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強 郝秀蘭
內容摘要:民事保全制度設立初衷在于保障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和解決法院的執(zhí)行難問題,但是《民事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只規(guī)定了在申請人申請錯誤和法院違法行使保全措施時的賠償義務,對于保全過程中保全標的物正常的毀損和價值減損給被申請人造成的損失如何處理,法律并沒有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民事保全制度價值取向上應當回歸平等保護申請人和被申請人雙方的利益,引人保全前標的物登記和評估機制,并合理分擔保全標的物保全過程中正常的毀損和價值減損在申請人、被申請人和法院三者之間的義務關系。
關鍵詞:民事保全 價值回歸 平等保護
[基本案情]被告人張某于2013年1月7日18時左右駕駛蒙K牌照掛貨車由西向東行駛至山西省朔州市應縣臧寨三叉路口時,與前方梁某駕駛的晉B牌照面包車尾隨相撞,造成晉B牌照面包車成員徐某受傷。山西省應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于2013年4月15日作出責任認定,以被告所駕車輛未定期檢驗,準駕車型不符,認定被告負主要責任,梁某所駕車輛未定期檢查,其負事故次要責任,原告徐某無責任。事故發(fā)生后,原告徐某共住院治療25天,支出醫(yī)療費用30649.98元,后雖出院,但留下終身殘疾,朔州市人民醫(yī)院人身傷害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為七級傷殘。
原告徐某出院后于2013年4月25日向山西省應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原告張某賠償原告醫(yī)療費、誤工費以及后期治療費和殘疾賠償金。并于起訴當日向山西省應縣人民法院提出訴前財產(chǎn)保全申請,請求對被申請人(被告張某)駕駛的蒙K牌照掛貨車采取財產(chǎn)保全措施,山西省應縣人民法院于2013年4月26日作出裁定支持原告徐某的保全申請。
一、問題的提出
本案后經(jīng)山西省應縣人民法院審理,于2013年9月20日作出裁判,判決原告徐某因交通事故產(chǎn)生的各項損失為195979.73元,由被告張某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一次性賠償137185.82元。在被告未在規(guī)定時間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義務以及山西省產(chǎn)權交易中心對涉案車輛兩次公開拍賣流派的情況下,山西省應縣人民法院于2015年3月23日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zhí)行中拍賣、變賣財產(chǎn)的規(guī)定》,裁定被執(zhí)行人張某(本案被告)所有的蒙K牌照掛貨車作價30340元交付申請人徐某(本案原告)抵償部分債務。
據(jù)了解,本案涉案車輛蒙K牌照掛貨車為被告張某于2010年花費20.5萬元購買,發(fā)生交通事故時間為2013年1月7日,之后直到2015年3月23日法院作出作價裁定,一直處于被扣押狀態(tài)。即使按照車輛每年折價兩萬元計算,到發(fā)生事故時,本案涉及車輛仍價值14萬元左右,但僅僅被扣押了兩年兩個月,價值20.5萬元的車輛只能作價3萬元,兩年間價值減損17.5萬元。
在本案中,原本足以履行法院判決義務的車輛,因為法院的扣押而大幅度折價,這還不包括該車輛因兩年無法運營而造成的間接經(jīng)濟損失。原告的合法權益并沒有因為保全制度而得以完全實現(xiàn),相反在剝奪了被告生產(chǎn)資料的情況下,反而使得原告合法權益的實現(xiàn)更加困難,被告也因法院的保全行為而喪失了生產(chǎn)經(jīng)營工具。可以看出,我國現(xiàn)行民事保全制度在保障被申請人財產(chǎn)權方面存在重大制度缺陷,不僅基本的價值理念偏失,而且具體的制度設計和實踐運行也難以真正有效的保障被申請人的財產(chǎn)權,有必要通過理念層面的價值回歸和操作層面的制度完善來實現(xiàn)民事保全制度中當事人權利的平等保護。
二、我國民事保全制度及其價值取向
民事保全制度是指通過預定的民事法律程序,保護權利人的利益從而使之不受非法侵害、減損的臨時救濟制度,是連接審判程序和執(zhí)行程序的紐帶。[1]從域外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一般存在兩種不同目的的民事保全程序,一種是以保全將來判決強制執(zhí)行行為為目的保全程序,另一種就是停止侵害以避免無法彌補的損失為目的的保全程序。[2]
我國在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中首次規(guī)定了訴訟保全制度,但僅限于訴訟中的財產(chǎn)保全,到1991年正式制定《民事訴訟法》時,增加了訴前財產(chǎn)保全的規(guī)定,并將原來的“訴訟保全”的表述改為“財產(chǎn)保全”,到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訂時,增加了行為保全的規(guī)定,同時將原法“財產(chǎn)保全”的表述改為“保全”,經(jīng)歷了“訴訟保全”、“財產(chǎn)保全”和“保全”的演變,[3]我國的民事保全制度進一步得到完善。民事保全制度的實施,對于解決我國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的執(zhí)行難問題,對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和維護人民法院的審判權威,都有著不容低估的作用。[4]
因此,我國民事保全制度的價值功能一方面在于解決法院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執(zhí)行難問題,維護審判權威;另一方面在于保障當事人也就是申請保全人的合法民事權益的實現(xiàn)。
三、民事保全制度中被申請人權利保護的缺失
在解決法院執(zhí)行難和保障申請人權利實現(xiàn)的價值取向的指導下,我國民事保全訴訟呈現(xiàn)出單方參與審理結構的特點,就是法院在聽取保全申請人一方的陳述的基礎上,作出準許保全申請與否的裁定。[5]其實,立法者在設立民事保全制度的同時,已經(jīng)注意到了對被申請人利益的保護。為了衡平保全制度中法院、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之間的不對等的權利義務關系,《民事訴訟法》第105條規(guī)定,“保全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損失”。同時,2012年修訂的《國家賠償法》第38條也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中,違法采取保全措施,造成損害的,利益受損人可以申請國家賠償。民事保全引發(fā)的申請人賠償問題,是民事保全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6]但從《民事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規(guī)定的被申請人可以得到賠償?shù)那樾蝸砜?,僅限于申請人申請錯誤和法院違法采取保全措施的,對于當事人申請正確和法院適用保全措施正確而給保全物造成的價值減損如何處理的問題,法律并沒有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
對于民事保全的方式,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103條規(guī)定,“財產(chǎn)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凍結或者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方法”,其中查封、扣押、凍結一般情況下分別適用于不動產(chǎn)、動產(chǎn)和其他權利。對于《民事訴訟法》第103條規(guī)定的“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方法”, 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在153至159條給予了解釋性的規(guī)定。根據(jù)該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方法,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除查封、扣押、凍結以外的其他執(zhí)行措施,如,清點被保全的財產(chǎn),并責令被申請人保管,保管期間可以使用,但不得變賣、轉移、毀損和隱匿;對不動產(chǎn)和特定的動產(chǎn),可以采用扣押有關證照并通知有關產(chǎn)權登記部門不予辦理該項財產(chǎn)的轉移手續(xù);對債務人到期應得利益可以通知有關單位限制其支??;被申請人對第三人由到期債權的,第三人不得向被申請人清償;對季節(jié)性、鮮活、易腐爛變質以及其他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可以責令當事人及時處理,由人民法院保存價款。[7]從以上司法解釋的精神和相關規(guī)定來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顯然已經(jīng)兼顧到了保全標的物在保全期間價值保值增值問題,但是,該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在執(zhí)行財產(chǎn)保全前進行登記和價值評估,這樣被執(zhí)行財產(chǎn)保全的標的物在財產(chǎn)保全期間是否被損壞或者發(fā)生價值減損就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不利于被申請人的權利保護和被執(zhí)行標的物的物權保護。
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任何商品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這雙重屬性,我國現(xiàn)行的民事保全制度既沒有尊重保全物品的價值屬性,更沒有尊重保全物品的使用價值屬性,所以使得保全物品在保全前后價值和使用價值都發(fā)生巨大的減損;從法學的角度來看,物權包括占用、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我國現(xiàn)行的民事保全制度并沒有完全區(qū)分物權所包含的四種衍生權利,直接導致保全物品在保全前后價值的減損。
因此,我國現(xiàn)行民事保全制度在價值理論和制度設計上存在著被申請人權利保護的缺失,有必要在回歸雙方權利平等保護的價值取向中,通過完善民事保全制度,實現(xiàn)保全標的物價值和使用價值提升。
四、民事保全制度的價值回歸與平等保護
民事保全中的程序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事關程序公正和對當事人尤其是債務人的權利保護。[8]但是,財產(chǎn)保全制度的預設前提就假設為原告起訴后,被告存在隱匿、轉移、損毀財產(chǎn)的可能,為了保障將來判決義務的實現(xiàn),有必要先對被告人的財產(chǎn)予以控制。從法律性質來講,保全制度只是一種對被告權益暫時性的限制,限制其所有權部分權能的行使或債權的實現(xiàn),所以在采取財產(chǎn)保全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能損害被告的基本利益,不能影響其正常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和生活。[9]就實質性的利益而言,盡管保全程序是一種側重于保護申請人利益的快速審理程序,但是完全不考慮被告的合法利益是違背程序保障或者正當程序基本理念的。[10]有權利必有救濟,被申請人合法財產(chǎn)在保全過程中正常的毀損和價值減損同樣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予以救濟。
價值理念方面,我國民事保全制度在價值取向上應當轉變?yōu)榧缺U蟼鶛嗳说暮戏嘁?,同時也應當對債務人的合法權益予以保障。在保全制度構建理念上,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尊重商品的價值屬性和使用價值屬性,在保證產(chǎn)權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增加商品的價值屬性和發(fā)揮商品的使用價值屬性;從法學的角度來看,保全制度應當在限制處分權的前提下,盡可能的保障物權所有人對保全物占用、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制度設計層面,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及《國家賠償法》只是規(guī)定了被申請人申請保全復議、申請人錯誤申請保全和法院錯誤執(zhí)行保全時的救濟方式,對于被申請人保全標的物在保全過程中正常的毀損和價值減損缺乏相應的保護機制。因此,為了保障被申請人的財產(chǎn)權,有必要在復議救濟的同時,增加保全標的物登記和評估機制這一選擇性程序,供被申請人選擇。一種可以考慮的做法就是在法院作出保全裁定之后,被申請人可以申請保全標的物登記和價值評估,待保全解除后,再行進行評估,對于保全標的物在保全期間正常的毀損和價值減損,由保全申請人、被申請人和保管人以及法院之間按相應的責任進行損失分擔。這樣既能夠限制保全申請人申請保全的隨意性,又能夠增加保管人及法院財產(chǎn)保護的責任意識,還能夠保障被申請人的財產(chǎn)權,平衡申請人與被申請人權利,實現(xiàn)民事保全制度的價值回歸與平等保護。
注釋:
[1]參見湯維?。骸缎旅袷略V訟法理解與適用》,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頁。
[2]參見李仕春:《民事保全程序基本問題研究》,載《中外法學》2005年第1期。
[3]參見黃文藝:《比較法視域下我國民事保全制度的修改與完善》,載《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5期。
[4]參見陳斌:《論財產(chǎn)保全》,載《現(xiàn)代法學》1991年第5期。
[5]參見王福華:《民事保全程序中的程序保障》,載《法律科學》2002年第6期。
[6]參見劉恒林、曹清山:《民事訴訟中適用訴前保全之管見》,載《政法論壇》1995年第1期。
[7]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編著:《2012民事訴訟法修改決定條文解釋》,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頁。
[8]參見王福華:《民事保全程序中的程序保障》,載《法律科學》2002年第6期。
[9]參見沈楊、朱業(yè)明:《財產(chǎn)保全的法律性質辨析》,載《法律適用》2001年第4期。
[10]參見郭小冬:《論保全訴訟中被申請人利益的保障》,載《法學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