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麗
(南昌大學附屬中學)
自然科學都有個共性,大都以實驗為基礎,而各種理論、結論、觀點都是通過反復實驗總結出來的。生物學科作為自然科學中的一部分,自然也具備這樣的特性,它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然后得出結論的循環(huán)過程。因此,開展實驗課程很有必要,既能加深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觀察、動手、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而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實踐,我做了如下探索。
有的教師認為:實驗教學開不開影響不大,反正學生的成績并不差。這是明顯有觀念問題的,不能只重“知識傳授”而輕“實驗教學”,不能“以講代做”。否則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目標的理解,不利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只讀書而不具備動手能力的人終究是要被時代所淘汰的。
許多教師不愿意開展實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認為會擠占上課時間,影響課堂效果,實際上只要合理安排教學程序,不但不會影響課堂效果,反而會有增進作用,它可以將教師演示實驗、基礎知識講解和學生動手操作有機融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消化所學內容,并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為只有自己動手才會遇到問題,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就被無形提高了。
在進行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程序要嚴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過程、實驗結論。
1.提出假設。這個過程要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提出的問題不能漫無邊際,要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推理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是代替學生發(fā)問,而是起到引導和修正的作用,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并闡述理由。
2.設計實驗。這個過程建議采用“先民主后集中”的方法,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闡述觀點,最后全班共同討論,商討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進行實驗,當然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出現(xiàn)問題,老師不要急于糾正,可以讓學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去試驗,如果失敗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實驗過程。這是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可以分組進行,小組成員可以自行分工,每組由專門的同學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或現(xiàn)象,要做到實事求是,不能為了得到結論而捏造數(shù)據(jù)或現(xiàn)象。教師要注意觀察,以便總結時合理評價。
4.實驗結論。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得到的實驗結論,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如果失敗,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總之,這是一個動手的年代,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非常有必要,而我們的生物科學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讓學生在自己動手、自己探究的過程中學到知識、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