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麗碧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實驗學校)
“自主”這個名字已經(jīng)響遍了語文界的大江南北,回顧課改初期,“自主”學習方式就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學,自學,再自學,教師不做任何指導,學生的學習隨心所欲,于是“自主”變成了“水中月、鏡中花”。加入學校的省級課題——“學為基礎(chǔ),教為導向”的自主語文課題后,一次次的理論學習、觀課、議課,并最終落實到自己的語文課堂,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自主”應該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思考,再學習,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
“自讀、自疑、自悟、自述”是我們課題研究最終具備的四種能力?!白宰x”實踐已經(jīng)有雛形了,本學期我們繼續(xù)向“自疑”進軍。“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課堂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生成問題,還要讓問題成為學生感知思維的對象。那么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疑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題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視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先學時,首先接觸到的是文章的題目,因此,引導學生對課題自疑能夠統(tǒng)領(lǐng)全文,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實驗剛開始,學生無從下手,就需要老師及時教給方法:誰?怎么樣?為什么?一旦學生會自疑了,老師就及時小結(jié),告訴學生,這就是就課題自疑,并大肆表揚,漸漸地,學生就會模仿著自疑了。
如,我在教學《回聲》一課時,問學生:“讀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問的嗎?”學生很快就能根據(jù)題目提出這些問題:什么是回聲?回聲在哪兒?為什么會有回聲?我再順學而導,根據(jù)他們提出的問題展開整堂課的教學。
又比如,梁冰凌老師上《貓》一課時,課伊始,梁老師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今天我們上《貓》這篇課文,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老師調(diào)動起來了,紛紛提出:“這是一只怎樣的貓?”“誰家的貓?”“貓的生活習慣是怎樣的?”“貓的性格是怎樣的?”……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梁老師把簡單的問題當場解決,在解決“誰家的貓?”這個問題時,老師隨即出示作家老舍,并進行簡單的介紹,拉近了作家及作品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教師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就要引導學生在文章看似平常、實有深意的文字中質(zhì)疑,也就是找尋文章的關(guān)鍵詞句。何謂關(guān)鍵詞?即關(guān)鍵的詞語。如記敘文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的詞語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詞,這些詞語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點、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的;說明文中最能說明事物特征的詞語及一般文章中與中心有關(guān)的用得好的詞語。可是學生茫然不知,教師可從回憶復習舊知識入手,以舊帶新,聯(lián)系已經(jīng)學過的朗讀重音、圈畫等知識,讓學生明確詞、句質(zhì)疑的步驟。
第一步:通讀全文,把握全文的主旨,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線索。
第二步:確定關(guān)鍵詞句。
第三步:就所確定的關(guān)鍵詞句質(zhì)疑。
例如,陳美娟老師在上《落花生》一課時,安排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質(zhì)疑問難。比如在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后,陳老師說道:“課上到這兒,好像全讀懂了,其實還很膚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再讀課文,從字里行間提問題?!标惱蠋熈艚o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一遍不夠,再次要求學生默讀,把問題寫在筆記本上,可能有很多問題,但要懂得取舍,寫下你最想問的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思路打開,問題如噴涌的泉水,一石激起千層浪?!盀槭裁匆谩少F’而不用‘寶貴’?”“父親說的那句話是什么意思?”……
對此,陳老師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去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
師:誰來說說這兩個詞語的不同?
生:可貴也很珍貴,是值得珍惜的東西。
師:那么花生值得珍惜的是什么?快速讀,用一個詞概括出來。
(學生只會從段中提煉,找出詞語來說,老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因勢利導,概括要求超出文本,學生就會說出“品格”之類的詞語了。)
師:花生到底有什么特點?用橫線畫下來。
生:埋在土里……矮矮地長在地上……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師:讀讀這句話,能讀出花生什么特點嗎?
生:(水到渠成)不求虛名,默默奉獻。
在課終了總結(jié)全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讀通全文,對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構(gòu)段方式、文章的寫法等,能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甚至能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會自疑的學生,教師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
梁冰凌老師的《貓》這節(jié)課有一個環(huán)節(jié)令我印象深刻:這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范本,她不僅僅是教學生品味語言,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懂得作家是如何寫的。上課文第一自然段時,她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把貓的性格“古怪”寫具體的?這些矛盾的詞語作者為什么能把它們用在一起?兩者之間用什么詞連接起來?讓學生找出來,在文中做上重點記號,體會老舍爺爺用詞的準確性。接著讓學生用上“說它……可是……”的句式說一段話。最后通過朗讀加深對作者行文構(gòu)段的理解。
學生學會了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獲取的“我要學”,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
馬立.名師講述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