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珠平
在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比較重視小學生的閱讀,對如何促進學生的親近閱讀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實踐。
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部閱讀史。我們怎樣去促進中年級學生的閱讀呢?筆者以為,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去促進。筆者曾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篇課文時,有意地將全班學生分成了兩大塊,所布置的前置性學習要求也就截然不同。一大塊的學生所布置的前置性要求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試背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另一大塊的要求是:在閱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回顧學習過的表達思念之情的其他古詩;在閱讀課文的閑暇,再去讀讀有關(guān)王維的其他詩篇,在這種延伸閱過程中,盡可能找出王維詩中表達思念之情的作品。
教學時,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生還真是不簡單,他們不但閱讀了王維的近十首古詩,還從中找到帶有明顯思念之情的作品,如《送沈子福歸江東》、《送元二使安西》等,不少小學生對“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詩句特別感興趣,還直接背誦下來。教學《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時,兩大板塊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極為不同。比較簡單的前置性學習者,課堂上明顯沒有后者活躍。在課余,前者不少學生還比較自主地圍繞后者的前置性學習內(nèi)容,進行了較為理想的課外閱讀。這同時也使眾多學生去認識到:親近閱讀對自己的學習也是極有幫助的。
小學中年級學生對課外閱讀充滿好奇心和興趣,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能認識到的,但小學生閱讀的穩(wěn)固性不強也是我們大家所知道的,好多學生在閱讀上不要說是親近閱讀,就是一些比較短時間的閱讀也往往是虎頭蛇尾的。這完全怨不得小學生,他們太小,也太稚嫩了。作為教師必須從自身去找原因,即思考如何促進學生去親近閱讀。筆者以為閱讀是一項需要實踐的內(nèi)容,親近閱讀則更需要去讓學生實踐。親近閱讀的實踐并非就是以閱讀的字數(shù)和篇幅去簡單地要求學生,而是要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實踐。
比較實在的實踐需要我們?nèi)右环X筋,在平時的學生親近閱讀實踐中,首先以自己繪聲繪色的描述激發(fā)學生親近閱讀的積極性,譬如教學《但愿人長久》,筆者就把文本作為橋梁,激發(fā)學生親近蘇軾,親近蘇軾相同類型的文學作品的閱讀。筆者這樣引導學生:
《水調(diào)歌頭》是自古以來老師最為欣賞的一首中秋詞,理想與現(xiàn)實,天上人間的自由翱翔,月的陰晴圓缺,曠達樂觀的心態(tài),給世人以為人處世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極佳作品。蘇軾就這樣一篇作品?北宋時期的文學里蘇軾有著許多這樣的文學作品在那里閃耀著光芒,孩子們,去欣賞吧!
學生便帶著濃厚之興趣神游于耀眼的星河。其次是多創(chuàng)設(shè)可以促進學生親近閱讀的情境氛圍,現(xiàn)在多媒體教學技術(shù)進了課堂,學生中午的午讀就可以配之以一定的音樂,讓學生進入愉悅的閱讀環(huán)境。再次,我們可以有系列而且是經(jīng)常意義的讓學生去進行親近閱讀的手抄報制作。
親近閱讀的實踐告訴我們:小學中年級學生只要親近閱讀,就有收獲;只要堅持就會獲取更多的收獲。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現(xiàn)實的情況是,小學生畢竟只是小學生,更何況是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在他們親近閱讀的行為之中,也存在著一些的問題:一是親近的內(nèi)容有所單一;二是學生的閱讀感悟不但不給人以創(chuàng)新感悟,甚至有所偏頗。中年級學生親近閱讀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好此等問題,對學生的親近閱讀乃至精神成長是毫無好處的。這完全可以說不是意義性的閱讀,更談不上意義性的親近閱讀。針對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學生這些閱讀過程中的這些缺失,我們是不能隨意指責的,應當比較技巧地既讓學生感到激勵又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啟迪,這個時候,學生將會心悅誠服地向著更親近閱讀的方向邁進。
譬如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文章應當說是對學生進行刻苦學習精神培養(yǎng)的極好教材,而當學生通讀甚至精讀完畢后,不少學生對李時珍是不加肯定的,說其是“傻子”。課堂上學生說的或聽的都顯得那樣的理直氣壯。這個時候,老師一味批評學生?不能。只能通過學生去通過閱讀尋求注解,才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因此,筆者鼓勵學生去閱讀相關(guān)資料,比如司馬光著述《資治通鑒》,童第周努力完成剝掉青蛙卵外膜的科學實驗。學生讀得多了,其感悟也就深刻,對這些孜孜不倦搞科學研究者的敬畏之情也就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