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思穎
她不過是一個家人子,與這偌大的漢宮何曾有過一絲的血脈?她不過是一個弱女子,為何要將重擔壓在自己的肩上?
天際的孤雁盤旋著,那一點雁影,朝著胡戈方向,終是消失在天的盡頭。
丹唇微啟,美目流轉(zhuǎn),道聲珍重,從此天各一方。
臨窗而立,紅袖輕揚,遠遠便可見那孤雁,彷徨于蔚藍之上。她回屋鏡前,那鏡邊錯落的紋路,何曾沾染埃塵?鏡中人眉如遠黛,膚如凝脂,十指纖纖,青絲墨染。難道這樣如花的年齡、如玉的容顏就要湮沒在塞北的朔風和荒漠中么?
漢朝江山如畫,美人可否笑靨如花?
她拖著鑲金絲的后擺,一步一步,邁向那深沉的蔚藍之下。那一日,她披上華美紅妝,璀璨了一世芳華。手輕攏于袖中,青蔥似的指甲刺疼了柔嫩的肌膚,在大漢朝萬萬子民面前,她舉止優(yōu)雅,神情淡然。她抬眸凝望空中的雁,傾城的容顏在陽光下奪了所有人的眼,卻無人知曉那氤氳的淚眼流露出的悲涼。
她不過是一個家人子,與這偌大的漢宮何曾有過一絲的血脈?她不過是一個弱女子,為何要將重擔壓在自己的肩上?那本該是熱血男兒叱咤沙場、誓死保衛(wèi)的疆土;那本該是謀臣志士運籌帷幄、傾盡全力擔起的重任。瞧,那擔子多沉啊,壓得她的衣血似的殷紅。
每一雙眼,都投向她。士兵緊緊握住手中的長矛,百姓靜靜地牽著身邊的孩童,他們的眼中是感激,這個女子為他們做的太多太多。她用青春和美貌換來父子相守、夫妻團聚;她用幸福和自由換來國家太平、人民安康。
一曲琵琶,聽不懂,是離愁?猜不透,是蕭索?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縷縷思緒,化作落紅,隨清波就此逝去。
她終是踏上了精美絕倫的喜轎,然后與那和親的隊伍,伴著呼韓邪隱約的笑意,消失在城都的盡頭。那一刻,那略略掀起的簾角,簾后因緊握而泛白的手指,還有朦朧似霧的淚眼,已經(jīng)說明了太多。她不是不在乎啊,她不是不痛啊,她是怕,怕若有一絲猶豫,就會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翻涌。
她撫過懷中的琵琶,柔和的曲線好似母親親切的眉眼。
就彈過這最后一曲吧!聽,琵琶弦斷,斷了癡纏。
天際的孤雁,在盤旋著、盤旋著,它是不舍漢朝的江山嗎?那一點雁影,朝著胡戈方向,終是消失在天的盡頭。
縱使?jié)h朝江山如畫,美人怎再笑靨如花?
蒼涼大地上方只身翱翔的孤雁,明明已經(jīng)脫離了雁群,卻仍舊堅持著迎接前方未知的天空,它的去意大概只有云霞知曉罷。默然一聲輕嘆,她沒在了漫天黃沙之中?;蛟S,她的心是流著血的,但她怎么能夠看著大漢山水畫卷,為塞外這凜冽的寒風所肅殺!
世人看到她的選擇,她的隱忍,她的堅韌。不論結(jié)局如何,她還是人們眼中,那個高貴如蓮的王昭君。
陌上人如玉,孤雁世無雙。
點評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是誰寫出了她的孤獨,又是誰析出了她的執(zhí)著?當我們品味《琵琶聲斷雁無雙》時,我們看見了散文版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丹唇微啟,美目流轉(zhuǎn),道聲珍重,從此天各一方?!边@樣的開篇,讓我們看到作者較深的古文功底和不失現(xiàn)代的行文方式。而接下來一連串的問句,渲染了“一去紫臺”的悲壯,為下文“每一雙眼,都投向她”的送別場面張本。而最后一句對偶,既是超越時空的特寫,亦是悲壯情結(jié)的總攬——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鮮明,更顯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