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敏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公共新聞作為新聞傳統(tǒng)領域里一種新的傳播形態(tài),在國外,一直以來被看成公眾追求民主,表達民主的一種新聞媒介形式,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形式,也是不同意見進行交換的平臺,為公眾提供了更多的話語權和表達空間。因此,公共新聞得到人們的追捧。
“公共新聞學之父”美國紐約大學教授羅森(Jay·Rosen)認為,新聞記者們不能僅僅是完成信息的采集和發(fā)布,還需要引導公眾參與到新聞的討論中來,“雖然不是每一個公民都會成為記者,但是每一個記者都能夠在網絡上形成一個迷你型的公眾群體?!薄熬W絡上的新聞交易,意味著一種新的公共領域,在這個領域里每個讀者都能成為作者,而且人們對新聞的這種‘消費’是在他們更主動地尋找正在發(fā)生的新聞,有時候還在相互合作的情況下完成的?!保?]通過他的闡述也基本上把公共新聞的內涵分析清楚了,也就是說公共新聞是由新聞記者發(fā)起,并能在傳播過程中與受眾對新聞話題形成互動,以各抒己見的表達形式讓新聞話題得到解決,體現出新聞的公共特點。
在《中國公共新聞及發(fā)展趨勢研究》一文中,研究生楊悅在研究了國外公共新聞發(fā)展以及表現特點后,對公共新聞的特點有這樣的闡述:“公共新聞的特點是新聞報道與媒介活動相結合,新聞傳播者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要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公共事務中,發(fā)起公民的討論,組織各種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公共問題最終得到解決。”[2]其實這也是公共新聞成為眾多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原因,其建立在受眾和公共事務基礎上的傳播特征,不失新聞的客觀性,又能讓新聞的內涵得以深層次、多角度的發(fā)掘,讓新聞的價值得到更好的發(fā)揮和體現,從而借助新聞完成公共問題的討論,提高公共問題的關注度,促進公共問題的解決,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
21世紀初期,在國外已出現了近20年的公共新聞被引入國內,成為新聞傳播領域里一支新的傳播力量。在此我把我國公共新聞發(fā)展現狀從兩個大的方面進行闡述,一方面是對公共新聞的理論研究現狀;另一方面是我國公共新聞在實踐傳播過程中的現狀。
2004年,蔡雯的《公共新聞:發(fā)展中的理論與探索中的實踐》和李青藜的《美國的公民新聞事業(yè)》出現在《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一期中,這兩篇理論研究被認為是我國公共新聞研究的開始。
在目前我國理論界對公共新聞的研究還是比較多的,特別是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傳播形態(tài),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2015年4月8日前,僅在中國知網以“公共新聞”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就可以查到包括“公共新聞”的文獻資料138,479條。有對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和闡述的,如沈里一的研究生論文《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公共新聞與民生新聞是共生的關系,公共新聞是對民生新聞公共領域的發(fā)掘,“民生新聞的本質是突出一種民本取向,它代表的是老百姓的態(tài)度、視野和情懷,反映發(fā)生在百姓之中的新聞事實。公共新聞的本質不僅僅是反映了新聞事實本身,還包括媒體對社會生活的主動介入和能動性改變?!保?]從而實現對社會公共領域有所構建,融合社會多方觀點,提升公民對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從而實現新聞的社會價值,構建和諧社會。
在這些文獻中,還有對公共新聞在我國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進行闡述的。例如,劉聰的《論公共新聞理論在我國運作的社會基礎》中對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交流在信息環(huán)境下實現得更快,多元化的價值觀念需要媒體進行引導,需要媒體轉換原來媒介的角色,實現協調等功能和作用;特別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讓人們有了更多的公眾參與意識,這些意識需要進行引導,需要進行討論,所以說人們公共意識的變化也為公共新聞提供了實踐的客觀環(huán)境;而政府為適應社會發(fā)展進行了政務公開也為公共新聞提供了發(fā)展的空間。
這些都是我國目前公共新聞得以實踐的客觀環(huán)境,雖然這在理論上對我國公共新聞的發(fā)展進行了有利條件的分析,但是還是有研究者認為目前我國的媒體從屬于行政機構,還缺乏實踐公共新聞的客觀條件。還有其他文獻對我國實踐公共新聞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也有對公共新聞對我國實現的現狀進行分析的,同時不乏對我國公共新聞與美國公共新聞進行對比分析的文獻??梢哉f,在理論研究上對我國公共新聞的分析已經相對比較全面,雖然多數學者認為我國公共新聞的實踐還存在著諸多的客觀問題,但是對于公共新聞的價值以及意義大多數都持有肯定的態(tài)度。事實上,我國公共新聞的實踐也證明了公共新聞離開了資本主義國家所提供的“民主”環(huán)境,依然能適應不同社會體制的需要而表現出其價值與意義。
公共新聞在國內實踐的開始被公認為是2004年5月江蘇衛(wèi)視《1860新聞眼》進行的干部公選直播,在這次新聞報道中,把人們關注的公共問題通過新聞節(jié)目的形式報道出來,讓人們了解公選的現場和公選過程中候選人的各種表現,并通過短信和公開電話提出自己的建議。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廣大民眾無法直接參與到現場中來,但是群眾代表真正發(fā)揮了作用,并且最后的公選結果與公眾的心理預期保持高度一致。這個直播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成為我國公共新聞實踐的榜樣。
公共新聞以公共問題為核心,公共參與為主要表現形式,這樣的新聞節(jié)目越來越多。例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山東電視臺《民生直通車》、廣東電視臺《DV 現場》等等,其中典型的新聞案例在近幾年也是層出不窮。
2011年10月,廣東佛山廣佛五金城里2歲的小悅悅被兩車碾壓后經歷了人間最冷漠的7分鐘,經過的18個人一一視而不見,最后在一撿廢品的陳姓婆婆幫助下才得到救助,因時間上的耽擱,小悅悅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帶給了公眾深深的思考。楊瀾在微博里說:“一個弱小的生命,她沒有傷害過誰,卻承受了那么大的傷害,這是她的家人之痛,我們這個社會之恥?,F在她終于不必受苦了?!彬v訊微博以“伸出雙手,讓溫暖傳遞”一句話,提醒廣大網友們愛心與溫暖要像微博一樣去傳遞,各大媒體都以小悅悅的經歷進行深刻的反思,而公眾一方面對事件中出現的人進行譴責;另一方面也在參與事件的分析和討論,為什么18個人視而不見,社會怎么了等等。公共道德缺失,愛心缺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今天看來已經成為一個人在社會上行事的準則嗎?特別是南京2006年彭宇案之后,這種準則表現得最為突出。彭宇作為一個見義勇為者扶起了在公交站臺上倒地的徐姓老人,但卻被對方認定為使老人摔傷的肇事者,最后經歷了一年多的司法審判,以4萬多元的賠償金結案。這個審理結果有人稱讓中國的道德后退50年,特別是法官在法庭上把推理作為審判的依據,讓人們對于這一類事件有了高度的戒備心理,特別是在不斷地扶人,不斷地引發(fā)爭端的情況下,公眾的神經弦繃緊了。報道新聞的過程中這些公共話題得到了充分的討論,公眾的參與讓這些話題不斷放大,引導了公眾,我們需要發(fā)揚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遇到類似事件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
2011年723高鐵撞車事件后,白巖松對鐵道部所表達的安全理念進行了深刻的評論,在評論中他有這樣一個對比:“我們不能把技術是先進的,就等于合格,就等于我們擁有信心。話為什么要這么說呢?僅僅是技術先進,但是你的管理是否先進?運營整個給予的實驗答案是否先進,監(jiān)督是否先進,對人的尊重是否先進,所有的細節(jié)是否先進?歸根到底,綜合下來你的運行能力是否先進。如果綜合下來的運營能力是先進的,我們才可以說,它是先進的,是合格的,我們才會有信心。舉一個例子。例如,我們形容一個人身體非常健康,怎么去說呢?說他心臟功能40歲像20歲一樣,肝、肺都是40歲像20歲一樣,你覺得他身體好極了是嗎?但是他弱智。你能說他是健康的嗎?只有當他各種身體器官,包括智慧、大腦全部是健康的,我們才可以得出健康的結論。因此,只有技術是先進的這一點不能說是合格的,也不能等同于信心,需要一個綜合運營下來,給予我們一種先進的感受?!保?]通過這樣的類比,引發(fā)全社會對高鐵安全的討論,同時把公眾關心的列車安全問題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鐵路不斷提速的情況下,如何讓安全問題得到更好的保障,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不是鐵道部說安全就是安全的,需要給社會一個交代。
類似以公共事件為核心報道的新聞可以說在近些年來有很多,如2012年由工業(yè)明膠引發(fā)的食品安全問題、2013年媒體報道的張藝謀超生事件、2014年年初到現在一直為人們所關注的社會安全問題等等,通過媒體報道引發(fā)了大量討論與關注,因這些新聞事件涉及公眾的利益,所以便成為社會性的話題,成為公共新聞實踐的內容。這些公共新聞的實踐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適應人們思維觀念變化,充分地體現出其媒體價值和輿論導向作用;同時滿足了社會過程中人們對一些關心問題的進一步了解的心理需求,公共新聞同時也是公眾對自身權益主張的一種途徑。因此,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
上述舉例是公共新聞在我國實踐中的一些具體表現,雖然公共事件最終的解決或許不完美,但是讓人們看到了公共新聞所帶來的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公共新聞所搭建的平臺,讓公眾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也更能讓公共問題的解決順應民意,實現更好的民意表達,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梢哉f公共新聞在中國的實踐雖然在時間上比較短,但是社會經濟和文化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在中國的快速發(fā)展,讓公共新聞有了很好的生存空間。
在未來,相信公共新聞在中國的發(fā)展會越來越好。首先,公共新聞雖然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而失去一些客觀性,但是不管是近幾年還是放長遠來看,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會順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而不斷地提升,特別是公共新聞涉及面廣、影響巨大,這就會讓新聞從業(yè)者成為公共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一個把關人和引導者,這樣公共新聞的客觀報道就會得到保障。其次,在習主席的帶領下,我國改革不斷地深入,公共事件需要媒體進行報道,以形成正確的引導。因此,公共新聞所搭建的信息交換平臺成為未來新聞媒體必須要面對的事情,需要發(fā)揮媒體在社會改革過程中的作用,體現出媒體的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最后,在科學技術的影響下,特別是通訊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影響了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都需要以公共新聞為突破口,實現媒體、社會、公眾、信息等多方的交換與互動,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發(fā)展觀念,從而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做出貢獻。
因此,無論是從社會發(fā)展還是公眾思想觀念的變化來看,公共新聞未來在中國的實踐空間會更多,價值體現會更充分。
[1] Rosen Jay.Terms of Authority[J]. C01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03(10).
[2] 楊悅.中國公共新聞及發(fā)展趨勢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3] 沈里一.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4] 新聞1+1[DB/OL]. http://xiyou.cntv.cn/v-111ff8a8-b75d-11e0-b474-a4badb4689bc.html . 2011-07-25.
[5] 郭大輪.直面中國公共新聞的三大問題[J].中國電視,2007(02).
[6] 蔡雯.公共新聞:發(fā)展中的理論與探索中的實踐[J].國際新聞界,2004(01).
[7] 李青藜.美國的公民新聞事業(yè)[J].國際新聞界,2004(01).
[8] 劉聰.論公共新聞理論在我國運作的社會基礎[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