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利
(湖北省天門中學)
新課程倡導一種全新的理念,是對傳統(tǒng)教育理論的巨大超越。新課程提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真正全面發(fā)展的人。在課程設置上出現(xiàn)了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意在打好基礎的同時,能對所學知識有所拓展延伸,促進開拓和創(chuàng)新。那么,現(xiàn)在的選修課教學現(xiàn)狀是怎樣的呢?
目前,在學校教學行為中出現(xiàn)凡考則教、不考不教、為考而教的局面決定了選修課不“選修”,選修課開設全由高考說了算,而不是由課標、課程計劃來決定。
由于當前教學資源不夠、師資水平難以配套、教學管理跟不上等客觀因素的存在,不少學校為了應付開設選修課,沒有條件也硬著頭皮上,結果打亂了學校原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秩序,也影響了課程管理,選修課在盲從中走了過場,流于形式。
新課程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對其精神的透徹理解還需時日,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加上高考主宰著教學方向,教師還是著眼于實際,每篇都當必修一樣講,備課量大大增加。由于內容多,教學時間有限,只好對教材簡單化處理,不深入,不拓展,沒時間鞏固,教師的教學完全失去了創(chuàng)造性。學生還是處于應試的學習狀態(tài),并且負擔加重,完全失去了興趣。這對師生來說,確實是很痛苦的事情。
怎么改變這種現(xiàn)狀,讓廣大師生從苦海中解脫出來,并且真正受益,實現(xiàn)課改的目標?
尋求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并結合教學實際。據此,筆者提出以下幾種具有操作性的課型(方式)和同行切磋:
可以像講經一樣精講,學生通學,就像以前的灌輸式教法,學生洗耳恭聽,不過,這樣做的時候,要精選課文,也要精心備課,能給學生不同以往的感受;可以帶領學生搖頭晃腦地吟誦美文,感受韻律之美;可以讓學生自己先學,有疑就問,老師解答;可以老師提出問題,學生交流討論回答;也可以帶學生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出游,縱情山水間,談古論今,指點江山,縱論國策。但這對老師和學生的素質要求很高,并且學生的數(shù)量不能太多,適宜小班教學。
(1)教師來個“專題導學”,先由教師安排自讀提綱,再讓學生帶著提綱學習,最后交流明確問題答案。
(2)可以讓學生完全自選自學,只在課后進行“自學檢查”,老師要注重講評。
(3)可以由教師提供選修模塊書單及書目,然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愛好,自由選擇相關的圖書或選修課本來學。
(4)可以寫讀書報告:在學生寫作讀后感的基礎上,以讀書報告會的形式交流閱讀心得,評價閱讀效果。如學期初定題—布置任務—教師指導—心得寫作—教師瀏覽選擇—策劃報告會議程—師生評價—獲獎或者推薦報刊。
(5)可以評點交流:學習中國傳統(tǒng)閱讀方法,用圈點批注的形式,標示閱讀過程中的理解、質疑、闡發(fā)、聯(lián)想和評價??梢圆捎米鳂I(yè)張貼、投影呈現(xiàn)、上臺講述等方式進行。如評點示范(教師示例和古人典例)—點評點的確定和語言的選擇—點評內容和方法的選擇(理解、質疑、闡發(fā)、聯(lián)想、鑒賞和評價)—試評—交流(作業(yè)張貼、投影呈現(xiàn)、上臺講述)。
(6)可以設置課題:以專題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論文的體裁,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成果以文章形式進行交流展示。具體操作:講述小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事先布置任務—盡可能搜集資料—課外寫作—成果交流。
(7)可以組織活動:圍繞一定主題,策劃“短平快”的實踐活動。如“小說戲劇”系列的影視觀摩會,課本劇試演,經典詩句朗誦競賽等。
(1)主題講座:根據單元主題(話題),以幾篇課文為材料,以教師講座為主要形式,指導閱讀欣賞的方法,介紹主題相關知識,從不同角度欣賞作品藝術。很多欣賞類的教材,均可采用這樣的課型嘗試。
(2)美文精講:選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我們可以從幾大模塊中選教幾篇,可以選教文章中的幾個精彩段落,甚至可以選教幾個精彩句子。其余作簡要提示,由學生自己完成。
老師也可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相關模塊,不同的模塊由不同的老師教授。這樣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文老師的個性特長,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同時,也給高中語文課注入新鮮活潑、多樣化的氣息,讓學生擺脫一個教師教學的枯燥局面,讓學生領略不同老師的不同風格,學得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