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市徐莊鄉(xiāng)中學 張桂榮
以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問題發(fā)現(xiàn)、探究與解決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以問題為主線進行數學的學習,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在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
“問”是“探”之開端和主線,是“做”數學的起點、開端和主線。能否創(chuàng)設對學生具有挑戰(zhàn)性和吸引力的問題情景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有兩位老師有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一種是讓學生在老師的指令下去驗證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是重結論的“記”數學活動。另一種則是從問題意識為線索的“做”數學活動: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認知沖突:“圓形的應用無處不在,而用硬紙做的用滾動或細繩的方法可以測量,但軟布做的圓不能這樣測量,怎么辦?”問題的解決和方法、知識局限性的矛盾不斷得到激活,誘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
“玩”就是探尋主線的活動方式,“玩”數學就是學生在積極情感體驗下以特質或物質化活動方式去感知事物?!巴妗睌祵W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學習主體處于愉悅的、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下,主動自覺地去“做”。在這種情景之下的“玩”,才能使數學學習的課堂,變成數學研究和人與人合作交流的場所,才能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必要的適應、合作與交流的素質。
“悟”是數學以及其他任何學習的重要階段。“悟”一般是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領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質發(fā)展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悟”不僅是一個過程,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結果。當學生有所“悟”的時候,才是真的有所收獲。而“悟”不能由別人說出、或代替,而必須是在主觀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種體驗和頓悟。教師只能通過合理的情景創(chuàng)設,合理的原形啟發(fā),引導他們自己去經歷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和方法的形成過程。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會顯示其價值。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采擷教學實例,把社會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yǎng)“用數學”的能力,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引導學生“做”數學,整個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的過程,整個過程是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發(fā)揮其能動作用,恰到好處地去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從而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