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第五中學 祝劍亮
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六月,我們就要離散,然而該如何為這如歌歲月譜下一個美麗的結局呢?就從學好語文開始。
“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杜甫對創(chuàng)新的看法,與我挺相似,但不盡相同。語文學習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它貫串于我們學習生涯的各個階段,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注重培養(yǎng)我們的語感和對母語的熱愛,初中是一個升華的階段,到了高中,它深化成了一種能力,一個你可以拿來用的寶藏,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何才能在短短150分鐘里做到自己的最好,關鍵是要打下這半壁江山——作文。
一個古老的國度,勞動人民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為這個國度留下了令人矚目和蕩氣回腸的文化,然而我們的祖先也曾經歷困窘,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繼承者們繼往開來,所以常理也能運用到學習中,即語文寫作需要創(chuàng)新。
保守與僵化是創(chuàng)新的死敵,高考作文自從改革之后要求考生能夠通過題設的一段話或一個圖片自行立意,立論成篇,很多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求學生盡量寫議論文,盡量少寫記敘文,為什么呢?無非就在于議論文要求學生有思辨力,記敘文要求情節(jié)的設定和文筆功力,記敘文對語文的要求更高。且不說議論文論點的新穎與否,思辨力不夠的學生完全可以堆砌事實論據(jù)來論證他看似不太好論述的論點,議論文更容易被學生完成。所以議論文在寫作過程中需要學生去創(chuàng)新,無論是立論的高低,還是論據(jù)的論證,惟陳言之務去。然而這就給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切勿打擊寫記敘文的積極性,可以著重培養(yǎng)同學們對寫記敘文的感覺。記敘文就像窯里燒出來的瓷器,琺瑯彩和冰裂紋的成品率不高,但是我們不能不去生產,總有人能夠寫出精美的文章來,每一年的滿分作文里都會有記敘文窈窕的身影。例:“父親憂愁的目光像這鎖了寒霧的深冬,迷蒙而凄惻”,這是2012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憂與愛》的一篇滿分佳作,一個父親陪著眼睛有問題的女兒去醫(yī)院檢查眼睛里的一句人物描寫,仔細看這句話,這句話用了一個很明顯的比喻的修辭,將父親帶有憂愁的目光比作深冬,迷蒙又凄惻,一切景語皆情語,整篇文章的情景設置就是在寒冷的冬天,渲染了一種悲傷凄婉的氛圍,然后將情景與人的想法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切為了塑造人物和情節(jié)提供服務,這本身就是一個亮點,一個新穎的比喻能夠讓文章出彩,記敘文不是不能寫,我們要敢于創(chuàng)新,就要敢寫記敘文,一個很好的情節(jié)設定和作者扎實的語文功底必然能寫出美麗的文章。
想要獨標高格、遺世獨立,少不了肆無忌憚,但是你不能丟失本意,越出范圍,我們需要的創(chuàng)新是在一定條件下的思維維度的提升。就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一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是一次次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新,從本質上來講,中國化后的馬克思主義還得是馬克思主義。以此類推,創(chuàng)新后的作文立意就得還是原來的,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但是主流思想與立意南轅北轍,那必定會讓你事倍功半甚至滿盤皆輸,如果不能掌握在把準立意的基礎上,那我們寧愿不要創(chuàng)新。例如:2013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蝴蝶與探險者的故事,然而就是這樣一篇材料作文,很具有開放性,很適合創(chuàng)新,給了考生這么多發(fā)揮的空間,有七成左右的考生都是從“小與大”的關系角度來寫的,不能創(chuàng)新的暫且不談,還有一大部分學生就在這個大舞臺上迷失自己,天馬行空地立意、成文。很典型的就是這一篇《心田花開》的作者,他完全忽視了材料所給的內容,另起爐灶,貌似很有文采,實則一盤散沙,是一個失敗的典型,同學們要戒之慎之,如果是脫離實際的創(chuàng)新,那么我們寧愿不要創(chuàng)新。
問:“大雪紛紛何所似”?答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詠雪高才妙在創(chuàng)新,貴在創(chuàng)新;問:今有一文如何能成?答曰:拒絕平庸,創(chuàng)新能讓六月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