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光明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泰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3版)對詩歌散文的教學建議為:“應在教學中加強詩文的朗讀和誦讀,在朗讀和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精神的陶冶”,對寫作的類別做了明確要求:“寫作理論類文本,如評論、隨感、雜文等;寫作實用類文本,如提要、自薦書、考察報告、讀書報告、實驗報告、研究報告、會議紀要、訪談錄等;嘗試進行詩歌、散文等文學類文本的寫作”,“要求在詩歌散文評論和創(chuàng)作方面,既考察學生的參與態(tài)度,也評價其成果的水平”。這說明,詩文教學重在朗讀誦讀,鑒賞評析,寫作類別重在議論文和實用文,但對詩歌、散文的創(chuàng)作未作明確要求。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入選教材的現(xiàn)代詩大多文質(zhì)兼美,歷久彌新,有許多經(jīng)典名篇,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錘煉語言的好材料,嘗試將語言運用列入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了解現(xiàn)代詩的語言風格,在語言實踐中體會、提升語言應用能力,收到較好效果。如舒婷《致橡樹》的教學目標一般包括:1.樹立正確的愛情觀;2.了解朦朧詩的特點;3.掌握《致像樹》的象征手法。筆者將語言運用列入教學目標之一,從意義、意象、意境的角度,探究如何基于語言運用進行現(xiàn)代詩教學實踐。
“意義”含義較豐富,此處取思想和道理。晉葛洪《神仙傳·薊子訓》:“性好清澹,常閑居讀《易》,小小作文,皆有意義?!碧祈n愈《答侯繼書》:“仆少好學問,自五經(jīng)之外,百氏之書,未有聞而不求,得而不觀者,然其所志,惟在其意義所歸。”詩歌的主旨與思想統(tǒng)稱為詩歌的“意義”?!吨孪饦洹纷詈髮懙溃?/p>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是文章的意義所在。詩人托橡樹之形表一種人格平等、個性獨立、相互尊重的愛情觀之義,進而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意義是魂,沒有了意義,也就沒有了詩歌,即使有詩歌,那也是魂飛魄散的詩歌。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nèi)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nèi)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舒婷是一個善于經(jīng)營意象的高手。在詩中,從意象的表征意義分,可分為:極力攀附型的愛情意象,如凌霄花和癡情鳥;單一奉獻型的愛情意象,如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獨立平等型的愛情意象,如橡樹、木棉。從意象出現(xiàn)的組合分,分為單意象,如凌霄花、癡情鳥、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等;群意象,如橡樹、木棉、銅枝鐵干、紅碩的花朵、寒潮、風雷、霹靂和霧靄、流嵐、虹霓等,這組意象構(gòu)成了外表相離,內(nèi)心相依,共擔考驗,共享幸福的愛情情境。
意象的選擇在于本義與他義、約定俗成性和象征比喻性的統(tǒng)一。橡樹是一種高大常綠喬木,象征雄強剛建的男性,木棉是一種高大的有頑強生命力的喬木,象征溫柔獨立的女性。選擇同是高大喬木作為意象,象征平等、獨立、相依又分離的愛人與愛情。用“像刀、像劍也像戟”比喻男性的雄健,用“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比喻女性的深沉和熱烈。詩中的“寒潮、風雷、霹靂”和“霧靄、流嵐、虹霓”這兩組意象互相輝映,比喻同甘共苦。
“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和聯(lián)綴所構(gòu)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shù)境界。意境是意象的升華。詩中有這樣一段: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p>
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畫面:湛藍的天空下,廣袤的大地上,站立著兩棵樹,一棵是橡樹,一棵是木棉,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卓然獨立,又“相看兩不厭”,微風過處,枝葉沙沙,似相互傾訴,情意綿綿。這是詩人創(chuàng)設(shè)的純凈、優(yōu)美、真摯的愛情意境,也是詩人隱喻的愛情宣言。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是全詩的中心句,也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意義所在。“分離”和“相依”是全詩的中心詞?!跋嘁馈钡那樾魏芏?,有“攀援”的、“重復歌曲”的、“送來慰藉”的,也有“根緊握”、“葉相觸”、“互相致意”、“分擔”、“共享”的,顯然,詩人傾向于后一種,“分離”是詩人追求的一種境界,“我……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銅枝鐵干”,“我有我的紅碩花朵”,這種“分離”是一種獨立、自立的獨特表達。圍繞中心句、中心詞展開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密碼之一。
我們首先看第一句: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如果轉(zhuǎn)換成敘述語句,是“凌霄花攀援在你(橡樹)的高枝上,炫耀自己”,顯然,“攀援高枝”是凌霄花的本來姿態(tài),“炫耀”則是作者賦予凌霄花的傾向性情態(tài),運用了擬人手法,與“攀援”的本意所指一脈相承,相得益彰。同樣,“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陰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鳥兒)重復歌曲”是自然形態(tài),但是,加上“癡情”、“單調(diào)”等具有個體主觀色彩的詞句,“(鳥兒)重復歌曲”就凸顯了另外的含義。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送來慰藉的泉源”,“襯托威儀的險峰”,這種由本體出發(fā)生長出的語言新鮮而富于活力,是詩歌常用的煉詞造句的手法。
蘇軾在閱讀和欣賞王維的作品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眹烙鹬鲝堅姼璞仨殹把杂斜M而意無窮?!比娨浴跋饦洹薄澳久蕖睘橐庀?,圍繞“相依”“分離”創(chuàng)設(shè)情境,講述兩棵樹的故事。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構(gòu)成美輪美奐的相依相偎圖。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紅碩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構(gòu)成了鮮明對比的分離圖。而“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相互尊重,相互獨立,放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情動辭發(fā),感人至深。
語言運用設(shè)計應該成為現(xiàn)代詩教學的目標之一,句子、段落或文章仿寫是常用的形式。如,“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之后,可安排仿寫,有些同學能寫出不錯的詩句,“甚至不像日光,成天照耀著你高大的身軀”,“甚至不像春雨,為你獻上久旱的甘霖”,把本義與象征義交融在一起,虛實相間,表里統(tǒng)一,為今后創(chuàng)作詩歌打下了基礎(chǔ)。
如,全詩學習結(jié)束后,安排《致木棉》的仿寫,想象木棉會對橡樹說些什么,這種仿寫的要求較高,如果沒有關(guān)于意義、意象、意境,以及詩歌語言密碼的解讀,要完成任務非常困難。
入選教材的現(xiàn)代詩大多語言精美,意境雋永,將語言運用引入現(xiàn)代詩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錘煉習作語言,提升語文能力,是一項有意義、有作為的實踐探索工作。