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息根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眾所周知,紫砂工藝,以其制作精湛,嚴謹樸實,雅致凝重等風格特點,名播海外,深受大眾喜愛。當代紫砂茗壺的制作技術及裝飾藝術,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又有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紫砂泥色彩的調配更加運用自如;紋飾采用了淺浮雕、印花、貼花、書畫鐫刻及金銀絲鑲嵌等新工藝,造型也更加新穎別致。
茶具,亦稱茶器或茗器,兩千年來隨著飲茶法的遞變、茶類品種的增多,茶具的制作技術也日趨完善,變換不同的機能和形制,發(fā)展出不同的面貌。學者認為“一部中國茶器流變史,就是一部飲茶生活文化全史的縮影。無茶器的文化,即無飲茶的文化,反之亦然?!钡拇_,自古以來,茶具始終是茶文化發(fā)展的重心之一,茶具無時無刻不圍繞著茶,例如唐代陸羽所推崇的越窯青瓷碗,宋人獨鐘的建陽和吉州黑盞,以及明代的定窯白盞及宜興紫砂壺,早就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唐代和宋代以前,因行煮茶法與點茶法,所以飲茶用的茶碗是此時茶藝的重心。但是到了明代泡茶法大行以后,茶具的重心慢慢地轉向茶壺,近四百多年來,茶器的重心始終集中在茶壺身上,未曾稍離。
工藝品當然首先是為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產生的,工匠們在手口相傳的過程中,制作技術不斷提高,最終使其既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又具有了一定的藝術性,既能給人們生活帶來實際的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讓使用者或觀賞者得到審美的愉悅。宜興紫砂壺正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的一個杰出代表。
當代紫砂茗壺的特怔是充分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強的優(yōu)勢,把壺藝師們豐富的藝術想象立體化。作為紫砂茶具,它厚薄有度,端握順手,注茗流暢,用來得心應手。作為壺藝,它集造型藝術與裝飾藝術于一體,圓器骨肉亭勻,珠圓玉潤;方器線面挺括,輪廓分明,筋紋器節(jié)奏有序,紋理精巧;塑器肖形狀物,理趣兼?zhèn)?,體現了高度的美學法則。特別是在裝飾上展現出多體書法的詩詞歌賦、花鳥山水及圖案人物等等,使文學、書法、繪畫、篆刻與壺藝融為一體,更增添了跡外傳神的韻味,使人飲以孟臣壺為主要代表的宜興功夫茶壺,產自江蘇太湖之濱,以壺小色佳在各式茶器中獨領風騷。自明末清初起,宜興小壺在閩粵沿海地區(qū),與功夫茶俗所產生的種種交流,對中國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首長達三百余年、宜興陶文化與功夫茶文化相激相蕩的壯闊史詩,造就了閩粵地區(qū)盛極一時的“宜興沖罐”熱潮。功夫茶俗隨著閩粵移民進入臺灣后,自此帶有“小”、“圓”、“紅”特征的陶壺,近二三百年來都是臺灣泡茶用壺的主流。
紫砂壺的價值在于它集壺泥、壺色、壺形、壺款、壺章、題銘、繪畫、書法、雕塑、篆刻諸類藝術,共融于一體。紫砂壺之形,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贊譽。鑒賞紫砂壺款一方面是鑒別壺的作者,或題詩鐫銘的作者,另一方面是欣賞題內容、鐫刻的書畫、還有金石篆刻。紫砂壺質地古樸淳厚,不媚不俗,被譽為“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要很好的欣賞紫砂壺就要把握其造型及裝飾藝術。
清代文學家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就有過描述:“若夫泥色之變,乍陰乍陽,忽葡萄而紺紫,橘柚而蒼黃;搖嫩綠于新桐,曉滴瑯玕之翠;積流黃于葵露,暗飄粟之香……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備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說的就是紫砂壺中豐富的色澤,對紫砂壺美感的贊詞溢于言表。
紫砂陶器是我國眾多陶瓷門類中較為特殊的工藝品,悠久的古代文明歷史給它們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記,而產生并孕育紫砂的地域有著自己獨特的人文特征和文化背景。宜興砂壺問世以來,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歡迎,不僅用它泡茶品茗,在摩挲把玩之余,還以各種方式贊美、歌頌它。
[1]《紫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茶之余,油然產生陶情冶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