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平
高平/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助教,碩士(廣東東莞523133)。
視譯(Sight Interpreting)是把源語的書面輸入轉(zhuǎn)換成目的語的口頭輸出,是口頭輸出幾乎與閱讀文本同時發(fā)生的口譯形式。視譯集閱讀理解、意義提取、記憶、協(xié)調(diào)和口頭表達于一身。視譯分為視閱口譯和視聽口譯(也稱有稿同傳)。前者指一邊閱讀源語信息,一邊口譯;后者指譯員拿著講話人的發(fā)言稿或者其他相關(guān)文字,在聽發(fā)言、看文稿的同時進行同聲傳譯。因此,視譯一般被視為同傳的技巧之一。本文所討論的“視譯”為英漢視閱口譯。
目前,我國各高校英語專業(yè)本科口譯課程設(shè)置中,大多數(shù)只開設(shè)交替?zhèn)髯g課程,視譯訓練普遍不受重視。其實,視譯訓練有助于交傳訓練,對學生在交傳中的意義攝取和流暢度有積極影響(劉進,2011)。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聽力實際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不高,如果口譯課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聽譯練習,即使是優(yōu)秀的學生也會有挫敗感,對他們繼續(xù)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本科口譯教學應當重視視譯訓練。通過視譯訓練,學生可以擴大詞匯量、積累專業(yè)詞匯、拓展知識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視譯訓練,學習如何“脫離語言外殼”,即擺脫源語信息文字結(jié)構(gòu)的束縛,從而具備快速的閱讀能力,高效的大腦分析能力和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視譯訓練的方法如下.
視譯比同傳和交傳面臨著更大的干擾風險,原因在于源語詞句的直接呈現(xiàn)極易使譯員受其縛,不利于脫離語言外殼傳譯白紙黑字所傳達的意義(Martin,1993:404;Agrifolio,2004:46;Gile,1995;張吉良,2004:83)。盡管快速理解和分析在翻譯中大同小異,但要想視譯不受源語干擾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Martin,1993)。因此,在視譯訓練的過程中,應當幫助學生盡快脫離語言外殼,學習如何把注意力放在意義的理解上,而不是語言詞句的理解上。這里所說的“意義”,不僅僅指原文的含義,還指對意群的理解。因此,首先要學會斷句,即把長長的英文句子斷成幾個意群。一般可以從介詞以及連接詞處斷開。但學生在開始接觸視譯時,還難以擺脫筆譯和交傳的影響,總是想看完整話后才開始翻譯,不能果斷斷句。因此,在訓練之初,常常出現(xiàn)譯群順序顛三倒四、譯文產(chǎn)出斷斷續(xù)續(xù)、長時間停頓等現(xiàn)象。教學實踐證明,大量的練習有助于斷句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除了在課堂中帶學生一起練習斷句外,還可以安排課后練習,鼓勵學生在斷句練習中尋找規(guī)律和方法,進而形成習慣。
斷句真正的目的,在于如何將斷開的句子通過其他銜接手段再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鏈。學生在斷開句子后,通常無法靈活處理整個譯文,導致譯文不完整、零散、缺乏邏輯,甚至不知所云。要做到(斷句)斷得好接得好,把斷開的信息自然地、天衣無縫地連接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斷句技巧所在。(張維為,1999)
例 1:I came to China//on the nation’s 60thanniversary.
譯文:我來到中國,中國成立六十周年。
譯文前后兩個意群之間缺乏有效連詞,使譯文缺乏邏輯,令聽眾難以理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采用銜接的技巧。我們知道英語為靜態(tài)的語言,較少使用動詞,通常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動作意義;而漢語則為動態(tài)的語言,往往采用兼動式和連動式的方法。因此,句子按照意群斷開后,可以采用添加動詞作為連詞的方法,把相鄰兩個意群銜接起來。例1的譯文可以修改為:我來到中國,恰逢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扒》辍币辉~的添加,很好地把兩個意群連接起來,使譯文言簡意賅,清晰明了。
例2:It is a global issue//of common concer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day.
譯文: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國際社會共同關(guān)注。
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樣,譯文的兩個意群看上去無法聯(lián)系起來。但是,如果在前后兩個意群間添加動詞“引起”充當連詞,譯文就可以符合中文表達習慣,讓人易于理解了。例2修改后的譯文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共同關(guān)注。
即使掌握了斷句和銜接的技巧,但要真正做到順句驅(qū)動,靈活地“脫離語言的外殼”,還需要掌握其他相關(guān)的視譯技巧。例如詞性轉(zhuǎn)換。
例3:First of all,on behalf of the member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the devoted men and women who have put their heart and soul into this new research and contributed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esent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譯文:首先,我代表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表達我的謝意。感謝那些全心全意投入這項研究中的人,感謝他們?yōu)檫@份全球變暖的報告的完成做出了貢獻。
上述譯文過于歐化,譯者缺乏詞性轉(zhuǎn)換翻譯技巧。正如前文所述,英文為靜態(tài)的語言,而中文為動態(tài)的語言。我們可以把英文原文中的名詞等靜態(tài)表達轉(zhuǎn)換成中文中的動詞。修改后的譯文為:首先,我代表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感謝那些全心全意投入這項研究中的人,感謝他們完成了這份關(guān)于全球變暖的報告。這樣的譯文簡潔、地道,同時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讓聽眾可以第一時間理解譯文,而不是聽完后如墜云霧。
視譯中常用的第二個技巧是反說。
例4:Over 600 experts and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have reviewed and revised the report//before it is released.
譯文:600多名專家和政府代表審核并修改過本報告,在它公布之前。
例4原文中的“before it is released”,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順驅(qū),譯文就是“在它公布之前”。這樣的譯文會給聽眾留有意思不完整的錯覺。因此,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反說,也就是時間上的前后變通,把before處理成after。譯文修改為:600多名專家和政府代表審核并修改了本報告,才發(fā)布報告。修改后的譯文完整通順,而且更符合中文習慣。由于中英文表達有著很大的差異,采用反說方法進行變通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需要我們在實際翻譯中靈活處理。
例5:They say//that one-million lives could be saved each year//if people washed their hands with soap often.
譯文:他們表示,每年100條性命能夠被挽救,如果人們常用肥皂洗手。
英文多見被動句式;而中文則具有人稱傾向,往往采用主動句式。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英漢差異入手,把原文的被動語態(tài)處理成中文的主動語態(tài)。例5修改后的譯文:他們表示,每年能夠挽救100條性命,只要人們常用肥皂洗手。
學生剛開始接觸視譯訓練時,普遍存在多個困難,如雙語轉(zhuǎn)換速度太慢,生詞、長難句處理不夠嫻熟等。其實要準確、通順、流暢地做好視譯,只要通過大量練習,在練習中掌握各種翻譯技巧,上述困難是可以克服的。課堂練習需要注重訓練的即時性,即要求學生快速理解原文,并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視譯任務(wù),從而提高他們的雙語轉(zhuǎn)換速度。外國語學院的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通常只上一個學期的視譯課,每星期2個學時。鑒于授課時間較短,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的形式,敦促學生練習,并建議學生要么組成對子練習,要么獨自練習,一邊視譯,一邊錄音。學生在練習中能夠逐漸擺脫源語的干擾,從而順利地進行視譯。
視譯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傳水平。英語本科口譯教學應當重視視譯訓練,指導學生學習斷句,銜接和掌握相關(guān)順句驅(qū)動的技巧。通過大量的練習,學生能夠掌握視譯技巧,從而“脫離語言的外殼”,最終準確、流暢地進行口譯。
[1]劉進.以視譯促交傳——一項基于實證的相關(guān)性研究報告[J].中國翻譯,2011(3).
[2]劉和平.口譯理論與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3]張維為.英漢同聲傳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