;交流有障礙的患者;血流動不穩(wěn)定的患者。
1.2 方法
待患者達到脫機標準后,對照組患者嘗試脫機,用濕化瓶(上海昱辛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所有供應 YX8301)接氧氣管給患者供氧,流量3~6 L/min。在首次脫機時,時間為30~120分,等患者穩(wěn)定后才可延長脫機時間。若患者在脫機后的24 h內各項指標都穩(wěn)定,再拔除氣管插管改行鼻罩無創(chuàng)通氣。實驗組患者采用SIMV模式,初始調Fsimv(指令通氣頻率)12~16次/min,PEEP≤5 cm H2O,F(xiàn)iO2≤45%,間隔4~6h再次下調Fsimv 2次,F(xiàn)simv<6次/min時患者仍能耐受,則脫離呼吸機(湖南康祺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待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再拔除氣管導管改行鼻罩無創(chuàng)通氣。
1.3 判斷標準
觀察兩組拔管后前后的脫機成功率和血氣分析值淺、快呼吸指數(shù)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上述匯總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c2檢驗;對比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間拔管效果分析
實驗組25例患者經上述脫機方式拔除后,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其中拔管成功的有22例,一次成功率為88.00%, 機械通氣時間為(9.21±4.9)d,二次拔管的有3例,占12%,實施脫機時間為(5±2.71)d;對照組25患者經上述脫機方式拔除后,拔管成功的有18例,一次成功率為72.00%,機械通氣時間為(6.11±3.6)d,二次拔管的有2例,占8.0%,實施脫機時間為(3±2.58)d ,5例脫機不成功。兩組間上述兩項指標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間拔管成功比較[n(%)]
組別 例數(shù) 一次拔管成功 二次拔管成功 脫機不成功
實驗組 25 22(88.00) 2(12) 0(0.00)
對照組 25 18(72.00) 2(8.0) 5(20.00)
c2 2.000 0 5.56
P 0.157 1 0.018
表2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對比[(x-±s),d]
組別 一次機械通氣時間 二次通氣時間
實驗組 (n=25) 9.21±4.9 5±2.71
對照組 (n=25) 6.11±3.6 3±2.58
t 2.280 0 2.390 4
P 0.028 3 0.021 9
2.2 兩組患者拔管后血氣分析和淺快呼吸指數(shù)比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