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光,周良書
(1.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北京 100091;2.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新時期,尤其是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眾化,高校畢業(yè)生數(shù)量逐年增加,已由本世紀之初的100多萬人迅速升至2014年的727萬人。同時,隨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辦學方式的開放化以及就業(yè)方式的市場化與多元化,人才的社會流動性極大增強,高校流動黨員的數(shù)量也與日俱增。在這種形勢下,流動黨員管理成為新時期高校黨建中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加強和改進高校流動黨員管理,不僅是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人才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在新形勢下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并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的一項戰(zhàn)略任務。新世紀以來,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涌現(xiàn)出了大量成果。時至今日,在全面從嚴治黨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很有必要對這些研究成果作一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與述評,以期為今后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實踐、理論研究以及宏觀制度設計與改革提供科學指南。
最初的時候,流動黨員“指的是流動就業(yè)人口中的黨員”[1]256。之后,隨著流動黨員群體的日益龐大和黨對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重視,黨務工作者和學者對流動黨員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較為科學的界定。在此基礎上,2006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對流動黨員的概念作出了明確界定:“流動黨員是指由于就業(yè)或居住地變化等原因,在較長時間內無法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活動的黨員?!盵2]在深入理解這一概念的基礎上,結合高校流動黨員的實際,有學者對高校流動黨員的概念進行了界定。魏海平和曹光柱認為,高校流動黨員主要是指“因辭職、辭退、離退、畢業(yè)離校、停薪留職、落聘待崗、學習進修、實習實踐、掛職鍛煉、出國(境)等離開原黨組織時間較長的黨員以及來校學習、進修和從事其他工作的黨員”[3]。
按照流向進行劃分,有學者將高校流動黨員劃分為兩類:一是流出學校的黨員,二是流入學校的黨員[4]。
按照身份特征進行劃分,高校流動黨員大致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學生流動黨員,教職工流動黨員,編外流動黨員,離退休流動黨員[5]。在這四種類型中,學生流動黨員占高校流動黨員的絕大多數(shù),是高校流動黨員教育和管理的重難點。因此,有學者還將大學生流動黨員具體劃分為三種類型:頂崗實習、就業(yè)實訓、單位試工的學生黨員;待就業(yè)的學生黨員;已就業(yè)卻沒有轉出組織關系的學生黨員[6]。由于畢業(yè)生流動黨員在大學生流動黨員中占多數(shù),所以,根據(jù)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組織關系未轉接的主客觀原因,有學者將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劃分為三種類型:組織關系轉接困難型,臨時掛靠型,思想忽視型[7]。
按照高校流動黨員的實際狀態(tài),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口袋黨員”,即將黨組織關系長期隨身攜帶的黨員;“自由黨員”,即長期脫離黨組織的黨員;“掛名黨員”,即將黨組織關系留在學校卻一去無蹤的黨員;“隱性黨員”,即由于主客觀原因而沒有暴露身份的黨員[4]。
與流動黨員群體一樣,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亦呈現(xiàn)出流動黨員數(shù)量上升迅速、流動范圍越來越廣、流動時間越來越長的發(fā)展趨勢。然而,高校流動黨員還具有不同于流動黨員群體的特點。
就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群體獨有的特點而言,有學者將其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畢業(yè)生流動黨員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二是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黨齡一般都比較短,對黨的認識有待加深,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學習有待加強,黨性修養(yǎng)也有待提高;三是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可塑性較強[8]。此外,還有黨務工作者認為,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步入社會,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極易產生迷惑和迷茫的心理,極易迷失政治信仰,他們更需要黨組織的培養(yǎng)和關懷。同時,他們更渴望自己加入某個協(xié)會、團體或組織,以消除和減少面對復雜社會環(huán)境時產生的孤寂感,獲得歸屬感[9]。
自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進行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已近15年。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黨務工作者和學者對高校流動黨員,特別是作為其主體的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管理進行了大量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歸納概括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黨的組織建設。黨章明確規(guī)定:“每個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編入黨的一個支部、小組或其他特定組織,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接受黨內外群眾的監(jiān)督。”[10]222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展現(xiàn)的正是黨維持其作為一個列寧主義政黨“組織整體性”(organizational integrity)的努力[11]61??v觀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兩個大的階段:一是本世紀初到黨的十七大之前(2000年—2006年);二是從黨的十七大至今。前者是以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實踐探索為主的時期,后者是以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創(chuàng)新與制度建設及改革為主的時期。
早在1996年3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就指出,要“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jiān)督”。1998年6月22日,中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黨組聯(lián)合發(fā)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黨建工作基本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強和改進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積極探索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辦法”。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要“適應新形勢,探索黨員管理工作的新機制新方法”。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探索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機制,加強流動黨員管理,促進廣大黨員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12]352006年6月,在系統(tǒng)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經驗的基礎上,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在流動黨員管理工作中要堅持以流入地黨組織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共同管理,堅持區(qū)別情況、動態(tài)管理,堅持教育、管理與服務相結合。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立全國黨員信息庫,加強黨員動態(tài)管理,健全城鄉(xiāng)一體、流入地黨組織為主、流出地黨組織配合的流動黨員管理服務工作制度?!盵13]282010年8月,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頒布。該條例由過去強調對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到更加注重對黨員的服務及其權利的維護,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原則[14]196。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改進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
由此可見,新世紀以來,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經歷了從實踐探索到制度建設與改革的過程,在理念上實現(xiàn)了從最初注重“靜態(tài)管理”向“動態(tài)管理”“動靜結合”的轉變,在方式方法上實現(xiàn)了從最初的以“教育管理”為主向“管理服務”和寓教育、管理于服務中的轉變。
第一,雙重管理模式。即以流入地黨組織為主、流出地黨組織為輔,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密切配合、經常溝通,協(xié)調解決流動黨員管理中問題的共同管理模式。第二,屬地管理模式。即以高校流動黨員集中居住地為依托建立獨立黨組織,或以黨員服務中心為依托,以組織關系不適合掛靠在其他黨組織的黨員為重點,建立流動黨支部,流動黨員的組織關系實行屬地化管理[15]。第三,中介管理模式。即以社會中介組織尤其是各級人才服務機構黨組織為依托,建立管理網絡和管理制度以加強高校流動黨員的管理。第四,行業(yè)管理模式。即按照工作時間、地點及工作性質的不同,依托在高校流動黨員比較集中的車間、商務樓宇等建立的各類行業(yè)黨組織,就地、就近、就便對高校流動黨員進行分類管理[16]。第五,聯(lián)建管理模式。即針對黨員組織關系隸屬于流出地而掛靠在流入地黨員服務中心的流動黨組織,采取流入地黨組織與流出地黨組織簽訂聯(lián)建共建協(xié)議的方式,并規(guī)定流入地和流出地黨組織各自在管理中的權責。
當然,由于高校流動黨員的情況一般比較復雜,所以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各地往往是幾種模式結合并用,堅持“流出地管理與流入地管理相結合”“中介管理與行業(yè)管理相結合”“社區(qū)管理與單位管理相結合”[17]。
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管理體制相對滯后。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組織關系保留在學校后,由學校黨委或所在系黨總支進行的管理基本上流于粗放而難以到位。第二,組織關系轉接存在困難。主要表現(xiàn)為,由于就業(yè)狀況不穩(wěn)定,許多畢業(yè)生流動黨員不愿轉移黨組織關系;由于怕麻煩,一些接受單位不愿接收臨聘畢業(yè)生流動黨員黨組織關系;由于一些地方黨組織不健全,無處接收畢業(yè)生流動黨員黨組織關系;由于一些畢業(yè)生流動黨員未將黨組織關系轉到接收地,致使學校在轉出其黨組織關系后卻無法收到回執(zhí)。第三,部分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組織觀念淡薄。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流動黨員把黨組織關系留在學校,但離校后不主動與學校黨組織取得聯(lián)系;有些流動黨員工作單位變更后,不主動告知學校黨組織;部分預備黨員不主動向黨組織匯報自己情況并按期、按標準繳納黨費;一些預備黨員不能按時回校辦理轉正手續(xù)。第四,黨組織對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管理難以落到實處。主要表現(xiàn)為,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組織隸屬關系與工作單位相分離,使得一些流動黨員總有理由不按要求回校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畢業(yè)生流動黨員沒有一種客觀的評價標準,致使對于流動黨員獎懲存在困難[18]。此外,有學者認為,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存在的問題還包括高校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手段不適應時代發(fā)展,高校黨務工作者自身素質仍有不足等方面[19]。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實效性,而且影響黨的形象和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的充分發(fā)揮。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問題和難題,既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還有制度機制、方式方法的原因。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特點是客觀原因。一是隨著經濟社會變革和高校擴招,畢業(yè)生人數(shù)劇增,畢業(yè)生黨員人數(shù)也隨之增多,其教育管理難度也逐步加大;二是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市場化以及競爭的日趨激烈,增加了就業(yè)的難度,使得畢業(yè)生黨員流動性不斷加大;三是由于社會體制的改革,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就業(yè)取向多元化[20]。第二,一些高校黨組織和畢業(yè)生流動黨員自身思想認識上的缺失是主觀原因。一些高校和轉入地黨組織認為,畢業(yè)生流動黨員只是黨組織關系暫時掛靠而不用去管理;或者將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管理看作額外負擔而被動應付,甚至置之不理;抑或認為畢業(yè)生流動黨員流動性大、情況復雜,存在畏難情緒,同時,部分畢業(yè)生流動黨員也存在黨性意識淡化等問題[21]。第三,高校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制度方法不完善是重要的制度機制原因。一是畢業(yè)生黨員流出后,高校黨組織、流入地社區(qū)黨組織和人才交流中心黨組織各自應承擔的責任不明確;二是一些高校在關于畢業(yè)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機構設置、人員與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三是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定期匯報制度不健全。因此,畢業(yè)生流動黨員活動難以開展,黨員的作用難以發(fā)揮,先進性難以體現(xiàn)[22]。此外,非公企業(yè)黨組織建設的薄弱及其發(fā)揮作用時的客觀受限,都使得高校流動黨員的管理力量也相應薄弱。
針對高校流動黨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學者主要從管理的原則理念、制度機制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思路與對策。
改進和創(chuàng)新高校流動黨員管理,首先要改進和創(chuàng)新管理的原則和理念。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fā)展的時代,各級黨組織要勇于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樹立全新的管理理念。不同學者對創(chuàng)新管理理念的認識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認識,董秀娜認為,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理念要實現(xiàn)“三個轉變”:變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管理為動態(tài)管理,變傳統(tǒng)的單向管理為協(xié)同管理,變傳統(tǒng)的機械管理為人性管理[23]。在以上“三個轉變”的同時,陳敏、胡琳認為,還要實現(xiàn)“兩個轉變”:變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變要我管理為我要管理[22]。鄭利軍認為,高校流動黨員管理要遵循“四個基本原則”:靜態(tài)管理與動態(tài)管理相結合原則,教育管理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原則,傳統(tǒng)方式與現(xiàn)代手段相結合原則,嚴格管理與熱情服務相結合原則[5]。
針對高校流動黨員管理體系和機制不完善、組織設置不健全等問題,有學者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打造網格一體化的組織平臺”。打造網格一體化的組織平臺是為了構建網格一體化的動態(tài)組織管理模式。網格化組織管理模式以一體化的網絡建構為基礎,通過網格的形式來實現(xiàn)全國黨員的信息資料和組織生活的一體化管理和流動黨員治理[24]。有學者提出,要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域界限,構建“社會各部門的協(xié)同聯(lián)動機制”,以解決高校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具體來講,一是圍繞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發(fā)揮流動黨員的作用,建立健全以流入地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密切配合、有機銜接的高校黨員動態(tài)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二是充分發(fā)揮社區(qū)黨組織、街道黨工委及各級機關工委的資源優(yōu)勢,建立“資源共享、組織共建、活動共抓、作用共促”的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協(xié)調整合機制[19]。
針對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制度不規(guī)范的問題,有學者提出,第一,要明確責任與分工,建立基層聯(lián)系人制度;第二,要將高校流動黨員管理情況納入基層黨組織工作考核的范圍,將流動黨員和流動黨員支部納入黨員評優(yōu)和基層黨組織評優(yōu)范圍,以健全考核激勵機制;第三,明確對畢業(yè)生流動黨員信息登記注冊和更新、參加組織生活、繳納黨費和組織關系轉接的要求[7]。還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實施流動黨員活動證制度和“黨員身份證”制度,增強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黨員意識。
針對高校流動黨員教育方式方法單一呆板等問題,有學者提出,可利用現(xiàn)代網絡通訊技術等手段,對畢業(yè)生流動黨員實行網絡化教育和管理。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具有使用網絡信息技術的能力,而網絡信息技術具有“三化三性”的優(yōu)勢,這使得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對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具有可行性[25]。具體來講,就是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構建“網絡黨建模式”。一是通過運用電子郵件、在線論壇、網絡博客、QQ聊天工具等,實現(xiàn)黨組織和流動黨員的雙向、平等互動交流;二是通過設立網上黨校、網上黨支部、“流動黨員在線”板塊,為流動黨員的組織生活提供平臺,實現(xiàn)跨地域交流;三是建立“網上流動黨員之家”,加強對流動黨員的教育;四是實施網上監(jiān)督評議機制,加強對流動黨員的監(jiān)督[23]。
新世紀以來,高校黨務工作者和學者對于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在這些成果中,既有對高校流動黨員這一群體進行管理的整體研究,也有對某一類型高校流動黨員的專門研究,然而,這些研究也存在不足。
雖然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較多,但是就研究成果的頻譜分布而言,大多集中于問題、原因和對策這幾個方面。這使得研究成果良莠不齊,重復研究的問題較為突出?;A性研究較為薄弱,對高校流動黨員管理中的核心概念,比如高校流動黨員、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大學生流動黨員等的內涵和外延缺乏明確的界定,基本上處于相互混用的狀態(tài)。同時,與對占流動黨員多數(shù)的農民工流動黨員群體的研究相比,高校流動黨員群體的研究相對薄弱。
一方面,新世紀以來對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就黨建工作談黨建的層面上,缺乏多學科、跨學科研究視角。另一方面,研究中主要采用統(tǒng)計調查、參與觀察以及個案研究等實證方法,對高校流動黨員的類型分布、特點及其管理工作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和掌握。這反映了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具有較強現(xiàn)實性的特點,但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問題,也是一個極重要的理論問題。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無行政權力依托”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問題,考驗的是新形勢下黨的適應性,關涉的是執(zhí)政黨組織資源的維系和黨對流動人口的社會整合。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要注意借鑒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視角;另一方面,要有方法自覺,在理論研究中注意運用系統(tǒng)科學和治理理論、社會生態(tài)分析方法、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方法等。
一方面,研究隊伍不平衡。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從事高校黨務管理的工作者和一些思想政治課教師。這種狀況與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社會化發(fā)展趨勢不相適應,導致研究成果多集中于高校黨組織的視角;另一方面,對高校流動黨員群體內部各個類型群體的研究不平衡問題。高校流動黨員群體內部構成比較復雜。按照高校類型來看,當前研究成果集中在對普通高等學校流動黨員的研究。按照身份特征來看,目前對高校大學生流動黨員群體的研究最為集中,其中又以對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群體的研究為主。因此,今后,一方面,要通過加強高校與街道社區(qū)等黨務工作者的合作研究,擴充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研究隊伍和研究視野,以獲得對這一問題的整體認知;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民辦高校、高職院校流動黨員群體以及高校畢業(yè)生之外的流動黨員群體管理的研究,進而從總體上深化對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認知。
參考文獻:
對森林和植被的保護即綠色生態(tài),而綠色則是環(huán)保的、健康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對綠色的理解也是如此。對于室內設計師來說,綠色的概念可以更廣泛,這是空間設計的綠色延伸,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取決于設計師對綠色的理解。
[1]高國舫.新經濟社會組織黨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6-06-29.
[3]魏海平,曹光柱.高校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創(chuàng)新模式探析[J].大學教育,2014(15).
[4]夏小和,董玉山.加強高校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9(19).
[5]鄭利軍.高校流動黨員管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及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1).
[6]吳定偉.大學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機制的基本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
[7]范麗蓉.關于加強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管理的思考[J].學理論,2012(19).
[8]劉凱.加強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教育與管理工作機制研究[J].北京教育,2010(11).
[10]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章程匯編(一大——十八大)[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
[11]Lance L.P.Gore,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hina’s Capitalist Revolution:the Political Impact of the Market[M].New York:Routledge,2010.
[1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9.
[14]朱孟光.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黨組織建設的發(fā)展歷程回顧[C]∥輝煌九十年——2011年全國黨史黨建學位點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15]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區(qū)委組織部.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探索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新途徑[J].上海黨史與黨建,2008(8).
[16]孫林.社會結構變遷與中國共產黨適應性研究——以高校畢業(yè)學生流動黨員為例分析[J].甘肅理論學刊,2011(5).
[17]于紅.關于流動黨員問題的思考[J].求實,2007(8).
[18]普通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管理對策研究課題組.普通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管理對策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2).
[19]李永華,涂謙.社會管理視域下的高校流動黨員管理機制實證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20]甘桂陽.完善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機制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
[21]宗杰,等.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2(3).
[22]陳敏,胡琳.高校學生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探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5).
[23]董秀娜.網絡時代高校畢業(yè)生流動黨員的管理[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6).
[24]徐敏寧,等.流動黨員隱性流失問題的四維治理模式探析[J].理論導刊,2012(12).
[25]徐海波.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加強和改進高校流動黨員管理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