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亞
【適用話題】童心 真誠 隨性 勇氣 大智慧
總體來說,我們有“兩個魯迅”:公共空間的魯迅和私人空間的魯迅。前者是在公眾的聚光燈下被追逐、曝光,被不同的價值觀念乃至個人恩怨仇懟折射而成的魯迅,一定程度上失真、變形;后者是魯迅親故知交心靈鏡面上的魯迅,是個人化、性情化、生活化的魯迅。由于前者不斷被復寫、疊印、定格,導致這“兩個魯迅”間極不平衡。他本是平易近人的,卻被后人涂抹得不成人樣;他本是很私人的,卻被公共空間拉扯得遍體鱗傷,甚至被抽象成了一種符號。
現(xiàn)在,我們關心的是魯迅“私人照相簿”上最本真、最能代表他精神本源的那一幅影像。于是,在連篇累牘的有關魯迅的宏大敘事類文字之外,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有意思的小敘事:
英國作家蕭伯納見到魯迅說:“都說你是中國的高爾基,但我覺得你比高爾基漂亮?!甭犃诉@樣的溢美之言,魯迅天真得毫不辭讓,竟還說:“我老了會更漂亮!”
在廈門大學的時候,魯迅對許廣平深懷思念。不料,卻有頭豬當著他的面啃相思樹,魯迅一時氣極,就和那頭豬展開了一場決斗。
魯迅晚年在上海時,喜歡開著窗子伏案寫作,有時候,看到有人溜到樓下的墻角來小便,他會用橡皮筋和紙團做成彈弓,彈在那人的屁股上。
……
無需多引,一個多喜易嗔、極富柔情,甚至特別孩子氣、頑童般的“老孩子”形象已經(jīng)躍然紙上,這在魯迅的私交圈內(nèi)多得到認同。最早對魯迅這一特質進行明確指認的是一個童言無忌的孩子——其好友的女兒馬玨。在沒有見到魯迅之前,她透過魯迅的文章把他想象成小孩子似的老頭兒,“看他(魯迅)的作品里面,有許多都是跟小孩兒說話一樣,很痛快……在我想來,大概同小孩兒差不多,一定是很愛同小孩兒在一起的”。
最具權威的判斷出自茅盾。1927年,茅盾在讀了《寫在〈墳〉后面》之后,不由自主地驚呼:“看!這個老孩子的口吻何等嫵媚!”而且聲言:“如果你把魯迅的雜感集三種(當時已出的前三種)仔細讀過了一遍,你大概不會反對我稱他為‘老孩子!”
在魯迅眾多的“影像”中,為什么要獨獨拈出這一點?因為這才是“元氣”淋漓的本真的魯迅,白象也罷,戰(zhàn)士也罷,好斗者也罷……他的誠與愛、他的種種“搗亂”,都是從這里生發(fā)的,都是童心的種子在生活、時代的枝枝丫丫上長出的片片綠葉,這些互不相同的葉片有著同一脈根須、同一種基因。這些在不同鏡面中的不同成像,都源自于同一個“老孩子”在種種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反應,與在種種不同價值立場、文化立場中的被反映。
難怪有人說魯迅很好玩,因為他是個“老孩子”,他是文化人類學者赫伊津哈筆下的“游戲的人”,他是一個近乎于席勒游戲理念中所謂“完整的人”,他是先哲所說的大智慧者心靈狀態(tài)宛若嬰兒般的人。當然,魯迅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都是嚴肅的,但其寫作過程或作品本身卻充溢著游戲性,何況魯迅天性就是一個富于智慧與幽默的人。從個體生命的角度說,他的這種寫作、生活姿態(tài)讓人覺得似乎才是一個知識分子真正應有的心態(tài)。
“星斗其文,赤子其心”,魯迅是個“老孩子”。
【素材分析】保持童心,是對生活的真誠承諾,是率性而為的大境界,是敢于向世俗社會宣戰(zhàn)的無畏與勇氣。魯迅先生便是這樣一個活得如此坦誠、本真的人,他不在乎、甚至很愿意別人把他當作《皇帝的新裝》中那個說真話的“孩子”,也唯有這樣頑童般的魯迅才當?shù)闷鹣日芩f的“大智慧者”。
【速用名言】
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睹献印るx婁下》
2.真正的偉人決不拋棄童真?!K聯(lián)作家 高爾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