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娜(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師范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英語中動結構研究綜述
李新娜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師范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英語中動結構有其獨特的語義句法特征?!爸鲃有问奖肀粍雍x”基本概括了英語中動結構的語義句法特征,但并不完善。從生成語法、認知語法、語料庫和二語習得四個方面梳理英語中動結構的相關研究成果,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和發(fā)展趨勢。
英語;中動結構;生成語法;認知語法;語料庫;二語習得
DOI:10.13669/j.cnki.33-1276/z.2015.022
英語中動結構因其獨特的語義句法特征,歷來是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點。傳統(tǒng)語法中語態(tài)的二分法無法對其進行解釋,認為它是語態(tài)的特殊情況,說服力并不強。因此,許多學者運用不同理論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闡釋,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基于近30年英語中動結構研究的發(fā)展現(xiàn)狀,總結其語義句法特征,從生成語法、認知語法、語料庫和二語習得四個方面梳理相關研究成果,指出其研究的不足和發(fā)展趨勢。
英語中動結構有多種稱謂,如“中間被動”(mediopassive)、“中動語態(tài)”(middle-voice constructions)、“假性不及物動詞結構”(pseudo-intransitives)、“受事作主語結構”(patient-subject construction)等。最早對該語言現(xiàn)象的關注可追溯到1927年。Jesperson將其稱為“主動形式的被動”(activopassive)[1]。何文忠將中動結構定義為“具有[NP V(RPw)Adv]結構的句子,其中充當主語的名詞短語是事件過程的被動參與者,謂語動詞為簡單主動形式”[2]。劉正光等將其簡要地概括為“形式上是不及物的句式,但語義上表示某種被動意義的結構”[3]。不難看出,他們都是從句法和語義兩個方面來界定英語中動結構。
典型的英語中動結構為NP+V+Adv。其中,NP為受事主語、工具主語和處所主語;Adv為附加語,是結構的必備成分,作狀語表狀態(tài)。關于V的及物性,語言學界對此看法不一。戴曼純認為,中動詞具有完整的論元結構,應為及物動詞[4]。韓景泉指出,中動詞在詞庫中為及物動詞,中動結構的生成就是該動詞性質狀態(tài)化的過程[5]。徐盛桓則認為,中動詞為不及物動詞,但它表示的動作涉及兩個直接參與者,在表述時只出現(xiàn)所涉及的客體,而將施動者作為隱含論元,不在句子中出現(xiàn),而它的主語在深層其實就是該動詞
不論采用何種語言學理論(生成語法還是認知語法),學者們對英語中動結構所具有的語義特征,如類指性、情態(tài)性、隱含施事的任指性和句法主語的責任性,他們所持觀點基本一致[3-10]。
“主動形式表被動含義”雖基本概括了英語中動結構的語義句法特點,但并不完善。因為作格結構也具有該特點,它無法說明兩者的差別。句子結構的差別歸根結底是謂語動詞的差別。范瑩對中動詞和作格動詞的用法進行了比較[1 1](見表1)。周云銳則從認知視角對英語中動結構和作格結構進行了對比研究,為深刻理解兩者的不同語義特征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12]。中動結構通常要帶附加語表狀態(tài),而作格結構則沒有此限制。中動結構所述事件是一種常態(tài)、一種普遍現(xiàn)象,因而時態(tài)多為一般現(xiàn)在時;而作格結構則不然,有多種不同時態(tài)。
表1 中動詞和作格動詞的用法比較
在喬氏生成語法的理論框架下,對英語中動結構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動結構的生成方面。關于中動結構的生成主要持兩種不同觀點,即詞匯生成觀和句法生成觀。詞匯生成觀主要以Roberts,F(xiàn)agan,Massam等為代表。他們認為,中動結構是先于句法在詞庫中生成,即中動詞在進入句法操作前,它的邏輯主語就被刪除了,在內(nèi)論元外移的原則下,由于動詞外論元被刪除,中動詞變?yōu)椴患拔飫釉~,內(nèi)論元便移做主語[13-15]。句法生成觀主要以Keyser,Stroik,Hoeksta等為代表。他們認為,英語中動結構是在句法階段形成的,中動詞具有完整的論元結構,論元降格原則使外論旨角色降至VP附加語位置,內(nèi)論元通過升格移入結構主語位置[16-18]。
關于中動結構的生成,國內(nèi)學者高興剛、韓景泉、司惠文等都認同存在詞匯生成觀和句法生成觀兩種不同觀點,但他們也都指出各自觀點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對英語中動結構生成的看法。高興剛認為,中動詞的邏輯主語是PRO,中動結構的生成涉及wh-移位[19]。韓景泉認同中動詞在詞庫中就具有及物性,其表層主語在賓語位置上生成,在擴充投射原則和格特征核查原則下,經(jīng)句法移位到主語的位置[5]。司惠文等以最簡方案中的VP嵌套理論為基礎,提出中動結構是由句法上的致使移位生成的[8]。可見,國內(nèi)關于中動結構生成的研究,學者們基本都認同中動結構是通過句法移位生成的,只是在解釋其移位的原因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韓景泉認為,動詞性質狀態(tài)化導致NP移位;司惠文等則認為,中動詞中包含了一個具有致使意義的輕動詞v,在v的作用下,NP移位并具有致使義。正是國內(nèi)學者對中動結構生成的不同看法,使研究者對中動結構所具有獨特語義句法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認知語言學是近二三十年發(fā)展起來的新興學科,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國內(nèi)不少學者對中動結構的生成機制進行認知解讀。徐盛桓從中動結構的語義數(shù)量特征和有界化考察其語義與語法的關系,進而探究中動結構句法程式的理據(jù)。徐盛桓指出:“在中動結構的主語受事句法框架內(nèi)狀語同謂語動詞之間語義數(shù)量特征不相容性消蝕了動詞的動作性,使句子弱化為對狀態(tài)的表述,而狀語作為量性成分又使謂語動詞有界化,從而保證了結構的合語法性。”[6]劉正光等認為:“及物性是一個語法原型,從典型及物句式、反身及物結構、中動結構到典型不及物句式構成一個及物性連續(xù)體?!保?]他們用語法原型理論解釋了中動結構的語義句法特征和句子意義的形成過程。劉辰誕提出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用它來解釋句法生成的動因,即句法結構是如何在語義基礎上建構的。劉辰誕認為:“作格結構和中動結構與一般句法表達式一樣是該機制運作的結果,其映射的心理模型是一般模型的特殊形式。”[9]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深入研究中動結構生成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此外,彭瓊等在基本層次范疇理論框架下,詮釋中動詞屬于基本層次范疇的行為動作,中動結構描述的事件屬于基本層次范疇的事件,具有完型特征,從而說明中動結構句法生成的理據(jù)[20]。王璐璐運用理想化認知模式(ICM)解讀中動結構的生成機制,認為它“源于人們對事物以及相關聯(lián)事件的不同認知過程和認知角度”[21]。
近1 0多年來,由于認知語法在中國語言學界的升溫,學者們也越來越關注中動結構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對比研究[22-25]。不少碩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也將其作為研究課題[26-29]。其中胡翠萍采用基本層次范疇理論,分析英漢語中動詞和狀語修飾語成分選擇限制的原因,認為視角(perspective)定位和凸顯(prominence)側面是中動結構生成的動因[2 3]。這些研究成果多從句法、語用方面考察中動結構在英漢語中的差異,較少涉及語義方面,在此基礎上分析中動結構生成的認知理據(jù)。
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英語中動結構NP+V+Adv往往被等同于漢語NP+V起來/上去/著+Adv。何文忠把漢語中NP+V起來+Adj認定為英語中動結構的基本句式形式[2]。嚴辰松認為,漢語的“起來”句不是英語中動結構中的對等句式[3 0]。嚴辰松的研究引發(fā)了學者對中動結構在英漢語對比研究的再思考。
從認知語法視角研究中動結構主要集中在生成和英漢對比兩個方面。在生成方面,從語義方面探討對句子結構的影響,深刻揭示了中動結構生成的深層原因,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碩,很有參考價值;在英漢對比方面,成果雖然多,但大多僅觸及表面,較少有影響力的成果。
采用語料庫研究英語中動結構的研究成果,僅2篇文獻。何文忠等借助CLAWS對語料庫進行標注,用檢索工具Power GREP進行檢索和提取,研究sell,drive,read等構成的中動結構中的修飾語[31]。何文忠等研究發(fā)現(xiàn),中動結構的修飾語不只副詞一類,修飾語在于該中動詞能否提供足夠的信息量,中動詞的語義框架決定修飾語的類別,中動詞和修飾語共同表達主語的典型屬性[3 1]。梅冰的語料來自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采用構式語法分析中動結構,提出若干語義限制來確保句法的合理性[3 2]。與何文忠等的研究相比,梅冰的語料庫研究方法比較初級,是語料庫使用的初級階段。當然,語料庫作為新興的研究手段,為語言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數(shù)據(jù),克服了傳統(tǒng)定性研究的主觀性,是未來語言學研究的“利器”。因此,采用語料庫研究中動結構是必然趨勢,相關研究成果將會越來越多。
采用二語習得研究中動結構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僅6篇文獻。高育松等以中韓英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調查語義、頻率和母語對英語中動結構習得的影響[33-34]。調查工具為語法判斷題。他們的研究顯示,三因素均對習得英語中動結構有影響,本族語者對頻率更為敏感,二語習得者則更依賴語法規(guī)則和猜測等策略。孫兵等以中國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為對象,從語言理解和語言產(chǎn)出兩方面調查英語學習者對中動結構的習得情況[3 5]。研究工具包括語法判斷題(語言理解)和翻譯題(語言產(chǎn)出)。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語法判斷題還是翻譯題,學習者的中動結構的正確率遠低于同一動詞主動和被動結構的正確率。該研究說明中動結構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難點。其余3篇文獻均為碩士論文。范瑩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對作格結構的習得要好于對中動結構的習得[1 1]。喻剛玲認為,學習者對典型和非典型的中動結構的習得不存在明顯差異,對中動結構的習得程度受英語水平的影響,水平越高,習得程度越好[36]。韓白敬則發(fā)現(xiàn),中動結構的習得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在整體上呈正相關,語義、頻率和母語遷移都會影響中動結構的習得[37]。高育松等將中動結構的句法語義特點與二語習得理論相結合,對不同類別的中動結構習得情況進行假設,并逐一驗證,這是難能可貴的。其他中動結構的習得研究雖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中動結構的分類和二語習得理論的把握度不夠,兩者之間沒有很好的銜接。
語言學界對中動結構所具有的獨特語義句法特征(即類指性、情態(tài)性、隱含施事的任指性和句法主語的責任性)所持觀點一致?!爸鲃咏Y構表被動含義”雖基本概括了中動結構的顯著特點,但并不準確,作格結構也有此特點。謂語動詞的性質決定句子的結構,對中動結構的研究也必然包括對中動詞及物性的討論。及物性是一個語法原型,中動詞處于典型及物句式和典型不及物句式的連續(xù)體之間,雖然中動詞本來是及物的,但其及物性較低。動詞及物性的不同是造成中動結構和作格結構之間差異的根本原因。
生成語法是較早關注中動結構研究的,它側重于對中動結構生成的討論,研究成果也較為豐碩,觀點也較為一致,基本認同中動結構是通過句法移位生成,只是在解釋移位原因時,觀點各異。認知語法認為語義對句子結構有重大影響。不少學者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來解釋中動結構的生成理據(jù),他們從中動結構的語義特征探究其句法結構的認知理據(jù)。這些研究成果富有成效,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中動結構在英漢語的對比研究也被逐漸關注,大多探討英漢語形式方面的差異,較少從語義方面入手,研究成果雖然較多,但有分量的并不多。有學者提出漢語的“起來”句不等同于英語中動結構,對未來中動結構英漢語對比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
語料庫為中動結構研究提供了大量客觀數(shù)據(jù),采用語料庫揭示中動結構的句法特點,為相關語言學理論提供更有說服力的語言數(shù)據(jù),則是未來中動結構研究的新機遇。中動結構的二語習得研究雖不多,但卻是發(fā)展趨勢。根據(jù)中動結構類別,設計合理的問卷,采用S P S S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總結學生習得中動結構的特點,指導語言教學,將是中動結構研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1]Jespersen 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M].London:Routledge,1929:194-195.
[2]何文忠.中動結構的界定[J].外語教學,2005(4):9-14.
[3]劉正光,崔剛.語法原型與及物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8-12.
[4]戴曼純.中動結構的句法特征[J].外語學刊,2001(4):31-36,110.
[5]韓景泉.英語中間結構的生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3):179-188.
[6]徐盛桓.語義數(shù)量特征與英語中動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436-443.
[7]顧陽.生成語法及詞庫中動詞的一些特性[J].國外語言學,1996(3):1-16.
[8]司惠文,余光武.英語中間結構句法致使生成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5(1):1-9.
[9]劉辰誕.心理模型與語言表達式的生成[J].外語研究,2007(3):7-12.
[10]楊佑文.英語中動結構:典型與非典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4):18-23,31.
[11]范瑩.中動結構的二語習得[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200 7.
[12]周云銳.英語作格結構與中動結構認知對比研究[D].重慶:四川外語學院英語學院,20 07.
[13]Roberts I.The representation of implicit arguments and dethematized subjects[M].Dordrecht:Foris,1987:20-21.
[14]Fagan S M B.The English middle[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181-203.
[15]Massam D.Null objects and non-thematic subjects[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2(28):115-135.
[16]Keyser S J,Roeper T.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381-416.
[17]Stroik T.Middles and 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1992(23):127-137.
[18]Hoeksta T,Roberts I.Middle construction in Dutch and English[M]//Reuland E,Araham W(eds).Knowledge and Language II:Lexical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Dordrencht:Kluwer,1993:183-200.
[19]高興剛.空算子與中間結構[J].現(xiàn)代外語,2000(2):126-136,125.
[20]彭瓊,梁麗.基本層次范疇對英語中動結構的詮釋[J].外語教育,2004(2):27-33.
[21]王璐璐.英語中動結構的ICM解讀[J].韶關學院學報,2009(11):95-98.
[22]曾敏,戚元方.英漢語中動結構與認知動因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8-31.
[23]胡翠萍.英漢中動結構的認知分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4):44-47.
[24]余瀟.英漢中動結構對比與認知闡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95-199.
[25]付巖.英漢中動構式的句法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0 12.
[26]趙運明.英漢中動結構研究[D].洛陽: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六系二隊,200 2.
[27]戴婷婷.英漢中動結構的認知語義分析[D].重慶: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200 6.
[28]崔艷姬.英漢中間結構對比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2010.
[29]李慧英.英漢中動結構的認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201 1.
[30]嚴辰松.漢語沒有“中動結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5):7-12.
[31]何文忠,王克非.英語中動結構修飾語的語料庫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4):250-257.
[32]梅冰.基于語料庫的英語中動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外國語學院,20 06.
[33]高育松.語義和頻率對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中動結構的影響調查[J].中國英語教學,2009(5):90-107.
[34]高育松,薛小梅.語義、頻率和母語對中韓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中動結構的影響調查[J].現(xiàn)代外語,2011(1):50-57.
[35]孫兵,史雙義,邊勝潮.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中動結構習得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25-128.
[36]喻剛玲.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英語中動構式的習得[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 00 8.
[37]韓白敬.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英語中動結構的習得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 01 0.
[責任編輯:黃雪英]
A Review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LI Xinna
(Sanmenxia Polytechnic Normal College, Sanmenxia, 472000, China)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has its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eatures. The phenomenon that “middle structure presents the passive meaning” gives a general idea of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but it is not perfect. A review is made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middle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nera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corpus and L2 acquisition and its shortcom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are mentioned.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Genera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Corpus approach;L2 acquisition
H314.3
A
1671-4326(2015)02-0085-04
2014-03-03
李新娜(1979—),女,河南陜縣人,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的賓格[6]。劉正光等強調,及物性是一個語法原型,中動詞處于典型及物句式和典型不及物句式這個連續(xù)體之間,因而中動詞本來雖是及物的,但其及物性較低[3]。徐盛桓則以非賓格假說(unaccusative hypothesis)為依據(jù)說明中動詞為不及物動詞;戴曼純用Stroik的研究在生成語法的理論框架內(nèi)解釋中動詞的及物性;而劉正光等則用認知語言學中語法原型解釋中動詞的及物性。筆者認同劉正光等的觀點更為充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