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韓 棟
(黃淮學院 a.教務處;b.繼續(xù)教育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2012年3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為各高校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等給出了指導性意見。教學競賽是各高校普遍開展的教學活動,能起到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教學競賽理論和現實背景的基礎上,闡述教學競賽內容的設計思路,探討教學競賽的改革方案。
1999年以來,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招生規(guī)模和教師隊伍不斷擴大。教育部2012年教育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全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中,40歲以下教師占60.9%,接近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二[1]。從來源看,大部分青年教師都是從非師范類高校畢業(yè)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他們專業(yè)基礎扎實,思維活躍,眼界開闊,但缺乏必要的教學訓練和教學經驗。當前,由于高校的生師比一般比較高,所以很多青年教師未曾有助教經歷就獨立承擔了課程教學工作,這導致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經驗不足成為制約高??傮w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高校體制的限制,各年齡層次的教師在各種利益驅動下,潛心鉆研教學者越來越少。如何切實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是高校各級教學管理人員應該深度思考的問題。
心理學實驗證明,在工作能力不變的條件下,一個人的工作績效與激勵水平成正相關[2]。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馬斯洛、赫茲伯格、麥克利蘭、弗魯姆等學者的努力下,管理激勵理論已日益成熟和完善。雖然不同研究者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通過需要、動機、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探討怎樣根據人的需求特點激勵人們積極努力地工作。教學競賽是一種通過比賽激勵教師提高工作積極性和教學水平的活動,開展教學競賽活動是激勵理論的典型運用。
教學競賽的形式與內容,主要取決于組織者對教學競賽的功能與活動開展目的的認識。從教學競賽的功能與活動開展目的看,它應該也可以提供“三個平臺”。其一,教學競賽應是教學相長的雙贏平臺,開展教學競賽的目的在于“營造教師善教、學生樂學的良好氛圍,展現教學風采,推進教學改革,促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3]。其二,教學競賽應是教學方法的交流平臺,它表面上看是競賽,實質上應該是教學方法、教學經驗、教學改革成果的交流。其三,教學競賽應是以賽促教的示范平臺,在體現學校關懷教師成長和重視教學工作的同時,它應該能夠有力地促進教師進步,提升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競賽主要以碎片式單項比賽為主[3],比如課堂教學比賽、多媒體課件比賽等,競賽形式主要為隨堂聽課,這顯然是對教學競賽功能認識不全的結果。
教學競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教學水平,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督逃筷P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近幾年,人們普遍認為要通過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提升高校教學質量,MOOC、翻轉課堂教學等教學模式逐漸被更多的教師關注和接受。然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需要什么來支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筆者認為,教師只有在擁有大量教學資源(包括教學案例)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案例教學,才能真正引發(fā)學生思考和課堂互動,才能使啟發(fā)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而不至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才能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課程資源開發(fā)非一日之功,將課程資源開發(fā)和教學設計作為教學競賽的內容,能夠體現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特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需要教師在課下付出許多勞動,為調動教師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積極性,教學管理者應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
課程資源開發(fā)需要現代教育觀念的科學指導,只有站在課程建設的高度方能做好此項工作。說課程的內容包括涵蓋課程的性質、功能、地位以及與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關聯度等,實踐表明,成功的說課程能夠反映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再加工的整體思路,呈現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評價方式方法的合理選擇以及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將說課程設計為教學競賽的內容,能夠引導教師從源頭上理清課程教學的思路,有效地改變目前課程資源開發(f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況。
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有效引導學生學習、思考、交流是其應具有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學競賽中不可缺少的考察因素。課堂教學比賽是教與學的展現平臺,既能體現教師對課程的理解、教學方法的駕馭、課程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又能通過課堂互動情況展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因此,從教學競賽內容設計的系統(tǒng)性上看,傳統(tǒng)教學競賽的主要形式——課程教學比賽,理應保留并得到充實。
基于上述思考,黃淮學院對教學競賽的競賽內容和組織形式進行了大膽探索與改革,提出了“三位一體”教學競賽方案,即將教師教學競賽內容擴展為課堂教學比賽、說課程比賽和課程資源開發(fā)比賽,三者有機結合。
1. 課堂教學比賽
在參賽人員上,為了促使教師通過相互觀摩、評價和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黃淮學院要求全體教師(含雙肩挑教師)都要參加課堂教學比賽,他們既是參賽者又是評委。因為評委人數多,從統(tǒng)計學角度講,評分結果更具參考價值。教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教學經驗的積累,經驗豐富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駕馭方面比青年教師更具優(yōu)勢,因此,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積極性,此階段的比賽按職稱高低進行分組。
在評分標準上,為了保證評分標準的客觀性和針對性,學校在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幾個方面給出了宏觀要求(其中要求學生評教成績占總分的比例不低于20%)和評分原則,評分細則由各教學院系根據專業(yè)特點制定。
在比賽的組織上,課堂教學比賽在每學年第一學期開展,按職稱高低分兩組進行,由各院系組織實施;比賽采取評委隨機深入課堂聽課并評分的方法,事先不通知參賽教師;根據比賽結果,各教學院系向學校推薦進入下一階段比賽的教師。此階段比賽成績僅作為教師獲取“三位一體”大賽入場券的依據,不計入競賽總成績,這樣可避免因各院系評分細則不同而造成不公平現象,有利于為不同專業(yè)的參賽教師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平臺。課堂教學比賽的組織致力于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yè)技能。
2. 說課程比賽
任課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與整體把握水平直接影響著課程教學的效果。通過說課程比賽可以考察教師對課程的整體把握水平,若將課堂教學比賽看作“樹木”,那么說課程比賽就是“森林”。為了提高比賽的規(guī)范性,黃淮學院對說課程比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說課程比賽于每學年第二學期開展,由學校組織實施,根據此階段比賽性質,進入此階段的參賽教師不再按職稱分組,而是分成文科、理工科兩組。為了提高比賽成績的可信度,要求評委組成人員固定,人數不少于9人,每位評委要保持評分標準的一貫性,不能打人情分。學校還從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支撐條件、說課藝術、答辯等多個方面統(tǒng)一制定了參考標準,供參賽教師說課程及評委評分時參考。比賽以集中的方式進行,參賽教師先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不超過25分鐘的說課,然后是5分鐘左右的答辯,最后當場公布評委實名提交的給分和平均分。說課程比賽成績占“三位一體”教學競賽總成績的40%。
3. 課程資源開發(fā)比賽
課程資源開發(fā)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課程資源的豐富性與適應性直接決定課程目標實現的程度和水平。開展課程資源開發(fā)比賽,目的在于在促進課程建設,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全面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在黃淮學院“三位一體”教學競賽方案中,課程資源開發(fā)評比于每學年第二學期說課程比賽之后進行,由學校組織實施,其分組情況、評委構成原則等與說課比賽相同。
課程資源開發(fā)評比,主要是通過教師建設的課程網站的考察,評定參賽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fā)中的貢獻大小,考察內容主要包括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基本教學資源,以及支持課程教學和供學生自學的多樣性、交互性拓展教學資源。
由于參賽選手多,涉及的課程資源種類多,為了適當減小評委的工作量,提高評審質量,評審工作分四個小組進行,要求評委在看完所有評審課程網站并對同一類資源統(tǒng)一評審標準后,嚴格對照評分指標逐項打分。為了引導教師重視課程資源開發(fā)工作,課程資源開發(fā)比賽成績占“三位一體”教學競賽總成績的60%。
課程資源開發(fā)比賽的評分指標分為基本資源、拓展資源和網站布局三個部分,并根據每學年度課程建設計劃設置各部分的權重,以突出比賽的導向作用。基本資源由課程概況和核心教學資源組成。課程概況包括課程教學大綱、主講教師(團隊)和學期教學進度等;核心教學資源以教學單元模塊為單位,每個單元模塊主要包括教學課件、教案、教學案例、教學視頻、必讀文獻和習題等。拓展教學資源包括案例(項目)庫、職業(yè)標準、專題講座庫、交流平臺等。對于網站欄目布局,總體要求是結構清晰合理,方便資源的查找與利用。
兩年的實踐表明,“三位一體”教學競賽抓住了影響教學質量的實質性環(huán)節(jié),對于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深化、教師基本素質和教學效果的提升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綜合而言,黃淮學院“三位一體”教學競賽具有以下創(chuàng)新點:第一,內涵更加豐富。比賽內容涉及面廣,且三個階段各有側重,解決了各種傳統(tǒng)教學競賽內容和方式單一的問題。第二,導向性更加明確。將課堂教學比賽作為參加后兩階段教學競賽的資格賽,對于引導全體教師潛心研究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學基本能力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說課程比賽有利于引導全體教師重視對課程的整體把握,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課程資源開發(fā)比賽反映了學校對課程資源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力促進了學校的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建設工作。第三,組織方式更加靈活。大賽內容第一階段由院系組織,后兩個階段由學校統(tǒng)一組織,減輕了各院系的工作量,操作上更具靈活性。第四,評分標準更具科學性。學校只給出評分的指導性標準,評委可根據自己的理解找準參照,實名評分也使得評委在評分時更加謹慎,更加客觀公正。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年教育統(tǒng)計數據[EB/OL].(2013-08-30)[2014-10-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index.html.
[2] 閆向連.激勵理論的發(fā)展動態(tài)探析[J].未來與發(fā)展,2011(11).
[3] 熊匡漢.高校教學競賽意義與品牌示范效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4).
[4] 姚琳.高校教學競賽的理論與實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