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叢慧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16世紀末,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中國逐漸成為由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舊教國家同羅馬教會結成的舊教同盟耶穌會的覬覦,耶穌會成立不久,就開始向亞洲、非洲、美洲派遣傳教士。著名的來華傳教士有羅明堅、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馬若瑟等。當時耶穌會教士的傳教策略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很大的沖突,他們取得的成果很蒼白,很難深入到中國內地,所以一直處在一個徘徊、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們也逐漸認識到不學會漢語,傳教工作難以展開,而雇傭翻譯人員又會遇到各種麻煩,學習漢語可以贏得中國人的好感,為了讓自己熱愛的宗教能在中國得到很好的傳播,他們認識到學習漢語的緊迫性,并堅持積極學習漢語,融入中國人的環(huán)境中去。
由于中國的地域比較遼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所以他們必須要學一門最利于他們傳教的語言,那就是官話,即明代普通話。雖然他們這么做完全是為了傳教的需要,但也要通過閱讀中國的文化古籍來了解中國文化,使自己的宗教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更好地將自己的宗教傳播出去,他們這種“語”和“文”同步的學習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就給當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啟示:當我們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時候,一定要重視漢語的聽說能力和讀寫能力,任何一種能力的偏差,對于學習者今后的漢語運用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結合現(xiàn)在的情況,很多對外漢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總會不同程度的偏向某一個方面,這就需要我們去思考如何將漢語的學習天平趨于平衡,而不是向一邊倒的局面。
傳教士的漢語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離不開他們個人的努力和多渠道學習的方法。對于剛開始學習漢語的傳教士,不可能憑空的去學習,必須要有一個老師作為引導者。由于當時中國人有一種天朝大國的自我優(yōu)越感,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跟傳教士接觸,他們能夠找到愿意教他們漢語的老師是非常不容易的。就拿羅明堅來說,他的老師是一位商人,當時商人在中國的地位是比較低的,他們用原始的“看圖識字”法跟隨中文教師學習漢語。在致耶穌會總長的一封信中,羅明堅詳述了這種方法:“初為找一位能教我中國官話的老師非常困難,但我為傳教非學官話不可,可是老師如果只會中國官話,而不會我們的話也是枉然,因為我聽不懂啊!因此后來找到一位老師,只能借助圖畫學習中國語言了,如畫一匹馬,告訴我這個動物中國話叫‘馬’,其他類推,世上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中國字,它并無字母可循?!?/p>
依靠這樣的方式,羅明堅在三年中掌握了一萬多個漢字。不過由于后來隨著傳教士的影響力的不斷加大,高薪聘請一些中國的士大夫指導他們的漢語學習,比較有名的有徐光啟、李之藻和楊廷筠等。好的教學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老師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應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效率。當然我們還要注意到,學習另一門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僅僅只會一門語言,還要掌握其他國家的語言,這樣才能更好地與所教的學生進行交流,發(fā)現(xiàn)他們在學習中產(chǎn)生的問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效率。
此外,早期的西方傳教士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可以讓后來人避免走前人走過的彎路,而且由于他們都是西方人,思維方式比較類似,因而先到的學習者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習漢語的立場上對后來者進行輔導他們歷盡艱難,因而取得的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結合我們現(xiàn)在的對外漢語教學,很多國家也非常缺少具有專業(yè)水準的對外漢語教師,導致很多地方的漢語教學質量非常差,而學習者非常痛苦的局面,作為對外漢語的主導國,我們應該積極培養(yǎng)大量的專業(yè)人才,輸送到國外,以解決好缺少對外漢語師資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妥善的處理,勢必會影響到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非中國籍的漢語教師的力量,從某種程度上說,有時候他們的漢語教學的成效會更大,所以我們也要積極培養(yǎng)這些人才,作為對外漢語的師資力量的一部分。
還有一種在傳教士中比較常見的學習方法就是自學。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他們的環(huán)境并不是特別穩(wěn)定的,而且很多都輾轉各地,所以想要有固定的老師還是非常困難的,當然特別是早期的那些傳教士,自學更加不容易,后來的那些傳教士由于前期的那些傳教士編寫了一些學習漢語的書,如羅明堅編寫第一部漢外辭典《葡漢辭典》,第一次將儒家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大學》譯成西方語言;馬若瑟的《漢語札記》,是第一部由西方人編寫的完整的漢語綜合教材,從習得者的角度盡力描寫漢語的本質,強調學習漢語特點的重要性,總結了自己學習與研究漢語的經(jīng)驗,提出了實用的學習建議,為世界漢語教學史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就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善于總結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將一些好的方法積累下來,并且傳承下去,同其他老師一起分享,使對外漢語教學能夠變得更加成熟,同時也讓世界各地的人更加方便地把漢語學好。當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是非常年輕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總結一些精華,來充實它的發(fā)展和壯大。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意識到中國的崛起,紛紛學習漢語,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國,由此也促進了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大量的對外漢語教師被派往國外教授漢語。由于這個事業(yè)剛剛起步,很多地方都存在著缺陷,特別是在漢語教學方面。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本身對于漢語的語法研究比較晚,所以認識的程度還不夠,很多教育方法還處在摸索的階段,這需要我們從事對外漢語的教師和學者的共同努力。
通過明清傳教士的漢語學習,我們可以了解當今對外漢語教學中許多西方學生會存在的比較突出和明顯的問題,因此可以提前去準備應對方案,從而使對外漢語教學更好地進行下去,當然也有利于西方學生更好地將漢語學習好。對明清傳教士的漢語學習方法的分析和歸納對當今的對外漢語教學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