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亨發(fā)
洛陽崔氏墓壁畫地仗層加固修復研究
劉亨發(fā)
(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甘肅 永靖 731600)
筆者曾于2010年參加“中日韓合作絲綢之路沿線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人員培訓第六期——壁畫修復班”,期間修復完成洛陽唐安國相王孺人崔氏墓M50—12號壁畫。本文以此壁畫為研究對象,詳細分析壁畫修復中地仗層的修復原則、加固材料篩選、加固方法、工藝步驟等,以期尋找壁畫地仗層加固修復的最佳工藝和方法。
墓葬壁畫;洛陽崔氏墓壁畫;壁畫修復;地仗層加固
墓葬壁畫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實物遺存,它在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古代喪葬習俗、宗教信仰、社會發(fā)展、生產生活、科學技術、繪畫藝術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2010年,筆者在“中日韓合作絲路沿線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人員培養(yǎng)——壁畫班”學習期間,完成了洛陽唐安國相王孺人崔氏墓M50—12號壁畫修復工作。本文對此壁畫地仗層處理修復原則、加固材料的篩選、修復加固方法及處理工藝進行研究。
2005年3~8月,在洛陽市洛南新區(qū)翠云路建設的前期文物鉆探中發(fā)現(xiàn)兩座大型唐墓,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對這兩座大型唐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兩墓呈東西排列,相距150米,主人均為唐安國相王李旦孺人,東為唐氏墓,西為崔氏墓,兩墓墓主人身份相同,型制基本一致,均為磚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天井、墓室四部分組成。
在兩座墓的墓道、甬道兩側和墓室中均繪有壁畫,但損毀嚴重,墓室和甬道中壁畫已不見蹤影,僅剩一些地下殘塊。兩墓墓道、過洞、天井兩側所繪壁畫保存較好且內容相似,從墓道開始,依次繪有青龍、白虎、人物、馬、駱駝等,構成出行圖。
崔氏墓壁畫內容豐富,繪畫技巧高超。線條多以粗線為主,流暢灑脫,粗壯有力,表現(xiàn)力、韻律感強,造型嚴謹,結構比例準確,壁畫畫幅巨大。
崔氏墓壁畫是洛陽近幾年發(fā)掘的唐墓壁畫中最為龐大、保存最好的壁畫之一,它向我們展示唐代繪畫藝術成就同時,直觀、形象地展示了唐代社會,特別是唐代上層社會的生活場景,為我們了解唐代政治、歷史、繪畫、服飾、葬俗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崔氏墓壁畫由支撐體、地仗層和顏料層組成。支撐體是墓道土壁,在修整好的墓道土壁上,抹一層2~5毫米厚的麥秸稈泥層并取平壓實,形成粗泥層,然后再抹一層3~8毫米厚的白灰地仗層,最后在白灰地仗層上施彩作畫。由以上制作工藝可將地仗層結構體系分為白灰層和麥稈泥層兩部分(圖1)。
圖1 原壁畫結構
由于崔氏墓位于洛南,地勢低,地下水位較高;加上多年來一直被用作農田,地下常年濕潤,千余年的浸蝕、破壞,使壁畫地仗層布滿疊壓、裂縫。除此之外,墓道內填土的運動擠壓作用使壁畫形成疊壓和錯位,也是形成這一病害的主要因素;地下高濕、多鹽的環(huán)境,使泥灰地仗層質地疏松,穩(wěn)固性差,容易脫落;多年來地下水的侵蝕和發(fā)掘后壁畫表面壓力的改變、環(huán)境(溫度、濕度)的變化,又使壁畫出現(xiàn)了空鼓、局部脫落或大面積坍塌等嚴重現(xiàn)象。
2005年,壁畫M50—12號由洛陽古墓博物館揭取后未曾修復。壁畫正面被紗布覆蓋,左高149厘米,右高136.5厘米,上寬116.8厘米,下寬119.8厘米。壁畫上半部分草泥層基本不存,只剩白灰層,厚約0.3~0.5厘米,最薄處僅0.2厘米;壁畫下半部有草泥層,厚約0.7~1厘米,約占總面積的1/3。壁畫多處缺失,中部從左到右有寬約2~3厘米的脫落疊壓斷裂帶貫通整個壁畫。地仗層有多處不規(guī)則裂縫,草泥層和白灰層之間的白灰酥粉失去了原有強度(圖2)。
圖2 M50-12號壁畫地仗層保存狀況
(一)修復加固原則
壁畫是不可再生的珍貴遺產,對地仗加固材料及修復工藝的選擇非常重要,材料應具有兼容性,與原壁畫材料接近,不會對壁畫造成傷害;修復工藝應以簡單為主,且修復后具有可再處理性;材料的穩(wěn)定性要良好,抗環(huán)境影響力強,具有透氣性,有一定強度,盡可能和原壁畫一致;材料應耐老化性強,且安全可靠。
1.兼容性
壁畫地仗所添加的新材料應與原材料相似或匹配。在選擇加固材料時,需要考慮原有材料和添加材料的空隙率、力學強度、抗風化能力等特征,不能由于加固材料與原材料在某些性能上的不兼容而改變或破壞壁畫。盡量避免材料之間發(fā)生化學或物理變化,給壁畫造成新的破壞。另外,加固材料要具有相當?shù)亩栊?,在所處環(huán)境中能保持長久穩(wěn)定。加固材料的兼容性對每一幅壁畫的保護修復至關重要,適宜的材料能使壁畫更長久地保存下去。
2.可再處理性
可再處理性指加固材料可去除,且不影響原地仗材料。人類對科學的認識永無止境,一次修復并不是最終修復。我們對壁畫進行的保護修復,是基于現(xiàn)有的認識和科學技術,并不一定是最先進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將會有更好的材料與修復技術運用到文物保護修復領域。對壁畫地仗加固修復時,必須考慮加固材料在未來修復時是否易于去除,修復過程是否可再處理。在壁畫原地仗不受損傷的情況下易于去除修復添加的新材料,并且不影響再次修復,才算達到預期效果。
(二)材料篩選
1.壁畫背部找平材料的篩選
壁畫原地仗草泥層剔除后,表面凸凹不平。經x-射線衍射(XRD)和掃描電鏡及能譜分析,地仗層是碳酸鈣、硫酸鈣、石英、硅鋁酸鹽等組成(圖3)??筛鶕治鼋Y果,確定地仗層找平層的材料??紤]到與原壁畫的兼容性原則,我們選用了石灰膏。由于純灰膏在強度、收縮性方面存在不足,并且硬化后的物理性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因此,灰膏基體材料在使用前通常添加一定的附加材料以改善其使用性能。我們在其中加入了沙子和新的膠結材料Primal B60A,對這幾種材料用不同比例進行試驗,選取最合適的找平加固材料:
圖3 M50-12號壁畫地仗X衍射圖樣
待完全干燥后,根據原地仗的保存狀況,對新加固地仗材料進行篩選,使其與原地仗具有兼容性、可逆性、可操作性,強度稍大于原地仗層。通過對以上試驗進行對比分析,最后選擇了沙子、灰膏、100%Primal B60 A=2(適量、1:100%Primal B60 A(適量)為找平材料。
2.隔離層材料篩選
壁畫與新支撐體粘接時,在支撐體與壁畫之間需做一層隔離層。隔離層起到兩方面作用:一是在壁畫與支撐體之間粘接作用;二是遵循修復材料的可逆性原則,使再次修復或更換支撐體時不傷害壁畫的原地仗層。此外,還要考慮到隔離層材料的干燥時間,在粘接支撐體時便于操作。
綜合以上考慮,我們通過不同材料及比例進行多次試驗,選取最合適的材料配比。
待干燥后,根據要求,我們對以上八種試塊對比分析,100%AC33:沙子=1:2的試塊在粘結強度、干燥時間、流動性等方面符合要求,所以,選此配方為隔離材料(圖4)。
圖4 隔離層試驗塊
3.生石灰的預處理
生石灰的預處理就是把生石灰轉變成熟石灰,其工藝是將從石灰窯買來的生石灰放進耐溫槽池中,再用水沖,過篩除去未燒熟的石灰塊和雜礦,直接流入淋灰池中,沉淀放置。這個過程叫“淋石灰”,作用是讓未完成轉化的生石灰盡可能完全轉化成熟石灰,越徹底越好。通過這種做法得到的灰膏細膩純凈?;腋嗟氖湛s性隨著灰膏陳伏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吸水性則隨陳伏時間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壁畫地仗層加固所用的石灰膏最少放置六個月以上效果更好。
(三)地仗層的修復加固
作為藝術品的歷史性與審美性兩個方面同時呈現(xiàn),實施保存或去除首先要在尊重歷史性的基礎上來實現(xiàn)。
1.草泥層的清除
由于壁畫背面朝上,我們先從背面地仗層入手。經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草泥層下面白灰酥粉,失去了原有的性能,如不去除,會影響加固效果。因此,我們決定去除草泥層,清除酥粉的白灰。首先,對大面積殘留的草泥層先用噴壺噴涂2A溶液(去離子水:無水乙醇=1:1),使其充分滲入;待噴涂的溶液被草泥層吸收軟化后,用手術刀慢慢剔除(圖5);然后,用毛刷、吸耳球、竹簽等工具將酥粉的白灰及泥土清理干凈,但不能剔除太多,最少保留0.3厘米,否則會傷害壁畫的顏料層。對面積大、質地硬、厚度不超過0.8厘米,并且能與新做地仗層緊密結合的碎塊,可予以保留;對面積小、獨立的小塊,在剔除時要一只手按穩(wěn),以避免小塊移動或錯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另一只手則慢慢操作,達到預期效果。
2.地仗層整體滲透加固
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壁畫變得酥軟、粉化、脆弱,只有進行加固,才會增強強度,進行后期處理。
其一,石灰水加固。石灰水(氫氧化鈣溶液)加固壁畫地仗時,由于滲入地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形成一層鈣質層,從而起到加固作用。
其二,8%Primal B60 A加固地仗。為增加壁畫地仗層整體強度,我們用8%Primal B60 A溶液滲透加固兩次,使壁畫整體強度有所提高。
圖5 草泥層去除
3.地仗層的找平加固
原壁畫背面草泥層去除后凹凸不平,最厚處0.7厘米,最薄處僅0.2厘米,因此,要做找平加固來增加地仗層厚度及強度。找平加固是新舊地仗間的連接,也是壁畫保存時間長短的關鍵。根據前面試驗結果,我們在M50-12號壁畫中選用材料是沙子 +灰膏 +B60=2:1:100%Primal B60 A(適量)。
具體工藝如下:先用毛刷蘸10%Primal B60 A涂刷在原地仗上,再用灰鏟將調配好的砂漿進行填補。最好分兩次填補,首先用修復刀填補凹陷部位和最薄處,盡量與原地仗壓實貼緊。這一次填補完成后,會出現(xiàn)一個初步的平面。然后,再用砂漿進行二次填補,用泥刀將其抹平整。完成找平后的壁畫整體厚度約為1厘米(圖6、圖7)。待沙漿還未完全凝固時,用木漿海綿蘸水打磨,將未平整的部位整體打磨平,并使表面略微粗糙,為粘貼紗布做準備。整個壁畫打磨平整后,放置陰涼通風處干燥。但不宜干燥太快,這樣容易使新加固的地仗出現(xiàn)裂縫。為防止干燥太快,我們先在上面鋪兩層宣紙,然后在宣紙上蓋一層塑料薄膜,控制干燥時間,一般需要3~5天。
4.地仗層的整體補強加固——粘貼紗布層
為了防止壁畫受到意外損傷,要對壁畫進行整體補強加固。在找平層面上粘貼一層優(yōu)質紗布,為了防止紗布受潮收縮,使用前用水浸泡。為降低收縮率,重復浸泡、晾干3~4次。粘帖紗布材料配比為100%Primal B60 A:白灰膏=1:1。
粘貼紗布的操作方法是先用6×20厘米的紗布條粘貼壁畫四周邊緣處,增加邊緣的強度,再用20×15厘米的長方形紗布塊從四周邊緣向中央延伸粘貼。粘貼時,紗布之間相互疊壓2~3厘米。操作時,用毛刷蘸粘接材料涂刷在新加固的地仗層相應大小區(qū)域范圍,然后將紗布鋪在粘貼部位,再用毛刷蘸粘接材料涂刷在紗布上。刷子應有規(guī)律地往下壓貼,不應前后左右刷貼,刷貼會使紗布線條伸直拉長。盡管紗布粘貼前做過縮水處理,但是還會出現(xiàn)微小的收縮,為了防止意外發(fā)生,操作時一定要注意手法。全部粘貼完畢后,用木棍等工具搭建塑料棚,慢慢陰干。(圖8)
圖6 加固地仗層
圖7 地仗層加固后
圖8 粘貼紗布
5.粘貼支撐體
支撐體是為了使壁畫強度達到展出和搬運要求,為庫房保管提供方便。制作支撐體時必須考慮它的科學性、耐久性、可逆性和可行性。我們選用了機械性能好、重量輕、不易變形、抗折壓、耐腐蝕、制作方便、外形美觀的鋁質蜂窩板。
我們用隔離層材料粘接支撐體,因為支撐體不是文物,隨著人類科技不斷發(fā)展,壁畫的支撐體材料會不斷涌出,可以隨的進行更新和更換。因此,我們在地仗層和支撐體之間做了一層過渡層。過渡層的主要作用:第一,在地仗層和支撐體之間從機械性能(如強度、硬度)和力學傳遞方面起到緩釋過渡作用;第二,在更換支撐體時提供可破壞的空間和途徑;第三,對地仗層起到加強和保護作用。
支撐體的粘貼工藝:用切割機切割比壁畫略大的鋁制蜂窩板;為了粘結牢固,用打磨機將鋁制蜂窩板任何一面打磨粗糙,使粘接強度提高5~6倍;接著定位:先用透明塑料平鋪在壁畫背面,用油性筆劃出壁畫邊緣線,然后將塑料鋪在打磨過的鋁制蜂窩板面上,對好位置,畫出蜂窩板的四角邊緣線,再將透明塑料放在壁畫下面,對好壁畫邊緣線;用刷子將100%AC33均勻涂刷在壁畫新地仗層和打磨過的蜂窩板上;將配制好的隔離層材料勻抹在壁畫地仗上,一般厚度約4~6毫米;然后將蜂窩板放在壁畫背面抹好的砂漿上面;壁畫與支撐體固定好后翻轉,放在工作臺上,這時需多人配合,事先定好翻向;用沙袋壓貼壁畫,使壁畫與蜂窩板充分粘貼,應先從壁畫中央部位朝邊緣擺放,這樣可以使壁畫壓平,而且壁畫里面不留空氣,然后待壁畫干燥后處理壁畫正面。
通過對洛陽崔氏墓M50—12號壁畫地仗層的修復,深刻體會到地仗層保護修復是壁畫修復過程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因為壁畫地仗層是支撐表面繪畫準備的結構層,下連支撐體,上支撐顏料層,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地仗層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壁畫能否長期保存,許多壁畫的損壞都是由于地仗層損壞引起的。
地仗層保護修復過程中添加新材料一定要與原材料相匹配,不能由于新加固材料與原材料不相容而破壞壁畫。填充材料因具有一定的惰性,對壁畫起到穩(wěn)定作用。加固新材料還要具有可再處理性,為以后再次修復留有余地。在填充材料選擇上,盡量選擇重量輕、穩(wěn)定性好、無毒副作用的材料。
K879.41
A
1005-3115(2015)02-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