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琴
(江蘇省張家港新加坡外國語學校)
教育家蔡元培思想的兩大支柱就是科學教育和美感教育,他終其一生積極倡導,甚至在彌留之際留下八字遺言:美育救國、科學救國。
早在1998 年7 月,學術雜志IEEE Spectrum 的封面上就印著一句話:“藝術與科學——當藝術家與工程師一起工作,結果出人意外”,其中的專題報道指出藝術與科技整合時代已經來臨,互動成為科技與藝術的原動力,這也成為全球共同重視的課題。
由此可見,通過統(tǒng)整藝術與科技的藝術教育是時代的需要。
當聽到Apple 的時候,相信多數人想到的不是香甜可口的水果,而是時尚的電子產品,“蘋果”系列產品受到許多人的推崇,關鍵還是它的設計。喬布斯在iPad 2 發(fā)表會上說:“蘋果的產品是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以及人文的陶冶,才能感動人心。”美好的外觀接近人與產品的距離,其強大的功能凸顯強大的科技含量,由此“蘋果”打上了文化的符號:西方、品味、國際化、個性?!疤O果”的成功可謂是藝術與科學融合的現實案例。
科學與藝術的相互交融就是藝術的科學化和科學的藝術化。
近期熱映的《大圣歸來》作為全球首部西游題材3D 動畫電影,在戛納創(chuàng)下中國動畫電影海外最高銷售紀錄。這部既熟悉又充滿東方風格的魔幻電影,形象非常生動,場景奇妙,動畫制作技術十分成熟,集數字藝術的編、導、攝、錄、美之大全,藝術的科學化給人們全新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
上海世博會中的中國館造型采用東方之冠的文化精髓,建造卻是運用了生態(tài)節(jié)能科技體系,英國館的外部生長有六萬余根傳導光線觸須的“種子圣殿”,日本館太陽能發(fā)電超輕膜結構的“巨型蠶蛹”,各類展館成為人類科學與藝術的精彩對話。生活中既美觀又智能的家居、工作空間更是比比皆是。
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畫家,也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的天文學家、發(fā)明家、建筑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還擅長刻雕、音樂、發(fā)明、建筑,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鉆研科學、工程領域就像他的藝術作品般令人難忘與突出。手稿中約13,000 頁的筆記與繪畫全是混合藝術與科學所組成的紀錄。
愛因斯坦擅長并經常演奏小提琴,他在科學研究中運用了形象思維,發(fā)揮了藝術家的想象力,具有驚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
李政道先生非常主張科學與藝術的交融,他邀請了很多畫家,通過畫筆把一些物理學的精深、抽象的理論表現出來。他認為:“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與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連的。對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對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隨后的感受升華與情感又是分不開的”。由于這種相聯(lián)性,有時候科學家可以同時成為藝術家,因為科學與藝術有共同的東西:情感和智慧。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本身是一種形象思維。形象思維能力的大小取決于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素質的高低,藝術的想象力與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相輔相成。就美術學科而言,創(chuàng)造力通常更包括豐富的想象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多向的遷移能力、新穎的獨創(chuàng)能力、流暢的表達能力等。實際上,每個人天生都有創(chuàng)造能力,為師者就是要設法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潛能。
校本課程《學校精神形象設計》圍繞學校育人目標:Creativity(創(chuàng)意)、Communication(溝通)、Compassion(慈悲)、Collaboration(合作)、Convergence(融合)、Respect(自重、尊重)、Responsibility(自告奮勇、勇于擔責)、Resilience(堅韌不拔),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把這些單詞結合其含義,創(chuàng)造受人喜愛并且記憶深刻的卡通形象,每個單詞為一個形象,進行會意設計,學生作品精彩迭出,如“合作”設計2 個小水滴手拉手,寓意千萬個水滴匯聚成大海,“融合”設計一半地球和一半人腦組合成一個球體,設計生動有趣,想象豐富,最后付印成時尚新穎的手機屏幕清潔貼,作為學校文化禮品,真正實現“學生創(chuàng)造”的夢想。(右圖)這是發(fā)光發(fā)熱的燈泡,又是彩色的頭腦,加上天使翅膀,集天地大成,創(chuàng)意無極限。(G8 徐暠彤)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是藝術構思和創(chuàng)新的特征,其實也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特征。卡耐基梅隆大學(2005)認為“創(chuàng)意時代”已經到來。因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術也不是信息,而是創(chuàng)意。
回望十七歲的喬布斯遇到白宮前顧問鮑爾并告知,假如真正了解藝術,就要到世界各地闖闖。鮑爾由衷感慨,喬布斯雖是輟學生,但重視各種文化的學習,并將音樂、書法、設計及建筑融入學蘋果的研發(fā)上。而對現在那些硅谷人來說,他們太把重心放在“科技”上,每天坐在電腦前超過20 小時,莎士比亞、貝多芬和莫奈都離他們太遠,反而缺少創(chuàng)造力。
在越來越需要跨學科思考的今天,單一的知識結構只是一面孤立的墻,撐不起一座經得起風雨的樓,并不是只有坐在辦公桌前才叫工作。事實上,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無不有著豐富的生命體驗、藝術感悟,然后把生活的點滴匯聚到靈感的蓄水池。
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說:“科學和藝術就是自然這塊獎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來表達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則以思想表達”??茖W與藝術是人類文化的兩翼,相互融合實現共同的夢想。未來世界的豐富多彩將由懂得科學和藝術、融匯中西文化的人來創(chuàng)造。
[1]錢初熹.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與當代學校美術教育的研究[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11.
[2]沈致隆.科學與藝術的交融:兼談“錢學森之問”[J].人民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