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
[摘要]《三國志平話》將近百年的三國歷史事件組織成70個圖目,形成有效的情節(jié)以吸引市井平民。具體到《平話》上卷,則可將23條圖目劃分為仲相斷陰間冤獄、聚黃巾張角反漢等八個情節(jié)。這些情節(jié)故事或改編自史書,或博采于傳說,或說書人自創(chuàng),共同拉開了天下大亂、諸侯割據(jù)混戰(zhàn)的歷史序幕。
[關(guān)鍵詞]《三國志平話》;情節(jié)劃分;故事探源
[中圖分類號]I207.41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0-0052-02
本文以《三國志平話》(以下簡稱《平話》)上卷23條圖目為線索,將其所敘破黃巾、討董卓、滅呂布等三國故事劃分為八個情節(jié),并依次對各個情節(jié)故事作一番簡要探源,以期對理解“平話”創(chuàng)作情況,把握史傳著作、民間傳說與《平話》之間的關(guān)系有所貢獻和啟發(fā)。
一、仲相斷陰間冤獄
此情節(jié)包含漢帝賞春、天差仲相作陰君、仲相斷陰間公事等三個故事,并引出漢末三國分立事,是為《平話》的楔子。
光武帝賞春或有之,但開放皇家園林和百姓同樂則屬民間想象,蓋受孟子“與民同樂”思想之影響,對歷史上的“明君”予以理想化的結(jié)果。司馬仲相陰間斷獄故事,民間流傳極廣,《五代史平話》就記載“天帝教三人分漢家天下”事,但《平話》亦有改動,一是增加司馬仲相斷獄一事,使故事更顯曲折而富有小說味道;二是將“陳豨”改為“英布”,使故事更顯合理。
二、聚黃巾張角反漢
此情節(jié)包含孫學究得天書、黃巾叛亂等兩個故事,主要敘述張角聚眾稱“黃巾”反叛漢朝的緣起和發(fā)展。
孫學究其人不見于史傳,然得天書事卻史有所載,影響甚大者莫過于《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的《太公兵法》事。史載張角能“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民間不解“符水”如何能治病,遂以為是得天書。學究得書前有銅鐵皆鳴事,《平話》以春秋齊王故事加以解釋,于史無查,劉敬叔的《異苑》載“洛鐘鳴”一事,或可見故事之流傳:“魏時,殿前大鐘無故大鳴。人皆異之,以問張華,華曰:‘此蜀郡銅山崩,故鐘鳴應(yīng)之耳。尋蜀郡上其事,果如華言”。所不同的是,齊王事、洛鐘事均為山崩,而《平話》則是“地陷”,并以“泰山”混淆視聽,極易讓人誤認為是泰山崩而導(dǎo)致“銅鐵皆鳴”。但即便如此,此故事于全書仍無多大意義,不過增添一點離奇怪異的氛圍,迎合市民好奇口味罷了。黃巾叛亂一事《后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有所記載,然《平話》所采,僅為史書一小部分。
三、劉關(guān)張?zhí)覉@結(jié)義
此情節(jié)即述劉備、關(guān)羽、張飛桃園結(jié)義故事,在《平話》中為兩節(jié),圖目均為“桃園結(jié)義”,敘三人結(jié)為異姓兄弟。
桃園三結(jié)義,不見史書,史書僅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羽年長數(shù)歲,飛兄事之”,說書者或據(jù)此虛構(gòu),將史實予以夸大。然讀《三國志·關(guān)張馬趙黃傳》,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人,可同患難,可共生死,雖然沒有結(jié)拜,其情誼卻真可堪比兄弟,且三國時異姓結(jié)拜確實存在,如馬騰與韓遂,馬良與諸葛亮,故民間傳說亦非全然無故。
此兩節(jié)故事還對劉、關(guān)、張三人的形象有所描述,其中劉備是取材于《三國志》,但有兩處與史書不合,一言劉備為“涿郡范陽縣人氏”,而《三國志》記載為“涿郡涿縣人”;一言劉德然為劉備叔父,而《三國志》記載劉備叔父為劉子敬,劉德然為劉備之同宗,乃平輩。還有兩處為據(jù)史書修改,一為劉備外貌,《三國志》說劉備能“顧自見其耳”,《平話》改為“生得龍準鳳目,禹背湯肩”,均為帝王之相,但《平話》更直接些;二為記錄劉元起妻子的話,《三國志》為“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是對劉元起經(jīng)常予劉備以資助的不滿,《平話》改為“他自一家,趕離門戶”,是對劉備“天子”語的不安,擔心禍事臨門,《平話》的改動更能凸顯劉備“天子”語的影響,彰顯劉備的不凡?!镀皆挕匪枋鲫P(guān)羽與張飛的形象,史書未有,而后世演義與民眾心中關(guān)于此二人的各種概念,可能均由本書而得。如寫關(guān)羽“神眉鳳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長九尺二寸”,寫張飛“生得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身長九尺余,聲若巨鐘”。當系一半源自民間傳說,一半源自作者的想象。
四、伐黃巾得勝回朝
此情節(jié)包含張飛見黃巾、破黃巾、得勝班師等三個故事,主要敘述劉、關(guān)、張三人招募義軍投皇甫嵩討伐黃巾軍、得勝回朝接受封賞。
劉備討黃巾授安喜尉于《三國志·先主傳》中有所記載,但黃巾軍敗及張角三兄弟之死,卻不關(guān)劉、關(guān)、張三人事,《平話》或據(jù)此為架構(gòu),再附會民間故事,把破黃巾之功全歸于劉、關(guān)、張三人尤其是張飛頭上,以顯其英勇。至于常侍段珪索賄為張飛毆打一事,則為《平話》杜撰,大概太監(jiān)貪錢在民間已為定論,而張飛又嫉惡如仇,于是《平話》演繹出此故事。
五、張飛殺官鞭督郵
此情節(jié)包含張飛殺太守、張飛鞭督郵等兩個故事,主要敘述劉備三人到安喜縣后遭太守責難,引起張飛不滿遂殺之,并鞭殺前來調(diào)查的督郵,三人太行山落草。
劉備到任遭太守責難則不見于史,陳壽和裴松之均記督郵稱病不見劉備事,民間或據(jù)此流傳,并演變?yōu)樯瞎伲ㄌ兀┴熾y劉備。劉備既為張飛之兄,且為其主,所謂主辱臣死,以張飛的性格,怒殺太守也在情理之中。此事在民間看來不僅不是罪惡,反是忠義的表現(xiàn),故《平話》大肆渲染。鞭督郵一事史有所載,然主角并非張飛,而是劉備,“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镀皆挕窊Q之以張飛,不僅鞭殺之,且“分尸六段”,正與張飛魯莽的性格相適,也和殺太守事相呼應(yīng),同時還為把劉備塑造成一個溫良謙和的明君埋下了伏筆,真可謂一舉多得。至于三人太行山落草,則為子虛烏有,或是對《三國志》所言劉備鞭督郵后“棄官亡命”的誤解與夸張。
六、玄德授官施德政
此情節(jié)包含玄德作平原縣丞、玄德平原德政及民等兩個故事,主要敘述劉備被招安授官平原縣丞,曹操因董卓弄權(quán)宣召天下諸侯,路過平原縣見證劉備德政。
劉備曾授官平原縣丞,但并非因為落草后被朝廷招安所授。至于殺十常侍乃為子虛烏有之事,蓋因十常侍作惡多端,民憤極大,史書亦記載有大臣上書要殺十常侍“縣頭南郊,以謝百姓”,然后“遣使者布告天下”,《平話》或據(jù)此想象漢皇殺十常侍以招安劉備。兩節(jié)之間所夾敘董卓掌權(quán)事,于史可查,然其起因,并非王允推薦,而是何進、袁紹所召,其后大權(quán)在握,胡作非為,擾亂朝綱?!镀皆挕匪鶖⒍渴拢蝗《科淙?,其事則系杜撰。董卓亦曾討伐黃巾,卻大敗而歸,更無“招安黃巾四大寇”事。呂布殺丁原事,史書所載為董卓“誘布令殺原”,事成,“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平話》則演義出呂布因馬殺丁原,極富民間想象。
曹操奉詔宣召天下諸侯事,純?yōu)槎抛6砍跽茩?quán),曹操就“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及至董卓作亂,曹操則“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蚴且驗槭遣懿偈灼鹆x兵,《平話》遂據(jù)此杜撰。至于劉備德政,史書無所載?!度龂尽费詣涑鯙椤捌皆睿箢I(lǐng)平原相”,民間或據(jù)此想象劉備是因治理有方才得升官。然其所想象的“里堠整齊,橋道平正,人煙稠密,牛馬繁盛,荒地全無,田禾多有”,實為孟子治國之理想、陶淵明筆下之桃花源,以此言劉備的德政,系民間想象“仁君治國”的結(jié)果罷了。
七、王允獻計亡董卓
此情節(jié)包含董卓弄權(quán)、三戰(zhàn)呂布、王允獻董卓貂蟬、呂布刺董卓等四個故事,主要敘述諸侯討伐董卓、三英戰(zhàn)呂布以及王允使連環(huán)計并最終敗亡董卓。
董卓弄權(quán)于史有載,且極為暴虐,但《平話》所敘卻極為簡略,或說書人有所發(fā)揮,而記錄者、刊印者卻予以省略了。曹操再行密詔事亦為杜撰。至于劉備三人起兵討董卓事,僅《三國志》陳壽注中引《英雄記》有言“備亦起軍從討董卓”,極為簡略。又因州郡討董卓時,袁紹被“遙推為盟主”,故《平話》演義出劉備三人見袁紹事,并先抑后揚,成就三人英雄之名。三英戰(zhàn)呂布事史亦未載,根據(jù)《三國志·武帝紀》,袁紹與董卓并未正面交戰(zhàn),更遑論三英戰(zhàn)呂布了,《平話》如此描寫,當系說書人用以夸大劉、關(guān)、張三人武藝超群罷了。
王允謀誅董卓事于《后漢書·劉焉袁術(shù)呂布列傳》有載,《平話》在此基礎(chǔ)上將董卓婢女改為呂布之妻貂蟬,并安排王允使連環(huán)計以貂蟬離間卓、布二人,使之相互殘殺,頗有小說味道。至于《平話》言呂布殺董卓后投奔劉備,劉備使呂布屯軍小沛,則與史載有所出入,《三國志·先主傳》言劉備領(lǐng)徐州牧是由陶謙所讓而得,其領(lǐng)徐州牧期間,呂布自行侵襲了下邳,還俘獲了劉備的妻子。
八、曹操助備滅呂布
此情節(jié)包含張飛捽袁襄、張飛三出小沛、張飛見曹操、水侵下邳擒呂布、曹操斬陳宮等五個故事。上卷至此亦完。
《平話》記袁襄為袁術(shù)之子,史無所載,故張飛捽殺袁術(shù)之子一事為杜撰。然袁術(shù)攻劉備于徐州卻記于史,期間,張飛因留守下邳欲殺曹豹,曹豹乃招呂布獻下邳,《平話》據(jù)此則言是曹豹心懷不滿,連接呂布,而張飛終日帶酒,遂失徐州。
呂布解斗一事在《后漢書·劉焉袁術(shù)呂布列傳》亦有記載,《平話》或據(jù)此改編此事。劉備軍奪呂布財物于《英雄記》有載:“建安三年春,布使人赍金欲詣河內(nèi)買馬,為備兵所鈔?!薄镀皆挕穭t記此事是張飛所為,蓋因張飛性格魯莽,做事不考慮后果罷了。至于呂布因此攻劉備,張飛三出小沛求救于曹操,曹操助備擒布,其故事框架或是由《三國志·先主傳》所記而來;但《平話》所言呂布不聽陳宮計謀,為侯成盜馬,被曹操擒獲,又因劉備一言而喪命之事,則是從《后漢書》呂布列傳中演義出,《平話》大致遵循了史書的框架,但改動亦甚多,有三處較為明顯。一是呂布被圍,卻笑言要和貂蟬乘赤兔馬“浮水而去”,引得眾將憤怒,這本是史書未有事。二是史書記呂布投降乃是侯成等人擒了陳宮、高順并率其眾歸降后,呂布無力再戰(zhàn),故降;而《平話》則言是侯成盜呂布赤兔馬,致使呂布無法逃脫而被擒。三是曹操斬陳宮之子,史書明確記載曹操只殺了陳宮,于其家則“養(yǎng)其母終其身,嫁其女”,而《平話》則改為斬殺陳宮及其子,且是陳宮主動要求斬殺其子的,雖顯悲壯,卻令人不解。
《平話》上卷通過八個情節(jié)勾畫出一幅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諸侯割據(jù)戰(zhàn)亂紛擾的歷史大畫卷。在這幅畫卷的細節(jié)處,《平話》或改編自史書,或博采于傳說,或說書人自創(chuàng),將具體而富有意味的三國故事充盈其中,較為完整地講述三國開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也極大地調(diào)動了受眾的興趣,并最終為受眾所接受,為“說三分”的流行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