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利國實驗小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古代先賢早已把學習時要思考的道理講得很深刻。但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卻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可怕的現(xiàn)象,有些學生聽完老師的問題去讀書,讀完之后就坐在那兒或東張西望、或目光呆滯,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他們根本就沒有去思考!讀書和思考應該是“比翼雙飛”的,但是很多孩子卻認為讀書和思考沒有關系,讀完了就完了,別的還有什么呢?思對讀的促進作用,古今中外教育論著都有精辟的論述,我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必須讓學生學會在閱讀的同時思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p>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好文章,許多語言文字有豐富的內(nèi)涵。這其中的內(nèi)涵必須讓學生通過分析、歸納、對比、聯(lián)想等才能悟得透。比如《三顧茅廬》一文,要讓學生體會劉備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品質(zhì),就該讓學生比較第三次請諸葛亮前張飛的態(tài)度——“張飛嚷道:‘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和劉備的態(tài)度——“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來體會。在到諸葛亮住處時,還要抓住劉備“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等詞來體會他重才、惜才的好品質(zhì),教學時讓學生找出這些詞進行玩味體悟,還可設想一下如果是剛才那個無禮的張飛單獨來了,會有哪些和劉備不同的動作?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學生來了興致,神氣活現(xiàn)地說起來、演起來。在這種積極的思考和比較中,學生深刻地悟出了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文章的內(nèi)涵是需要這樣反復思考、反復玩味,加上想象和個性創(chuàng)造才能最終悟得透的。
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是讀得好?!芭囊郧椤?,文章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語文教學具有情感性的基礎。但是,讀者對作者思想感情的認識,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其說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了讀者的頭腦,倒不如說讀物激活了讀者的思想感情,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讀物,讓讀物激活學生豐富的感情,讓情感震撼學生。
《黃鶴樓送別》一文充滿了濃厚的惜別之情,李白和孟浩然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飽含著別情無限、情深義重。怎樣才能讀好呢?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那惆悵凄美的意境呢?文中有這樣一段“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痹谥笇Ю首x時,我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友人已經(jīng)漸行漸遠,李白卻依然佇立江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感情的閘門打開了。有的說:“孟夫子,再見了!”有的說:“孟夫子,多保重呀!”有的說:“孟夫子,一路順風!”有的說:“孟夫子,分離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呀!你要照顧好自己!”有的說:“孟夫子,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呢?你一定要經(jīng)常給我寫信呀!”有的說:“孟夫子,我會想念你的,我們的友誼一定會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通過這一系列聯(lián)想,學生被文章深深地打動了,被二人深厚的友誼感動了,他們對文章的思想感情不是被動地感染,而是主動地理解,甚至是一種共鳴。再去讀書,便很快進入意境,“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甭犞鴮W生動情地朗讀這首詩,我仿佛感到那是在安慰李白,是在祝福孟浩然,又仿佛是在贊嘆那地久天長的友情……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記住一篇課文很困難,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對于沒有充分思考過的東西進行死背,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長久保持記憶的。
在開始識記之前,要讓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維訓練。如果一個學生只能看見事物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沒有深入事物和現(xiàn)象的深處和本質(zhì),沒有作出任何“發(fā)現(xiàn)”,沒有體驗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之間出乎意料的相互聯(lián)系的那種驚奇的情感,那么這種學生進行識記是十分困難的。
在指導學生背誦《說勤奮》第二節(jié)時,我引導學生分析這一節(jié)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經(jīng)過思考和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一節(jié)先介紹司馬光是誰;然后寫他小時候是怎樣勤奮讀書;接著寫他長大后怎樣更加勤奮;最后寫他勤奮取得的成就。有了這樣一條線索,學生背誦起來很輕松,不用老師要求,就主動嘗試背了起來,司馬光勤奮學習的故事也長久地留在學生的記憶長河中。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笔熳x精思,受益無窮也。
綜上所述,語文老師必須讓學生學會在閱讀的同時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習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創(chuàng)造?!敝挥羞呑x邊思,讀才更有深度、更有意義;只有邊讀邊思,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才會更有效果;只有邊讀邊思,學生的學習才不是機械復制,而是主動的、充滿個性的創(chuàng)造。讀而常思之,不亦樂乎?
郭佳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觀狀與改進策略[J].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